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书网:《中国茶经》(中国文化经典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书网:《中国茶经》(中国文化经典系列)

108 108 九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宗懋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5114996

出版时间2008-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786页

字数1603千字

定价108元

货号GDZPS4531

上书时间2024-05-2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编号:GDZPS4531
书名:《中国茶经》(中国文化经典系列)
版别: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陈宗懋主编
书号:ISBN 9787805114996
定价:108.00
出版日期:200808
内容简介
    《中国茶经》140余万字,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采的茶叶文化风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的先人还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当推唐代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轶闻逸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的茶业茶学,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茶叶品类之多,采制之精,生产、管理以及茶的利用开发之科学,还是茶文化内容之丰富,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凡此种种,都需要科学的总结,需要这些上升到理论的总结反过来给实践以指导,从而推动茶业茶学的进一步发展。近40年来,虽然也有大批茶学著作和论文问世,但大多只涉及茶学的某一个方面和领域,很需要有一本全面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反映当代我国茶业茶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大型茶学专著。
    为此,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89年筹备出版《中国茶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同年成立了“中国茶经编辑委员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宗懋教授任主编,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程启坤教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俞永明教授,上海文化出版社文化生活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组织了全国茶学界、医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撰稿,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研究有成,为使本书体现当代我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供了保证。书稿于1990年底分别撰写完成,1991年初进入编辑工作阶段,至出版历时三年。本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部分,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茶叶界以及其他各界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谨致以衷心的感谢。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目录

序二
前言
凡例
茶史篇
一、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一)茶树起源的辅证
1.最早的茶字
2.先前的茶树
3.古老的茶文物
(二)茶树的原产地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
2.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
3.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
(三)茶树的演化
1.原始型的茶树
2.茶树的分区演化
3.茶树的生态演化区
二、古代茶事
(一)六朝以前的茶事
1.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2.茶业重心的东移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1.唐代的茶叶产地
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3.唐代茶政、茶学和茶叶文化的发展
4.唐代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宋元茶业的发展
1.茶业重心由东南移
2.茶类的演变
(四)明清茶事
1.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
2.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
3.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
(五)历代贡茶
1.贡茶的起源
2.唐代贡茶
3.宋代贡茶
4.元、明、清代贡茶
三、近代茶业的发展
(一)茶区分布
1.茶区的划分意义和演变
2.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
(二)茶叶生产和贸易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2.现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
3.现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
(三)茶业科技
1.近代茶业科技的建立
2.近代茶业科技的奠基人
3.近代茶业科技的发展
4.现代茶业科技的成就
(四)茶学教学
1.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
2.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
茶性篇
一、茶树形态特征
(一)植株
(二)根
(三)茎
(四)叶
(五)花、果实和种子
二、茶树生物学特性
(一)茶树的生育特点
1.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
2.茶树的年生育周期
(二)茶树器官的生育特性
1.种子的萌发生长
2.根系的生长活动
3.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4.叶片的生长特点
5.花果的生育过程
(三)茶树生育的相关特性
1.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2.茶树茎叶与花果生育的关系
3.茶树个体与群体生长的关系
三、茶树生理特性
(一)茶树光合作用
1.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
2.茶树光合产物的累积、运转与分配
3.环境因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4.栽培措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茶树呼吸作用
1.茶树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
2.茶树新梢的呼吸强度
3.茶树根茎的呼吸强度
4.茶籽萌发过程中的呼吸强度
5.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6.茶树内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三)茶树营养生理
1.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
2.茶树所需的大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3.茶树微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四)茶树水分生理
1.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
2.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
3.茶树的蒸腾作用
(五)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1.茶树的休眠现象
2.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3.茶树休眠与耐寒的关系
(六)茶树繁殖的生理特点
1.茶籽萌发生理
2.茶树营养繁殖的生理特性
3.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
四、茶的生化特性
(一)从化学元素周期表看茶的成分元素的广泛性
(二)从元素含量图泉描绘茶嫩度的高低
(三)从五光十色的茶类认识茶色素成分的多样性
(四)从茶的鲜美风味了解各种呈味成分的协调性
(五)从茶的馥郁芬芳理解各种香气成分的复杂性
(六)茶繁多物质生成过程中的依存和制约
五、茶的药理特性
(一)传统用法
1.茶为万病之药
2.茶方与制剂
3.茶的二十四功效
(二)茶对人类疾病的疗效
1.茶的药用成分
2.茶的疗效作用
茶类篇
一、制茶和茶类演变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四)从蒸青到炒青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七)茶叶饮料的发展
二、茶叶分类
(一)历代茶叶类别概要
(二)现代中国茶叶类别
1.茶叶品类的命名
2.茶类的划分
三、历代名茶
(一)历史名茶
1.唐代名茶
2.宋代名茶
3.元代名茶
4.明代名茶
5.清代名茶
(二)现代名茶
1.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
2.在国内外评优、获奖名茶品目
四、绿茶种类
1.西湖龙井
2.黄山毛峰
3.洞庭碧螺春
4.蒙顶茶
5.顾渚紫笋
6.桂平西山茶
7.南京雨花茶
8.太平猴魁
9.庐山云雾
10.六安瓜片
11.惠明茶
12.平水珠茶
13.径山茶
14.涌溪火青
15.休宁松萝
16.老竹大方
17.敬亭绿雪
18.婺源茗眉
19.安化松针
20.高桥银峰
21.午子仙毫
22.信阳毛尖
23.峨眉竹叶青
24.仙人掌茶
25.恩施玉露
26.泉岗焊白
27.天尊贡芽
28.峡州碧峰
29.日铸雪芽
30.云峰与蟠毫
31.婺州举岩
32.宝洪茶
33.南安石亭绿
34.天山绿茶
35.都匀毛尖
36.眉茶
37.碣滩茶
38.秦巴雾毫
39.紫阳毛尖
40.汉水银梭
41.狗牯脑
42.上饶白眉
43.仰天雪绿
44.永川秀芽
45.鸠坑毛尖
46.安吉白片
47.双龙银针
48.开化龙项
49.江山绿牡丹
50.南糯自毫
51.遵义毛峰
52.古劳茶
53.南山白毛茶
54.桂林毛尖
55.覃塘毛尖
56.无锡毫茶
57.金坛雀舌
58.前峰雪莲
59.南山寿眉
60.瑞草魁
61.九华毛峰
62.舒城兰花
63.天柱剑毫
64.岳麓毛尖
65.东湖银毫
66.桂东玲珑茶
67.古丈毛尖
68.狮口银芽
69.湘波绿
70.河西圆茶
71.五盖山米茶
72.郴州碧云
73.黄竹白毫
74.建德苞茶
75.江华毛尖
76.天目青顶
77.双井绿
78.雁荡毛峰
79.东白春芽与太白顶芽
80.普陀佛茶
81.井岗翠绿
82.小布岩茶
83.麻姑茶
84.瑞州黄檗茶
85.龙舞茶
86.新江羽绒茶
87.周打铁茶
88.九龙茶
89.山谷翠绿
90.雪峰毛尖
91.韶蜂
92.华顶云雾
93.车云山毛尖
94.双桥毛尖
95.龟山岩绿
96.金水翠峰
97.文君嫩绿
98.峨眉毛峰
99.蒙顶甘露
100.青城雪芽
101.宝顶绿茶
102.兰溪毛峰
103.峨蕊
104.千岛玉叶与清溪玉芽
105.通天岩茶
106.窝坑茶
107.水仙茸勾茶
108.云林茶
109.攒林茶
110.隆中茶
111.官庄毛尖
112.牛抵茶
113.南岳云雾茶
114.余姚瀑布茶
115.遂昌银猴
116.盘安云峰
117.仙居碧绿
118.松阳银猴
119.云海白毫
120.化佛茶
121.大关翠华茶
122.苍山雪绿
123.墨江云针
124.绿春玛玉茶
125.七境堂绿茶
126.龙岩斜背茶
127.莲心茶
128.贵定云雾茶
129.湄江翠片
130.象棋云雾
131.凌云白毫
132.梅龙茶
133.金山翠芽
134.天池茗毫
135.翠螺
136.花果山云雾茶
137.蒸青煎茶
138.晒青
五、红茶种类
(一)工夫红茶
1.祁门工夫
2.滇红工夫
3.宁红工夫
4.宜红工夫
5.川红工夫
6.闽红工夫
(1)政和工夫
(2)坦洋工夫
(3)白琳工夫
7.湖红工夫
8.越红工夫
(二)小种红茶
(三)红碎茶
六、乌龙茶种类
1.武夷岩茶
2.武夷四大名枞
(1)大红袍
(2)铁罗汉
(3)白鸡冠
(4)水金龟
3.武夷肉桂
4.闽北水仙
5.白毛猴
6.八角亭龙须茶
7.铁观音
8.黄金桂
9.永春佛手
10.安溪色种
11.凤凰水仙
12.台湾乌龙
13.台湾包种
七、白茶种类
1.银针白毫
2.白牡丹
3.贡眉(寿眉)
4.新工艺白茶
八、黄茶种类
1.君山银针
2.蒙顶黄芽
3.霍山黄芽
4.北港毛尖
5.鹿苑毛尖
6.沩山白毛尖
7.温州黄汤
8.皖西黄大茶
9.广东大叶青
10.海马宫茶
九、黑茶种类
1.湖南黑茶
2.老青茶
3.四川边茶
4.六堡散茶
5.普洱茶
十、紧压茶种类
1.沱茶
2.竹筒香茶
3.普洱方茶
4.米砖茶
5.黑砖茶
6.花砖茶
茶技篇
饮茶篇
茶文化篇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和中华农业科教贡献奖。获全国农业环保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两次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在国内外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大量批发或经销商面议
茶书网中国区北京工作站: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
客服:010-63433810
详见:茶书网(www.culturetea.com)说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