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旦角表演研究:演教研三记
  • 京剧旦角表演研究:演教研三记
  • 京剧旦角表演研究:演教研三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剧旦角表演研究:演教研三记

9787522513652

61.5 6.5折 95 全新

库存5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萍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3652

出版时间2023-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31页

定价95元

货号14001586

上书时间2024-05-24

橙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京剧旦角表演研究:演教研三记》这部文集共分三编一附录:第1编京剧表演理论研究;第2编京剧王(瑶卿)派剧目学演;第3编京剧表演教学研究;附录艺术探索。     作者简介     于萍,山东人,艺术硕士,花衫青衣,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导。国家一级演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表演导演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主任。
  1971-1985年任职于济南京剧团。1990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并留校任教。师承张春秋、于玉蘅、王晓蓉、苟令香、谢锐青、吴文秀、赵文慧、关静茹、杨春霞等,代表剧目:《金水桥》《金婵诉冤》《汾河湾》《三击掌》《二堂舍子》《四郎探母》《破洪州》《穆柯寨》《悦来店》《天女散花》《宇宙锋》《秋江》《白蛇传》《贵妃醉酒》《游龙戏凤》《鱼藻宫》《春秋配》《红云岗》《杜鹃山》等。
  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北京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北京高校人才强教项目论文《王瑶卿艺术研究——解析》获田汉戏剧理论奖,北京高校微课《金婵诉冤》获教学奖,全国高校教学技能大赛《天女散花》获优秀奖,全国学生戏曲大赛表演指导教师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京剧表演理论研究
京剧扮演说
王瑶卿——戏曲教育的伟大先驱
京剧表演独特的艺术思维

第二编 京剧剧目学演
王(瑶卿)派京剧《悦来店》学演解析
从京剧《天女散花》学演看王瑶卿与梅兰芳的花衫行当创新
王(瑶卿)派京剧《汾河湾》学演解析
王(瑶卿)派京剧《四郎探母》学演解析

第三编 京剧表演教学研究
戏曲表演剧目课教学模式新探——谈剧目导言基调教学
戏曲表演剧目课教学模式再探——学科外延教学
戏曲表演的传统教育模式——口传心授
戏曲表演美学探微

附录 艺术探索
多剧种剧目课教研教改活动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将这两句话奉为人生的座右铭,还常赠予青年朋友,与之共勉。从于萍的这部文集中,可以看出她践行了韩愈的箴言——平时勤读书,善思考,常动笔,其精神可贵可嘉。她所宗法的剧学大师王瑶卿先生曾告诫他的学生:“熟能出巧未必巧,要想真巧需用脑。”也是倡导“多思”,她做到了。
  窃以为,当今的戏曲教师,应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作为己任。“传道”,教导学生励志敬业,从艺守正,立德做人;“授业”,授业专业技艺,正宗正派,恪守本体,培养创造力;“解惑”,解析疑难盲点,开发悟性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开动脑筋,充实自己,才能有教学相长的效益。于萍的作为,正是朝着这个方向砥砺前行。
  这部文集共分三编一附录:第一编京剧表演理论研究;第二编京剧王(瑶卿)派剧目学演;第三编京剧表演教学研究;附录艺术探索。全书论述,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现拣读后感最深的两三点,略陈浅见于下:
  一、她以话剧与京剧相比,论述了两者思维模式与程式规范的不同。话剧是西方传入的戏剧,根源是西方文化,京剧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根源是东方文化,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我近几年用心研习了学贯中西古今的大学者季羡林的著作,深受启迪,认识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在思维模式上有显著的差异。戏剧文化作为大文化的分支,在美学意识上,东西方戏剧各有所归;西方戏剧是省真的自然主义,东方戏曲是表意的理想主义。从审美的主客体上看,外国戏(主要指话剧)是主客二分,中国戏剧是主客合一。话剧的表演,要求无我、忘我、始终自我;而中国的戏曲表演,则是容我、寓我、勿忘自我。中国演剧的审美特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即“主客相融,物我具化”。这是儒家、道家皆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戏曲中的体现。
  京剧是中国戏曲众多剧种的代表,它引领着传统戏曲,坚守着自己程式化本体的特性。抛弃了程式化,就颠覆了戏曲,也就没有了戏曲。只有全力去维护它、秉持它,才能守望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于萍在论述中反复强调了这种理念,只有坚持这种文化自觉,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集中解析了好几出传统名剧,还提到不少传统戏,引起我兴味的是这些文字是出于“场上人”的笔下,论述者学过戏,演过戏,许多细枝末节,论得头头是道,一清二楚,没有外行话,比如论《悦来店》里何玉凤的白话,我臆想许多学过、演过这出戏的人,未必能说得出来她念的是“京韵白”。这是王瑶卿先生观察、借鉴了清宫中高层女子人物说话的声口和语调,创造出的一种京音京字加以韵律化、朗读化、美化、夸张了的舞台艺术语言。其特点是晴朗明快,甜媚爽利,流畅亲切,评家有“犹如哀梨并剪”之赞。徐凌霄先生说它与韵白、方言白同属于“技术白”,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白”,凸显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和风貌,非常好听。《穆柯寨》《穆天王》的穆桂英、《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棋盘山》的窦仙童、《樊江关》的樊梨花、薛金莲等都是念的“京韵白”。梅兰芳、张君秋两位学用得最好,真是“爽利的口齿,清晰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好听极了,这是一种艺术享受。不过当下有人仍然称它为“京白”,其实不同。对此,于萍在文章中做了比较,予以了详细的标示。
  我一向主张从事戏曲评论的作者,最好是“场上人”与“案头人”结成一体,这样才言之有物,而非纸上谈兵。这在戏曲学者中是有传统的,如周贻白、徐凌霄、陈墨香、马彦祥、翁偶虹、景孤血、刘增复、朱家溍、吴小如、陶君起诸公都是曾经“粉墨登场”过的写家。  查看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