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翠翘金雀玉搔头:著名“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民国才女(张允和)跋藏(笠翁)十种曲之八(玉搔头)线装书一册:李渔传奇《玉搔头》叙写明朝正德皇帝与青楼女子刘倩倩爱情故事,新奇立意、离奇情节、皇帝奇情挚爱都为剧本营造了浓郁传奇氛围。此册原线装,扉页有允和先生娟秀墨跋,为其学习自藏书。感玉搔头故事迷离,忆允和先生传奇人生,都是最美节点的交织,奏出一曲和谐雅致的生命之歌。

5000 七五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湖上笠翁编次 玄州逸叟批评

出版人大成书局

年代40年代 (1940-1948)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23 × 17 × 1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0-01-05

怯流年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此身应共山林老:清民佚名墨虎精品大幅镜片一帧:虎为百兽王,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代画家笔下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此幅画家构图奇巧,半边卧虎入图,通过墨色粗细浓淡、明暗变化、间隙留白等工笔细描整体,间写虎纹与风竹,呈现出吊睛白额山君傲笑山河的纵情豪迈。是画家表现作为自然生态中一种生命本性的威严,更是其精神寄托,直抒胸臆的物我两忘。
此身应共山林老:清民佚名墨虎精品大幅镜片一帧:虎为百兽王,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代画家笔下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此幅画家构图奇巧,半边卧虎入图,通过墨色粗细浓淡、明暗变化、间隙留白等工笔细描整体,间写虎纹与风竹,呈现出吊睛白额山君傲笑山河的纵情豪迈。是画家表现作为自然生态中一种生命本性的威严,更是其精神寄托,直抒胸臆的物我两忘。 ¥4500.00
朵朵花开淡墨痕:清民时期(竹仙逸史)(潇江春色)水墨精作一帧: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此幅画家佚名,生平虽无考,但其胸有墨澜,下笔不俗,苍劲秀润,动静相宜:遒劲龙枝香,悦耳灵雀徉。汇成一幅和谐祥瑞的迎春图。
朵朵花开淡墨痕:清民时期(竹仙逸史)(潇江春色)水墨精作一帧: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此幅画家佚名,生平虽无考,但其胸有墨澜,下笔不俗,苍劲秀润,动静相宜:遒劲龙枝香,悦耳灵雀徉。汇成一幅和谐祥瑞的迎春图。 ¥4500.00
度生苦海到彼岸:云南秀贤(毕有年)庚申年(1940)泥金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品立轴一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简释“打开智慧方法”。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心经》整篇只有一卷260字,相对很多经书篇幅最短,却是《大藏经》里重中之重。而此幅小楷亦颇耐玩味。民国学人视书法为余事,但其学富五车,传奇经历、开阔视野、不凡气度、救国忧民胸襟,使他们书法充盈着从容和自信,具大家气派。
度生苦海到彼岸:云南秀贤(毕有年)庚申年(1940)泥金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品立轴一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简释“打开智慧方法”。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心经》整篇只有一卷260字,相对很多经书篇幅最短,却是《大藏经》里重中之重。而此幅小楷亦颇耐玩味。民国学人视书法为余事,但其学富五车,传奇经历、开阔视野、不凡气度、救国忧民胸襟,使他们书法充盈着从容和自信,具大家气派。 ¥8600.00
流年亦雄豪:民国大尺寸“四君子”雅照精品一帧:陈丹青说“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既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一望可知”。此物极具如此。原汁原味,大幅品佳,少见难得。摄影师才高温厚,独具慧眼,记录了民国四位青年才俊庭院雅聚的风流瞬间。一窥当年事,慨然慕贤思。
流年亦雄豪:民国大尺寸“四君子”雅照精品一帧:陈丹青说“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既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一望可知”。此物极具如此。原汁原味,大幅品佳,少见难得。摄影师才高温厚,独具慧眼,记录了民国四位青年才俊庭院雅聚的风流瞬间。一窥当年事,慨然慕贤思。 ¥5000.00
诸般颜色做将来:晚清瓷绘名家(汪永顺)粉彩婴戏故事图大罐精品一只:(粉彩)是中国国画在瓷器上的一种演变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诞生即预巅峰。此器形端饱满,硕大庄重,釉质莹润坚细;彩料亮丽,起伏质感,随岁温厚;上下如意万寿纹,主体精绘十童子,身着彩衣,嬉笑玩闹,形态各异,生动传神,寓意吉祥;名家(汪永顺)绘瓷,前人惜古,冲线铜锔,精修牢固,虽残仍珍。
诸般颜色做将来:晚清瓷绘名家(汪永顺)粉彩婴戏故事图大罐精品一只:(粉彩)是中国国画在瓷器上的一种演变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诞生即预巅峰。此器形端饱满,硕大庄重,釉质莹润坚细;彩料亮丽,起伏质感,随岁温厚;上下如意万寿纹,主体精绘十童子,身着彩衣,嬉笑玩闹,形态各异,生动传神,寓意吉祥;名家(汪永顺)绘瓷,前人惜古,冲线铜锔,精修牢固,虽残仍珍。 ¥5000.00
江上春山远:民国细路青绿山水风景瓷板画一帧:瓷板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清中期随瓷艺迅猛发展成重要商品瓷。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此帧品佳釉润,绘工细腻,设色清雅,意境深远。装实木框摆赏最为适宜。想起明代于谦之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江上春山远:民国细路青绿山水风景瓷板画一帧:瓷板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清中期随瓷艺迅猛发展成重要商品瓷。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此帧品佳釉润,绘工细腻,设色清雅,意境深远。装实木框摆赏最为适宜。想起明代于谦之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15000.00
高山流水情:晚清御窖画师浅绛名家(高心田)山水高士镶锡锯钉笔筒一只:高心田,生卒不详,名鉴明,字心田。创作活跃期1889年(光绪十五年)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室号倚竹轩、昌江之倚竹轩。其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山水最佳。其山水清淡明雅,勾勒简然流畅,深受当时海派画风影响。同时作为当时绘瓷名家,对晚清、民国早期绘瓷界有着重大影响。其对青绿运用别具一格,所作个性鲜明,此物可见一斑。
高山流水情:晚清御窖画师浅绛名家(高心田)山水高士镶锡锯钉笔筒一只:高心田,生卒不详,名鉴明,字心田。创作活跃期1889年(光绪十五年)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室号倚竹轩、昌江之倚竹轩。其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山水最佳。其山水清淡明雅,勾勒简然流畅,深受当时海派画风影响。同时作为当时绘瓷名家,对晚清、民国早期绘瓷界有着重大影响。其对青绿运用别具一格,所作个性鲜明,此物可见一斑。 ¥7000.00
满纸云烟:嘉庆进士 周昌褀 精品书札 --------书法高妙 蝇头小字可见笔锋使转游丝变化  今人惟有叹服仰之  先贤已乘黄鹤去  笔精墨妙今人希!
满纸云烟:嘉庆进士 周昌褀 精品书札 --------书法高妙 蝇头小字可见笔锋使转游丝变化 今人惟有叹服仰之 先贤已乘黄鹤去 笔精墨妙今人希! ¥5000.00
飞花烂漫碧水流,追逐嬉戏清风悠--------陈石濑  精品力作 金鱼双嬉图。蜚声画坛近六十年 著名画家 文物鉴定及收藏家。
飞花烂漫碧水流,追逐嬉戏清风悠--------陈石濑 精品力作 金鱼双嬉图。蜚声画坛近六十年 著名画家 文物鉴定及收藏家。 ¥8500.00
一抹醉人俏天下:民国制瓷名家(胡隆昌)胭脂红茗杯全美品一只(三):“胭脂红”釉瓷器是拥有高超审美的雍正帝最爱,自其登峰造极后历代承袭而为。清末民初中国制瓷业由盛转衰,以“胡隆昌”为代表的胡氏家族继往开来、苦心孤诣,在当时一片颓唐艳俗制瓷氛围中,吹来了一股“小清新”文艺气息。此胡氏精作,器型妙巧玲珑,胎质坚密,内部和足底凝脂白釉,外壁胭脂红釉娇嫩细腻,引人入胜。黄金入釉胭脂红,凝结古贤才智思。
一抹醉人俏天下:民国制瓷名家(胡隆昌)胭脂红茗杯全美品一只(三):“胭脂红”釉瓷器是拥有高超审美的雍正帝最爱,自其登峰造极后历代承袭而为。清末民初中国制瓷业由盛转衰,以“胡隆昌”为代表的胡氏家族继往开来、苦心孤诣,在当时一片颓唐艳俗制瓷氛围中,吹来了一股“小清新”文艺气息。此胡氏精作,器型妙巧玲珑,胎质坚密,内部和足底凝脂白釉,外壁胭脂红釉娇嫩细腻,引人入胜。黄金入釉胭脂红,凝结古贤才智思。 ¥5000.00
余韵尚悠扬:清代大红酸枝文器精品一只:自明代以后文房用具功能日趋琐碎精细,蕴含浓厚人文气息。此物所用大红酸枝老料,全独板一厚木整挖起墙,底部中间打洼一块玉制式,边角圆润,通体造型简练,工艺考究,简单线条间体现立体美感;其清素皮壳,老辣光感下红木变化多端的纹理更是妙不可言。一面可为文盘,盛放首饰印章等小物品,另面可当底座,摆置花瓶香炉点缀室景。一物多用,君子不器,文人喜好,雅斋之趣。
余韵尚悠扬:清代大红酸枝文器精品一只:自明代以后文房用具功能日趋琐碎精细,蕴含浓厚人文气息。此物所用大红酸枝老料,全独板一厚木整挖起墙,底部中间打洼一块玉制式,边角圆润,通体造型简练,工艺考究,简单线条间体现立体美感;其清素皮壳,老辣光感下红木变化多端的纹理更是妙不可言。一面可为文盘,盛放首饰印章等小物品,另面可当底座,摆置花瓶香炉点缀室景。一物多用,君子不器,文人喜好,雅斋之趣。 ¥2500.00
波中万古生幽石:民国(霞外小史)己未年(1919年)(太湖石图)精品一帧:自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与石结下不解之缘,从而形成了独特而深厚之石文化。此件画家构图简洁,笔力轻重缓急、墨色浓淡干湿中营造出其心中的一尊太湖石。其落款“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己未夏日写于环翠草堂,霞外小史”。书法奇崛,参差竖斜,如一杆翠竹,与石相伴。嶙峋苍茫,寄澄胸怀,观象得意,格物尽理。
波中万古生幽石:民国(霞外小史)己未年(1919年)(太湖石图)精品一帧:自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与石结下不解之缘,从而形成了独特而深厚之石文化。此件画家构图简洁,笔力轻重缓急、墨色浓淡干湿中营造出其心中的一尊太湖石。其落款“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己未夏日写于环翠草堂,霞外小史”。书法奇崛,参差竖斜,如一杆翠竹,与石相伴。嶙峋苍茫,寄澄胸怀,观象得意,格物尽理。 ¥5000.00
天体云气生流转:清-光绪(九龙图)青花大盖缸精品锯器一尊:(盖缸)因实用兼观赏功能于一体,在瓷器发展史上发展脉络清晰而延时续长。此物直口,深腹下敛,圈足;器盖圆顶,丰肩直壁沿,上有环状倒梯形平头钮便于提捏,子母口;其整体硕大厚重,釉质温润细腻,青花发色浓艳深沉,通体构图繁密,精绘九龙腾云驾雾,翻飞纵横,生气勃勃,神秘莫测。雪茧起风云,瞬息几万里。用九赞乾元,犹龙师老子。
天体云气生流转:清-光绪(九龙图)青花大盖缸精品锯器一尊:(盖缸)因实用兼观赏功能于一体,在瓷器发展史上发展脉络清晰而延时续长。此物直口,深腹下敛,圈足;器盖圆顶,丰肩直壁沿,上有环状倒梯形平头钮便于提捏,子母口;其整体硕大厚重,釉质温润细腻,青花发色浓艳深沉,通体构图繁密,精绘九龙腾云驾雾,翻飞纵横,生气勃勃,神秘莫测。雪茧起风云,瞬息几万里。用九赞乾元,犹龙师老子。 ¥6000.00
竹卉石弥坚:(佳士得)(哥德马尔森号)清乾隆紫金釉青花(平安富贵图)海捞文盘精品一只:此物器型端庄,线条流畅,胎质细密坚缜,外壁紫金釉别致古朴,颇具金属质感;盘内白釉温润,青花浓艳,细腻笔触精绘竹石花草,一派平安富贵之大吉象;其修足规整,墙内可见当时烧造时自然气孔。底部标贴“南京号”又称“哥德马尔森号”,沉船遗址位于古“海上丝绸之路”上南中国海域,此批出水文物于198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
竹卉石弥坚:(佳士得)(哥德马尔森号)清乾隆紫金釉青花(平安富贵图)海捞文盘精品一只:此物器型端庄,线条流畅,胎质细密坚缜,外壁紫金釉别致古朴,颇具金属质感;盘内白釉温润,青花浓艳,细腻笔触精绘竹石花草,一派平安富贵之大吉象;其修足规整,墙内可见当时烧造时自然气孔。底部标贴“南京号”又称“哥德马尔森号”,沉船遗址位于古“海上丝绸之路”上南中国海域,此批出水文物于198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 ¥7000.00
笔端造化有如此:民国(松华斋)(喜上眉梢)花笺精品一张:文人诗文唱和、书信往来之笺纸,自古即为文房清供独特存在。此帧纸质细腻,刻工严谨工整,色彩明快多变,其翠竹红梅、双喜莅临图案,生机勃勃,实为大吉。整作体现了作为当时行业翘楚的(松华斋)彩色套印木刻高超工艺。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笔端造化有如此:民国(松华斋)(喜上眉梢)花笺精品一张:文人诗文唱和、书信往来之笺纸,自古即为文房清供独特存在。此帧纸质细腻,刻工严谨工整,色彩明快多变,其翠竹红梅、双喜莅临图案,生机勃勃,实为大吉。整作体现了作为当时行业翘楚的(松华斋)彩色套印木刻高超工艺。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2000.00
美笺墨舞见风流:清光绪河南开封知府、书画名家(石庚)书札精品一通二页:书札又称尺牍、书信,即古人当时沟通联系的最重要方式。此物所用红丝纵格素雅笺,淡墨笔锋道曲终。札中谈及寿诞事宜和当时时局。“双亲早背恨抱终天,时局如斯视其为赘”等,言辞恳切,书法高妙。清人一瞬,今君眼福。
美笺墨舞见风流:清光绪河南开封知府、书画名家(石庚)书札精品一通二页:书札又称尺牍、书信,即古人当时沟通联系的最重要方式。此物所用红丝纵格素雅笺,淡墨笔锋道曲终。札中谈及寿诞事宜和当时时局。“双亲早背恨抱终天,时局如斯视其为赘”等,言辞恳切,书法高妙。清人一瞬,今君眼福。 ¥8000.00
山间一曲水为弦:清光绪进士、天津翰林大儒(高赓恩)书法精残一帧: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荟萃之津地文人(高赓恩)学识渊博,诗文书法俱佳。此作书于手绘穿花团龙纹蜡质绿笺。笔力沉稳遒劲,墨气酣畅淋漓。其历经沧桑,文境悠然,愈久馨香,令人遐想。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山间一曲水为弦:清光绪进士、天津翰林大儒(高赓恩)书法精残一帧: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荟萃之津地文人(高赓恩)学识渊博,诗文书法俱佳。此作书于手绘穿花团龙纹蜡质绿笺。笔力沉稳遒劲,墨气酣畅淋漓。其历经沧桑,文境悠然,愈久馨香,令人遐想。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6000.00
眼中风物自依然:清民书法家(陆品三)书法精作一帧:此作书家依整面半书半白,大胆而寓奇。富丽金笺质地滑腻,书家却能把持得住,高度娴熟中不失沉着痛快,使转顿挫,毫芒皆见,行气舒畅,墨彩华润。古人认为书法备于正楷,溢于行草,此卷正是陆氏坚实深厚楷书功力的淋漓体现。水光入座琴书润,花气侵人笑语香,想必是其奋笔疾书时的身临其境。
眼中风物自依然:清民书法家(陆品三)书法精作一帧:此作书家依整面半书半白,大胆而寓奇。富丽金笺质地滑腻,书家却能把持得住,高度娴熟中不失沉着痛快,使转顿挫,毫芒皆见,行气舒畅,墨彩华润。古人认为书法备于正楷,溢于行草,此卷正是陆氏坚实深厚楷书功力的淋漓体现。水光入座琴书润,花气侵人笑语香,想必是其奋笔疾书时的身临其境。 ¥6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注:封面与书页边微损。余完好。
商品描述
注:封面与书页边微损。余完好。

尺寸:

长:23 厘米

宽:17 厘米

1:《玉搔头》为明末清初作家李渔所著的戏曲之一,与《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合刻称《笠翁十种曲》。

词牌:
(玉搔头)为明末清初作家李渔所著的戏曲之一。
崔令钦《教坊记》中,已有曲名“玉搔头”的记载。因此,作为词牌的《玉搔头》应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

2:
     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周晓平、一女周晓禾(早夭)。

人物生平:

     “白发才女”张允和与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是一对令所有人都眼热的情笃伉俪。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他俩每日要碰两次杯,上午红茶,下午咖啡。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雷打不动。

张允和和周有光

    苏州一个名叫张武龄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主要作品:

《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 等
《温柔的防浪石堤》

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安然去世,享年93岁。

18日,人们与她最后告别。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

8月24日,家人与亲友将允和先生的骨灰撒在西郊永定河畔雁翅镇观涧台山中,并在安置骨灰的地方种了一棵小小的枫树。她曾说过:最喜欢由绿叶变成红花的枫叶。她的确如同一片飘然而去的枫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优雅背影。(陈光中)

    张允和自称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
这位“最后的闺秀”,被人形容为“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亲友们用“侠肝义胆”来赞誉她,她却称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但这个“家庭妇女”却是标准的不同凡响。张家原籍安徽合肥,可算当地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父亲张冀牖在“五四”运动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创办了著名的“乐益女子中学”。他与蔡元培等人交往颇深,聘请了许多思想激进的各界人士来校任教。中国共产党在苏州的第一个当地组织———苏州独立支部就是在乐益女中秘密建立的。

    张允和有姐弟十人,从小便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环境中。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成为遭人厌恶的纨绔子弟,而是各有所成。大姐元和1907年生,喜爱文学,尤擅昆曲,现定居美国;二姐允和1909年生,现在北京;三姐兆和1910年生,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四姐充和1913年生,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书法及戏曲教授,现定居美国。接下来是6个弟弟。大弟宗和与二弟寅和已经去世;三弟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十姐弟的名字有一个特点:女孩子都有“两条腿”,注定要跟人家走;男孩子都有“宝盖头”,应当留在家里。但是,实际上只有五弟寰和是唯一“留守”苏州的。

张家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九如巷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

1933年4月30日,他们结婚了。如果听老人们的话,这个日子不吉利,正是月末,是个“尽头日子”。当时家里的保姆还悄悄地拿着他们两人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两个人都活不到35岁。”但是允和先生说:“我相信旧的走到了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他们并肩走过了将近70年的人生之路。那位算命先生如果知道了,只怕要羞得钻到地底下去了。

周有光比允和大四岁。他的妹妹与允和是“乐益”的同学,相互之间多有来往。后来允和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接着转到光华大学,周有光也正在光华大学读书,此后他回到杭州,主动给允和写信,两个人开始书信往来。1931年允和到杭州之江大学借读,两个人已经正式进入“恋爱季节”了。

最老的主编:
86岁时,允和先生成了“世上最小的杂志”的“最老的主编”
张家4女6男,70年前,这些水做的女儿们组织了一个“家庭文学团体”──“水社”,开始筹划办自己的《水》杂志,与兄弟们的另一本刊物《九如巷》抗衡,后《水》实力日渐雄厚,《九如巷》的成员们也被拉拢了过来。

《水》每月一期,共出了25期,发行范围虽然只限于张家的成员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但大家都踊跃为它投稿,并积极地刻版、油印、装订、分发,忙得快乐而有趣。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但《水》在停刊近60年之后,居然又更加红火地复刊了。那发起者,就是允和先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这一弱小个体要想永不消失,就须将一点一滴汇入涓涓小溪,流入滔滔大江,最后涌入无边无际的海洋。1995年,白发才女张允和忽悟出这点,觉出了有续办《水》杂志的必要。

说来这事的起因还与周有光先生有直接的联系。在他83岁的时候,日本一家公司送他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后来,他们的儿子又买了一部新的,功能更强一些,那部旧的就被闲置起来了。1995年2月21日,允和先生说那天“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她突然想试试那部打字机好不好玩,她想用它写写信。

尽管时年86岁的允和先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打字机,不会任何输入方法,但是眼前有一位现成的老师———周有光。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

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慢慢地打出连贯的文字了,尤其是在掌握了使用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她最先使用的是“亲爱的”这个词。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
58年后复刊
《水》就是这样在停刊58年之后复刊了。

1946年日本投降后,张家10姐弟在上海难得一聚,照了十家欢后又风流云散,如今,除仙逝的二人外,他们又能在这本充满亲情的家庭刊物上重逢了,并在这里叙旧谈心。《水》有16开大小,20来页,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也充满了灵性,有诗词、随笔、日记、书信、乐谱、书法、绘画甚至蜡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材料复印,大多数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水》从不收订阅费,每期都是由集主编、撰稿、打印、校对、发行于一身的允和自费去邮局寄出。
这真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刊物。用“自封为主编”的允和先生的话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复刊后的第一期《水》只印了25份,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的时候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允和在《水》上的文章《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中,以见证人的身份,记述了沈从文与张兆和顽固相恋的种种细节,时间跨度近50年。有一个镜头令人难以忘怀:1969年冬天,即将下放的前夜,在凌乱得难以下脚的屋中,70岁的沈从文找出了珍藏着的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他把它放在怀中温热许久,又小心地放进衣兜里,口中还喃喃着“这是三姐(张兆和)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同时唏嘘不已。

允和常说,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在79岁上,她提笔写出了与爱人定情全过程的美文《温柔的防石浪堤》,记叙了“蓝蓝的天、甜甜的水、飘飘的人、软软的石头。”文章一经发表,引得那些越来越不知情为何物的后人啧啧惊叹。1928年,吴淞江边,张允和和周有光私定终身于那个长长的石堤上,一个是红粉丽人,一个是翩翩少年。四妹充和在二姐结婚那日唱了首昆曲《佳期》助兴,咏叹着似水的良辰。在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5年后,他们的感情依然浓烈。

周有光先生发表在“复刊第十九期”上的那篇《走进世界》针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大事,由《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谈起,说到中国传统的“出世”思想直接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巧妙地把加入世贸组织与走进“尘世”结合起来,阐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与必要。周有光先生原来是专攻经济的,曾在金融界任职多年,并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年近半百的时候却改行研究语言文字,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是汉语拼音的首创者之一,也是《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他的文章以涉猎广泛著称,据说报刊的编辑们对他的稿件基本一字不改,说是如果作者的稿子都达到他这样的水准,自己只有失业了。

遇到难题:
“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一个人。”
允和先生说了许多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她是如何在盛夏暑热中出生,由于一声不吭而差点被当成死婴,只有老祖母不相信,让人用喷烟的偏方抢救,在所有的人都失去信心的时候,她突然鼻子嘴巴动了动,活过来了!还有她是家里最爱哭的“小二毛”,有时天不亮就开始哭,一哭起来就不得了,没完没了。她还说到在大学时因为性格开朗活跃,而被选为女同学会长。在女同学会成立一周年的时候,田汉专门为她们写了一出全是女人的戏,她演一个资本家的丫头。那时她已经是南国社的成员,一次临时演一个女工,田汉说她鼻子高,不必再装假鼻子了……

1937年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与周有光辗转逃到四川,女儿小禾因盲肠炎救治无效而不幸夭折;她带着儿子迁回成都后,小平又被流弹打中肚子,肠子穿了6个洞,幸亏手术及时,保住了性命。那粒子弹在她保存了半个世纪之后,交给小平的女儿作为纪念。而小禾的一块小手绢则始终留在她的身边,那是未及6岁便离开人世的小女儿唯一的遗物。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出身大地主”的允和先生居然成了“老虎”。写“交代”、挨批判,连他们夫妇多年的通信也被抄走了。后来她硬着头皮去要,居然又还了回来。对她来说,这次运动的结果是“下岗”。从那时开始,她就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

话又说回来了。有时“祸”是会变成“福”的。正如允和先生说的:“‘塞翁失马’,时间越长我越体会到这是一种幸运。如果我没有早‘下岗’,如果‘文革’时我还在工作,那我必死无疑,不是自杀就是被整死。”

在她柔弱的外表后面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坚毅与刚强。小时候有人说她瘦得像林黛玉,很美,她不高兴。她不喜欢林黛玉,她说林黛玉是痨病鬼、小心眼。事实证明,她是能够经得起大事、经得起苦难的。不仅如此,她那娇小病弱的身躯中还掩藏着强过男子的“侠肝义胆”———亲友们就是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她的。抗战前夕,发生了“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等7位著名民主人士因宣传抗日被捕,其中6位关在苏州监狱,允和先生不顾危险前去探监,送去被褥等日用必需品,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点”和“接待站”,6位君子的家人来苏州探监,往往都是先住在她的家里。她说,直到君子们获得释放,“我才觉得尽了一份‘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天职”。抗战期间,与周有光先生经常不在一起,她独自率领自己和亲戚家老少十几口人辗转迁徙,后来又经历了丧女伤子的劫难,她硬是撑下来了。

允和先生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解放后,由于元和等几位姐弟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允和先生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的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接近,允和先生就敢把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

“文革”中,周有光先生发配甘肃,儿子、儿媳下放湖北,只剩下允和先生带着小孙女留守北京。她曾说:“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一个人。”但她又一次坚持下来了。

后来,那一切总算过去了。
早在1959年,允和先生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被两位权威的医生“判处死刑”,认为她随时都会死掉。几十年过去了,她还顽强地活着,而且做了许多事情,那两位医生却已经去世。

研究昆曲和编辑《水》,是她晚年最感兴趣的两件大事。允和的白内障共做了两次手术,后植入人工晶体方才有些微弱的视力。为了使《水》能长流不息,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她86岁开始学习打电脑,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有时,还是半夜时分,她就起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为了不影响老伴的睡眠,她就用衣服遮着灯光。除了办《水》,允和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韵、吐字、行腔,著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后来她又开拓了新的天地:开始写书了。她说,写书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由于她的书引起了很大反响,引来许多媒体采访,“名气”之大不亚于著作等身的周有光先生。她笑言道:我比有光更有光,成了老明星了!……

允和有一个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94岁时的周有光则笑称自己才14岁,他觉得真正的人生应当从80岁开始,他常对着自己的光脑袋说,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呢!周有光有个三“自”政策,即“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这与老伴的三不原则一唱一和遥相呼应。他认为自己平生的第一趣事是在“文革”中下放批斗的时候,天空中的大雁集体排便,腌了整个会场上,唯独周有光戴顶大帽子幸免于鸟粪。
个人生活

防浪石堤:
张允和与周有光: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坐落在上海吴淞口炮台湾的中国公学是按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大学,当时的新启蒙运动主将胡适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而这时的女同学会主席正是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她容貌秀丽,在所有女孩中显得出类拔萃。家里十个兄弟姐妹中,她虽然身材最为瘦小却风趣好动。以后成为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之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的语文学权威作家周有光的妻子,

1929年那年还是个英俊腼腆的青年。但他早已心仪秀美的允和,所以常常找借口去看她,希望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张允和却总是躲着这个痴情的男孩,她从东宿舍藏到西宿舍,还吩咐管理员说张小姐不在。周有光每一次出击都没有得逞,只能失望而归,张允和因此在同学中间得了一个“温柔的防浪石堤”的绰号。

开始恋爱:
张允和十六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就认识了周有光,那时他在大学里念书,而张允和正读初中三年级。他们一起到江边散步,开始了甜蜜的爱情长征。他们在石堤上坐下来,两人都紧张得没有一句话。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来,张允和看了一眼,心想:这个人真坏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亚的书,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书上面写着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尽管允和没有让有光达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恶”的目的,但允和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还是担忧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有光,更令他鼓舞的是允和的父母思想开放,支持他们的自由恋爱。

由于周有光在杭州教书三年,张允和从光华大学借读到杭州的之江大学,与周有光也就靠得更近了。周末,他们相约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这对洋文呱呱叫的新式青年,身子保持着一尺的距离,心中充满了甜蜜,却怎么也鼓不起手牵手并肩走的勇气。

喜结连理:
1933年,两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举行了婚礼。婚礼新式而简单,来的人却非常多。结婚一周年的那一天,允和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平,接着小平又有了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睦睦,平静安详。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两个孩子开始大逃亡的艰难岁月。六岁的女儿小禾不幸病死,儿子小平又被流弹打中,差一点丧命。

命运相连:
颠沛流离了十多年,先后搬家三十次,一家人终于盼来了解放与和平的年代。1952年,张允和受叶圣陶先生的推荐,从上海调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

喜欢写作的张允和事无巨细都会向在上海的丈夫汇报,一次她在信里坦白说她收到了一个相识了几十年的小朋友的来信,来信说对方已经爱了她十九年。允和让丈夫猜他是谁,周有光在回信里一本正经地猜了起来:是W君吧?是H君吧?那么一定是C君了。不料,这些夫妻间嬉戏的书信却在1953年的一场“三反五反”运动里成为特务的证据,审查者说那些英文字母都是特务的代号。从未蒙受过这种耻辱的张允和精神崩溃了,像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她为自己的坦白和忠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也赢回了天长地久的恩爱。

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孩子们都要来祝贺老两口的这份天伦之乐,令许多年轻人也看得眼馋。张允和八十岁的时候这样回忆她与周有光在上海吴淞的第一次握手,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还是平坦,她和他总是在一起,她一生的命运紧紧地握在了他的手里。

(以上文章引自网络。感谢作者辛勤付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注:封面与书页边微损。余完好。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