• 郑板桥家书 家藏文库 中州古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郑板桥家书 家藏文库 中州古籍

9787573810656

3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板桥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810656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货号770636318999

上书时间2024-04-23

橙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参数

内容简介
《郑板桥家书》是中国古代“齐家”文化的代表作。其家书是郑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与其弟郑墨互通音问、纵谈人生、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本书在《与舍弟书十六通》的基础上,新增四十四篇家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书的内容。

其文简明流畅,如与人语,其中勉人忠厚、劝人为善、戒人奢靡,提倡平等“爱人”的观念,仍可见板桥先生的胸怀抱负、情操气节,更可涵泳他的雅致品格与兴趣爱好,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道情也很出色,“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至今人们还在口头传唱;他的家书亦庄亦谐,妙语连珠,领异标新。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1947年出生于湖湘书香世家,曾任湖南省社科院学术委员、文学所所长,现任湖南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同时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学术委员、馆员。醉心六朝文化,特立独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精彩书评
徐悲鸿:“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蒋士铨:“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

目录
十六通家书小引

十六通家书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增补家书

与四弟书

与墨弟书

焦山读书覆墨弟

焦山别峰庵覆四弟墨

寄墨弟自焦山发

仪征客邸覆文弟

再覆文弟

仪征客舍寄内子

范县署中寄郝表弟

范县署中寄郝表弟

范县署中覆郝表弟

范县署中寄四弟墨

范县署中覆四弟墨

再覆四弟墨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覆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又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潍县署中寄墨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寄内子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寄内子

潍县署中谕麟儿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寄四弟

潍县署中谕麟儿

再谕麟儿

潍县署中寄四弟墨

附录 十六通家书手稿影印

精彩书摘
家书十六通家书小引

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①而已,何以叙为!

郑燮自题,乾隆己巳②。

十六通家书小引③,司徒文膏④刻。

[注释]

①覆瓿(bù)覆盎:谦称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只配用来盖瓦罐子。瓿、盎,均为陶制器皿,小口、广腹,俗称“瓦罐”。

②乾隆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

③小引:小序。

④司徒文膏:郑板桥的门人。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箴言】

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

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①,为婢妾,为舆台、皂隶②,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奋发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而一二失路名家③,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辄曰:“彼何人也,反在霄汉;我何人也,反在泥涂。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嗟乎!不知此正所谓天道人事也。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庸何伤?天道循环倚伏,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理也,又何伤?天道如此,人事即在其中矣。

愚兄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④,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⑤。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注释]

①臧获:奴婢的辱称。汉扬雄《方言》载,荆淮海岱(湖北、湖南、江浙、山东)一带,男奴隶称“臧”,女奴隶称“获”。

②舆台、皂隶:衙役。《左传·昭公七年》载,上古人分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后六等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③失路名家:潦倒落魄的名门子弟。

④簏(lù):用竹篾、柳条或藤条编成的盛器。

⑤愧恧(nǜ):惭愧。

[评析]

雍正十年壬子(1732)秋,40岁的板桥赴南京参加乡试。南京是清时江南士子应举的地方。明清时人们称顺天(北京)乡试为北闱、江南(南京)乡试为南闱。按清朝规定,被童试录取,得到秀才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省考)。乡试合格,考中举人,可以上京会试。会试中了,取得贡士资格,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及第,就是进士,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板桥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时年20岁)前后考取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他此次能成行,得力于当时的兴化县令汪芳藻。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六记载,汪芳藻,字蓉洲,休宁贡生。雍正九年(1731)由教习知县事,当了三年兴化县令,政声、民望皆佳,学问也很好,工诗及骈体文。汪芳藻就任兴化县令这一年,与板桥甘苦与共的徐夫人病殁,家境的举步维艰,加之丧妻的剜心之痛,使板桥几近绝望。他于无奈中写下《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坦陈自己的穷酸境况:“琐事贫家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有冱,卖书无主岁偏阑。”并恳切呼吁:“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汪芳藻慧眼识英才,赠给板桥足够的银两,使他信心十足地踏上南京乡试之路。这是板桥的第*一次南京之行。

参加完科举考试,他顺便游览了杭州,住处是北山的韬光庵。韬光庵因唐代高僧韬光结庵得名,四周景色怡人。庵内老僧松岳道行很高,已有十年不曾出山了,对板桥照顾得很周到。板桥亦有不少画相赠。其时,板桥已经闻知自己考中了举人。故此信行文徐缓,有气定神闲之态。

这封信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格平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出身无高低贵贱之分。身份低贱的人,不是血统低贱,他们同样是“黄帝尧舜之子孙”。富贵人家的后代沦落为贫贱之人,贫贱人家的后代上升为富贵之辈,这正是天道循环反复的自然规律。一些“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妄自尊大、怨天尤人,甚至欺凌他人,真是愚蠢可笑的。

其二,改变命运要靠“奋发有为”。人的卑微、高贵并非天定不变,天道人事发展变化的关键是个人的“奋发有为”。穷苦贫贱之人要富贵显达,就要发奋努力;富贵显达之辈要保住已有的生活,同样要发奋努力。

其三,“善而富贵”“淫而贫贱”。板桥将家里收藏的家奴契约悄悄烧毁,既是为了照顾别人,使人家不至于产生愧疚之情,也是为了照顾自己,使子孙后代没有凭证以殃及他人。否则,贫穷、祸害、忧患会加速到来。反之,心存忠厚方可求得富贵,永世安宁。

其四,对于人的命运而言,富贵与贫贱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行事而言,“为人处”与“为己处”亦存在着辩证关系。这种认识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思想。

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板桥能对社会发展规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引导子弟,是难能可贵的。信中用宿命论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当然是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使然,但归结到“劝人为善”这一立足点,就不应过于苛责了。

…………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