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屹魏土山河固:佚名旧诗稿精品一通一页:源于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道统,"和谐家邦,天下大同"是古圣先贤共往之格局。此物裁边红丝栏笺纸,书法清逸秀妍,行云流畅,字里行间充溢着渴求和平民安、祈愿统一国泰的家国情怀;满纸德显才高、凛然豪迈扑面,令人目怡思华、共鸣铮然。
¥
30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佚名
年代不详
页数1页
尺寸25.5 × 9 cm
上书时间2020-06-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注:一角缺,余品佳。
- 商品描述
-
注:一角缺,余品佳。
此页诗稿从诗词制式、书法、立意情怀等方面堪有古风并继往开来,是中国式传统文人墨客的一页赤诚之心。
由此精美嘉物引申以下:
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三千小童国学馆 2018-07-13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人的美好梦想和远大追求。在古代,文人墨客更是借助诗文传达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人们用不同的辞藻、多样的方式表达着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共同情愫。
以陆游、王昌龄为代表,他们的诸多诗句无不传递出爱国爱家的强烈情感,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被其中蕴含的饱满真情撞击着心扉,深受濡染。
陆游
他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然而陆游的官场生涯不是一帆风顺,朝堂上的“波涛汹涌”,令他毅然辞官,闲居家乡。
当时陆游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的大意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却想着为国家防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全诗充斥陆游的满腔热血,他虽然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依旧想着从军奔赴边疆,去对抗敌人。面对动荡的祖国,陆游的爱国热情令人为之动容。
嘉定二年,陆游与世长辞,留下绝笔《示儿》,诗中把自己家国飘摇的无奈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抒发的淋漓尽致,直扣心扉。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句虽是遗嘱,也是诗人发出最后的抗战号召。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透过短短的诗篇,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王昌龄
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长时期地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大量的诗句反映了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中有怀乡思亲的深切情怀,不绝如缕的刻骨边愁;也有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首战告捷的欣喜心情。其中,第四首表达的“壮志未酬,誓不返乡”的家国情怀令人拍案叫好。
“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使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变暗,远远望去,只看见一座孤零零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疆场上,战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盔甲早已磨破,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坚决不返回家乡。
虽然边塞作战历尽艰难,但诗句给人的感受雄壮有力,并非低沉伤感。在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点燃希望之光,让人心潮澎湃,炽烈的家国情怀瞬息燃起。
此外,《从军行》其五、其六也都从不同角度传递出初战告捷,振奋人心的爱国力量。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诗人们浓情笔墨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字里行间抒发着对祖国坚定的大爱。那些诗句至今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潮澎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在生活中,教会我们的孩子在付出与传递中将“小爱”汇聚成“大爱”;在学习上,更可以借助诗词的力量熏陶濡染,让孩子们在吟诵理解爱国诗词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