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 978703055007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 9787030550071

新华集团 直发

26.1 1.9折 138 全新

库存256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任重,邱健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071

出版时间2016-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9110207

上书时间2023-12-10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 1

第一节 “两化”互动的相关概念 1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 6

第二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 16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重大意义 16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科学含义 19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 20

第三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理论背景 2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21

第二节 产业发展理论 24

第三节 城乡发展理论 33

第四节 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理论 36

第四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 39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39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4

第三节 新时期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50

第五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思路与目标 56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 56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 58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战略目标 60

第六章 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现代城镇体系 67

第一节 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条件 67

第二节 构建四大区域城镇体系 72

第三节 加快首位城市发展 76

第四节 促进次级突破城市发展 81

第五节 推动县域城乡空间建设 84

第七章 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现代产业体系 88

第一节 四川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 88

第二节 首位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 92

第三节 次级突破城市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 97

第四节 底部基础县域的现代产业体系 103

第八章 构建城乡协调共享发展的新格局 110

第一节 构建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体系 110

第二节 实施五个统筹和五项改革 114

第三节 城乡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118

第四节 构建覆盖城乡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 120

第九章 推进“两化”互动与“四化”同步发展 124

第一节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24

第二节 首位城市的“四化”同步发展 127

第三节 次级突破城市的“四化”同步发展 131

第四节 底部基础县域的“四化”同步发展 134

第十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历史演进 138

第一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初步提出 138

第二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141

第十一章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44

第一节 四川新型工业化实践 144

第二节 其他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 151

第三节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 159

第十二章 四川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63

第一节 四川省城镇化实践 163

第二节 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实践 170

第三节 四川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172

第十三章 四川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176

第一节 四川城乡统筹的实践经验 176

第二节 其他省(市)城乡统筹的实践 182

第三节 四川城乡统筹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84

第十四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总体思路 187

第一节 四川省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制度演进 187

第二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体制机制创新 197

第三节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思路 200

第十五章 创新“四化”同步与“两化”互动体制机制 202

第一节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202

第二节 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 208

第三节 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 210

第四节 创新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214

第十六章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安排 217

第一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217

第二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219

第三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创新 221

第四节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制机制创新 223

第五节 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226

第十七章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229

第一节 乡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 229

第二节 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231

第十八章 完善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 238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38

第二节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41

第三节 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46

第十九章 完善财政金融体制机制 250

第一节 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50

第二节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51

第三节 完善城乡统筹的投融资机制 253

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一体的组织和人才体制 255

第一节 建设城乡统筹的组织建构 255

第二节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265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8




内容摘要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  第一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近年来历届四川省委在全面把握四川省省情的基础上,立足于四川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盱衡全局、统筹兼顾,提出的科学重大决策部署。“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涉及面宽,问题面广,这就要求对“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一系列概念认真辨析。 第一节 “两化”互动的相关概念  如果要对“两化”互动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那么必须对新型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对新型工业化、工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三组概念予以辨析。  一、工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  (一)工业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与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但不包括捕猎和水产捕捞),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对采掘品的加工和再加工,对工业品的修理和翻新等方面内容。与农业相比,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得多,具有季节上连续生产和地域上的灵活性两大时空特征。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次技术革命,机器的发明完成了工场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1]。它□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和第二产业两个概念略有区别,按照我国的划分,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目前我国对于工业生产一般采用生产法计量其产值。  (二)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或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它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深刻转型,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工业化同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人均收入提高、促进社会分工、贸易发展、市场范围扩大等特征,不能狭隘地仅从工业发展的角度理解。  工业化进程伴随着诸多特征,重点选择其中一个或一些指标来评价工业化进程,也就形成多种不同的工业化评价标准。有的学者(钱纳里)注重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评价工业化进程,有的学者(科迪)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来评价等。我国影响较大和比较□□的评价方法是□□□□□□□陈佳贵等提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该指数综合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2]。  (三)工业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是把工业建立在当代技术基础之上,使工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劳动资料的现代化,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第二,工业部门结构的现代化,要求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占较大比重;第三,职工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职工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普遍提高,科技人员比重不断提高,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比重增加等;第四,管理的现代化,如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第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第六,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环境标志。



精彩内容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四川在全面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提出的立足于四川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首先明晰“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内涵,梳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阐释“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建设多点多级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并归纳“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规律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进而提出以“六项”机制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分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