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悬屋盎春:清同治细路粉彩人物故事壁瓶精残一只:壁瓶,始明代而盛于清代。《清档》载称“轿瓶”,器型多样,大小不一,皆以瓶、尊、罐等缩样制作。此物胎釉细润,侈口,鼓腹,收足,身线曲折,造型典雅。细颈处戟耳,口足描金,用彩艳醇,主体精绘“三娘教子”故事画片,生动各异,顾盼生辉,寓教于物,春风化雨。经岁有遐,虽残仍珍。悬壁插花,四时芬芳,亦案头为镇,雅范翩翩。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
¥
2500
六品
仅1件
制作者清代 同治
年代同治 (1862-1874)
尺寸13.5 × 6.6 × 1.5 cm
上书时间2022-11-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六品
-
年久一耳缺,口、足老磕。画面完整。
- 商品描述
-
注:年久一耳缺,口、足老磕。画面完整。
长:13.5厘米
宽:6.6 厘米
厚:1.5 厘米
关于 “粉彩 ”资料繁多,以下文字作者述其名由来和配料,以及和 “新粉彩 ”区别,颇值一读。
一: 粉彩:
是清康熙始创的一种新兴彩瓷,盛行当在雍正和乾隆时期。粉彩是清雍正以后,釉上彩瓷器主流,但在清以前期有关文献记载中,却并无“粉彩”之名。只有到了民国才有了粉彩记录。
成书于清雍正年间《南窑笔记》,谈到清代彩瓷之处,有下述数处:“迨我朝定鼎之后,即于镇厂仿作,诸窑毕备,更得洋色一种,诚一代巨观,陶制之精,于斯为盛云。成化窑淡描、五彩精雅绝伦…今仿造者,增入洋色,尤为鲜艳。”“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其洋绿、洋黄、洋白、翡翠等色,俱人言硝粉、石末、硼砂各项炼就,其鲜明、娇艳,迥异常色,使名手仿绘古人,可供洗染、点缀之妙。”
粉彩瓷器中,至少有几方面是和接受外来影响分不开的,也就是“洋”的成分:
1.、粉彩中所用玻璃白,是景德镇制瓷工人在含铅玻璃质中,引进“砷”元素所制成的。砷元素的应用,只是在珐琅彩中才开始,它在中国传统彩瓷中并不使用。
2.、粉彩中大量使用的,以黄金为着色剂胭脂红,在明代彩瓷和康熙五彩中都未见使用。它只是在康熙珐琅彩中才开始出现。粉彩中有的黄彩,也不是传统铁黄,而是锑黄,锑黄也开始于珐琅彩,它们都不是中国传统彩料,而是所谓“洋色”。此外,还有洋绿、洋白等。
3、上述这些“洋色”施彩方法,和中国传统也不一样。明代彩瓷和清康熙五彩,都只用胶水和清水上彩,但粉彩中的这些洋色,却用芸香油施彩,油彩在瓷器上的出现,也是从珐琅彩才开始的。
正像油画不是中国传统一样,这种瓷器上的油彩,也是“洋彩”,因此,今天划为“粉彩”瓷器,也是清雍正、乾隆所说的“洋彩”,但要和晚清、民国“新彩”区分开!
“新彩”在晚清民国也叫“洋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
因为新彩颜料是 “熟料”,经过了高温煅烧,所以在进行烧制前后,色彩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了。
粉彩、五彩等其他色彩,则是生料,在烧制前后完全不一致,这就给创作者增加了工艺难度。
二: 壁瓶;
顾名思义,就是挂在墙上的装饰瓷瓶。如被挂在轿子里,就称为“轿瓶”。
壁瓶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以来最为兴盛,以后各朝均广泛制作,民窑器更为多见。当时无论是达官显贵或是平民百姓,都以装饰壁瓶为时尚,为稚俗共赏装饰品。
壁瓶状如半个花瓶,靠墙一面平坦有孔,可系绳挂。随着壁瓶在生活中运用,人们又把壁瓶和插花艺术结合起来,壁瓶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升华,并逐渐成为美化居室理想陈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