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盈怀袖:清民时期(柳城)诗书精品一帧:苏轼《赤壁赋》卓绝雄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赏不已,令人有遗世之想。此件作者不知何许人也。其拜崇苏轼,亲切称其“老苏”,陶醉于东坡赤壁之幽游,故而纸香墨飞,诗词满江:扁舟欲逐老苏游,玉漱烟波七月秋。一棹清风人未去,碧天如水留声流。
¥
4000
八五品
仅1件
题名柳城 诗作
年代民国初期 (1912-1918)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托片
尺寸27 × 14 cm
款识钤印柳城
上书时间2022-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注:年久画面微蚀。无碍整体欣赏。
- 商品描述
-
注:年久画面微蚀。无碍整体欣赏。
尺寸:
长:27 厘米
宽:14 厘米
由小店此嘉物,引申以下:
1: 以下网络文章,作者思维跳跃,文字生动可爱,颇值一观。感谢作者辛勤付出。
《苏苏……是老苏——天才,天真,认真》
曾看过一个人对老苏的总结,天才和天真,觉得挺准确的,就记下了。今天继续看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觉得还需要加上一个认真。
这本书是用英语写了再翻译过来的,看着有点别扭,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而且书中的语言和思维,文章遣词用句,句子段落的跳转似乎也带着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习惯,我看着很别扭。但是,苏轼本就精彩有趣的生命旅程,支撑我看完了这本老苏传。
苏轼的天才,不用说。他的词往词堆里一放,立刻显出其独特珍贵来。说实话,我看到那些婉约词(苏轼的也不例外)就晕,真的有点分别不出哪首是哪首,有什么不同,我觉得都是一样的,用词啊,思想感情啊,都差不多啊,没有多大区别啊,浅薄了吧,暴露了吧……但是一看见豪放派的词,瞬间清醒!特别是苏轼的,简直爱不释手。
说说我最喜欢的几首,展示一下老苏的天才。(也许这几首不是最好的,但我觉得好的就是好的,诗词不就是应该这样吗?)大众的就不说了,最喜欢《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__^*) 嘻嘻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是他被贬黄州做的,当时他已经被贬多次了。他独自矗立于王安石的逆流之中,无人与他并肩,也可能是怕连累友人。总之,是抱着“自喜渐不为人所识“的心态的。开场就是明显的凄清气氛,接着写他被人迫害,惊惶未定,流离失所,与亲人离别,此恨无人同啊。尽管如此凄惨,但他也下定决心,不肯妥协。大概……就是这样吧……)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反复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好理解,不解释了。)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境界……)
和子由绳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就喜欢这简单直白的。)
欧阳修对这个天才的评语,很多人听过吧:“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可见这句话的力量和份量有多大。
老苏,你棒棒哒!
老苏,你自己说,你天不天真?不要狡辩啦,我有证据的。请看以下事例:
1. 陕西大旱,苏东坡写的祈雨文是这样的:……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这是威胁吗?●﹏●)……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上以无负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这是在和神讲道理?::>_<::)
这次求雨后,只下了一场小雨。老苏通过调查得知,太白山神在唐朝是被封为公爵的,而宋朝皇帝又将他封为侯爵,这使他的地位降低了,对此他很不满意,因此求雨便不灵了。为此,苏轼立即为县官拟了一份给皇上的奏本,请求恢复太白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宋太守斋戒沐浴,派使者去敬告山神,已为他争取更高的封号,并从庙前的龙池里取回一盆“龙水”。(感受一下,老苏煞有介事,十分认真严肃地捧着一盆水……还当作是龙水。古代的人似乎现在看来都很萌)●▽●
“龙水”未迎进城里前,尽管天上阴云密布,仍未降下雨来。苏轼又和宋太守到城里的真兴寺中祷告。在进城路上,苏轼看见一团乌云从他面前飘过,便从农夫手理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装进篮子里,带进城中,并向乌云祷告。后来,大雨骤降,连绵数日,城乡各地,旱情顿除。对此,百姓欢欣鼓舞,苏轼也喜不自胜。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还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来纪念这件大喜事。(老苏,真性情!)
2. 有一次他在回京都的路上,一个仆从发神经(中邪了),苏轼就祷告道:……其间强有力富贵者盖有公为奸意, 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某小官一人病则一事缺,愿 恕之可乎?(和神讨价还价,也够天真的了●▽●
3.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好可爱)●▽●
(还有这句话里的一个词语也是可爱死了)某既弃绝世故,身心俱安,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呵呵。●▽●
4.老苏喜欢睡回笼觉,早起梳洗好以后,再躺下小睡,他说这种小睡之美,无物可比。等到了上朝时间,他起来整理一下,径直就去了。
5.老苏回到京城当大官的时候,喜欢对钱勰说他还是喜欢吃只有米饭、萝卜、一个清淡的汤的那种生活,钱勰后来就说要请他吃“三白餐”,老苏不晓得是什么。等端上来了,才知道就是被他说了几百遍的米饭、萝卜、无色的汤(老苏,你喜欢?那就吃吧●▽●)
老苏在这里太可爱了,要回请钱勰吃“三毛餐”,对,没错,就是“三毛(没)餐”,钱勰等得要饿昏过去了也没等到饭菜,老苏说,我们快吃吧。哈哈哈哈哈
●▽●
6.还有,老苏曾在给人的信中,代妻子向友人道谢,因为那个朋友送了他妻子一把梳子。还有一次,他说要送人家一锅咸猪肉●▽●(一锅咸猪手是几个意思?一锅?还是咸猪肉?为什么我想起了咸猪手?……)
老苏,不黑你了。到此为止,我们来说认真。
我觉得老苏有强迫症,太过认真了。当大官的时候,什么都说,一说就停不下来。
有一次,他硬生生上了两千字的奏章,说大臣们怕开罪于人不敢发表意见,此非国家之福。要改!
要广开言路,让每一个人都能向皇上太后面对面提出建议。太后你要亲自接见哦!
文人要独立思考,要有不同的意见,要求同存异。
废止王安石当政的时候的政策他上表了不知道几十回,简直锲而不舍。皇帝估计被他弄烦了,终于下令废了。老苏你赢了。
老苏还单枪匹马,独自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要改革国家吏治(张居正也是这样一个猛人)。
御林军对考生大呼小叫,吓到考生了,他也要管(真好,泪奔……),管得可真够多的,妈妈桑类型。。。
这时候,很多上一派的官员很不满,像苍蝇一样天天找他的错处,老苏不胜其烦,想外调,最后,终于陷害被贬。
第一次被贬去统领河北西部,任一地方军之首长,对自己应当受到的礼貌尊敬十分重视。十分当真的穿上正式戎装,举行检阅,与将校副官按照阶级站立.(其实,老苏的可爱之处就是在什么位置就认认真真做什么事,一本正经,拿着鸡毛也敢当令箭)
第二次去了杭州,他一定要去城外的普贤寺吃饭,在雨奇堂处理公务(瞧瞧,人家老苏对生活的追求)。又闲不住地请求拨款修缮城门、官舍、城楼,还要建立公立医院。又要整理运河,又要建立供水设备,还要疏浚西湖,随便建了苏堤,真够忙的,只要看到的都要管上一管不可,非常认真的把自己当作杭州人,杭州的父母官了。
第三次惨无人道的被贬去岭南,他在回友人的信中说: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就,莫作儿女态也……自山中归来, 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这比喻……)
他到了以后,又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一秉过去喜爱建设的天性,经过与程之才、几位太守与县令会商,建筑了两座桥,一个在河上,一个在惠州湖上。忙于进行这项工程时,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把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家埋葬之。重新安葬之后,他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
他常对一些小事感到兴趣。 “浮马”,是插秧用的。插秧是累得腰酸腿疼的事,农夫必须在水田中涉水而行,整天弯着腰肢劳做。浮马就像在水面飘浮的一只小船,农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当做桨移动,马头正好用来盛稻秧。这种东西既可使工作进行快速,又可以节省劳力。老苏曾想把这种东西向南方推广应用。他对此事非常热心,在给朋友的信里他多次提到。他给一位太守送行时,曾经告说他要推广浮马的应用。
政敌见他挺自在呀,比我过得还轻松惬意嘛,这怎么行,目的没达到啊,再贬,贬到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南去了。
他到了那里,住到椰子林里去了,还想着要建公立医院,要改正蛮人们信巫不信医的习俗。秋天雨大,大米运不过来,老苏都要饿昏了,和儿子“相对如苦行僧”,居然还能想起吃阳光的办法,真是拿他没办法了。(老苏这一生,为官的时候就认真做个为民着想的父母官,认真做着父母官该做的事;被贬得几乎跟庶民差不多,没什么职权了,就认真的做个平民百姓,竭尽全力的活着,认真的活着,尽可能好的活着。认真,也可爱,让人爱。)
如果谁立志要让老苏这一生难过,绝望,愤怒,自杀,那么可能那个人会先被老苏的豁达乐观精神逼得自杀。
其实,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得罪了王安石,曾想过自杀,可能那时毕竟年轻,而且目的也不是逃避苦难折磨,而是怕连累家人。
他这一生确实坎坷,几封信里的话语都让人鼻头一酸。那首悼念亡妻的词不也是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初到海南,他说“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 其何能久?”
出发往海南去之前,老苏在给一友人的信里这样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从常州赴任京都途中,他写 :“自离黄州,风涛惊怒,举家病重,一子丧亡。”
被贬惠州途中,他再次被降级,老苏请求皇帝念在他曾为皇帝的老师,允许他乘船南下,他怕陆行一千五百里,自己会身染重病死在途中。
总之,看了他这些凄惨的经历,再观之乐观豁达,就更觉其难能可贵,也更爱他的天真可爱了。
这本书里,老苏的几句诗我很喜欢,在此点出,见者共赏:
深浅随所得,谁能求齐全。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流连知无益,借此须臾景。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2: 此幅诗书俱佳,其所用花笺亦精美,考究雅致。果蔬清供,性灵弥香。文字款:“醉光荫 一半儿樱桃一半儿筍”,令人想起(李清照 )《醉花阴 》和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择句而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毫无违和感,浑然天成。
如此美笺,惹人挚爱。难怪作者(柳城)无法自抑,尊效“老苏”,满纸云烟。
慕古情追诗思漾,墨笔花笺怡神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