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朝朝似过庭:民国父子大幅家书精品一通一页:《淮南子·缪称训》中有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此札大幅红丝栏笺,墨笔宽博自然;内述诸亲人近况、嘱子在店安心守规、物价飞涨均受其苦等等,并细心圈圆断文,事琐而分明,句句回响。在那个父子分离、家书抵万金的特殊年代,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承载了厚重的舐犊情深。父爱如山,深沉永隽。
¥
3500
八品
仅1件
作者民国 严奎耀
年代30年代 (1930-1939)
页数1页
尺寸30.2 × 24.5 cm
上书时间2021-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品佳。
- 商品描述
-
注:品佳。
画心长:30.2 厘米
宽:24.6 厘米
是札品佳附带原实寄封,上面留存许多民国信息。
1:收信人地址:上海法租界福履理路:
1920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旅沪法侨福履理的名字更名为“福履理路”。
1922年到1925年,逐渐向西延伸至贝当路(今衡山路)。
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曾改名为“南海路”;
1945年抗战胜利,正式改名“建国西路”。
2:落款地址:余姚临山:
临山历史悠久,东汉时(25—220年)中原战乱,有个叫余支的人避难到此,居住在今临南村华家岭、鸡鸣山一带。历经晋、唐,子孙繁衍。
唐时,临山称为庙山。因百姓纪念乐善好施的姚娘,在山上建庙而得名。
宋时临山(庙山)已是海防军事要塞,设庙山寨,城寨跨山据险以守。宋《嘉泰志》载:“越郡兵自禁军、厢军外又有土军,分十三寨防守要地,庙山其一也”。
至元代,改设庙山巡检司,有工兵100名驻扎。
明初沿袭元制。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临山卫治。
清康熙八年(1669年),撤销临山卫治,巡检司遂改置临山城内。
明清两朝,县、乡编制基本不变,临山仍属余姚县东山乡三都辖。至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余姚县重新划分,当时的临山乡仅辖巷村、任家、方山、老寨、前后李巷、城隍塗、陶家堰七个自然村。
民国初沿袭清制。民国十九年(1930年)余姚县就清末四十五乡改划为七个区、二十八个镇、一百六十三个乡。其时临山归属第四区,亦称湖堤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次年整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余姚下设八区十镇五十五乡。临山为区。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保甲制度。1950年4月,余姚划分为十二个区。临山区辖临山、湖堤、湖南、临海、湖北、杏山、中河、兰海、横塘、上塘、韩夏、兰塘等十二乡。
1954年,余姚、慈溪调整县界,临山区辖临山、杏山、湖堤、明凤、上塘、湖南、中河、兰塘、高桥、韩夏等共一镇九乡。
1992年,余姚撤区扩镇并乡。现在的临山镇由原来的临山、湖堤、临海、兰海合并而成。此建制一直沿袭至今。
3:民国时期许多书信,包括请柬、贺信、哀悼等都有固定格式,用语讲究,格式明朗,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此札可看出民国当时动乱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辛,颇具鲜明时代特色。是研究前人书信史和民国社会风俗文化难得资料。
此札严氏父子资料未果。其专用信封和书法行文讲究,应文人精英人士之列。
还有 “润丰煤号”等亦无所查,期知情方家不吝赐教。拱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