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落砚香:清民(富贵有余)粉彩花瓶精品一只:花瓶是插花容器。中国古代文人通过插花、瓶花与自然沟通,取其生生不息之意,同时将自己情感、审美外化,呈现一种超凡脱俗的极致生活美学。此物全品;撇口玲珑,颈部深弯直壁而下凹底,瑞兽衔环双耳,质釉坚白如玉,主面细路牡丹寿石、金鱼清波,另面一大蝶翩飞,寓“富贵有余、喜从天降”吉意。整体匠心独具,属民国精品赏器。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
10000
九五品
仅1件
制作者民国
尺寸23 × 10 cm
上书时间2020-05-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全品。
- 商品描述
-
注:全品。
此物从造型、绘工、画片、彩料等方面堪为民国精品赏器。百年间辗转颠沛,如此美品实属不易。小二一眼即喜,幸运请奉。
由此精美嘉物引申以下:
1:瓶花,古人的雅致生活美学: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源远流长,而“瓶花”是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的称谓。
瓶花,就是用各种容器作为花瓶的插花。最早是古人在传统节日或礼佛祭祀时供养的清果、鲜花等,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文人家中摆放的清雅之物。
瓶花,不仅在于案牍清宫、点染生活,重要的是映射出文人的意趣和性情。
瓶花,就是古人的雅致生活美学。
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人就有了插画、供花的习俗、
《诗经·郑风》就有男女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佛事的兴盛。“以花供佛”成为了佛事中一项重要的仪式。
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
画中所表现的是北魏皇室成员拜佛的场景,其中一名贵夫人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蕾、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在她身后的人群中有一名捧胆瓶的侍女。这夫人的花束显然是欲插入瓶中的。这是珍贵的、表现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的画面。
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其中一侍女手拿花瓶,花瓶中所插的为莲花。
唐宋以来,中国文人便将焚香、品茶、插花、挂画视为高雅闲适、清净安逸的四种艺事。彼时插花风气至盛,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街坊茶肆,无不热衷此道。
宋人更是爱花惜花,把花事融入平凡日常中。
扬之水在《宋代花瓶》中说:“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
瓶花,则成为了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头清供,也成为了文人画中的绘画题材。在后来诸多的人物画中都能看到瓶花的出现。
宋画《寒窗读易图》,画的是山中书房的一角。其中书案上的其他陈设均被山石遮住,但唯有画笔书卷和瓶梅没有省略。小瓶里的花枝横枝各斜,梅英疏淡,意蕴无穷。
宋画《盟手观花图》,画中的长案上有一个长颈瓶,瓶身形若倒扣的敞口杯,修颈两侧各缀一对双环,小口中耸出菊花一捧,摇曳生姿。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图绘对镜梳妆的女子,妆具之侧置一个小木架,木架里面正好坐一具插着鲜花的花筒。
赵佶的《听琴图》描绘了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画面背景简洁,在画面正下方就独立一玲珑石,上面的古鼎栽植着异卉。
“瓶花”一词在诗词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诗人俞瑊的《中山别墅》:
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
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
凭栏看水活,出岫笑云忙。
野客时相过,联吟坐夕阳。
在作者看来,闲居村舍,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台阶上绿油油的青草,案头上摆放的花瓶,花瓣落下染香了砚台。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便成为了宋人日常生活的高雅情趣。
到了明代,文人不仅仅将插花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清趣,插花成为了一专门性学术的艺术类型,并有完整体系的花道著作问世,其中以张德谦《瓶花谱》、袁宏道《瓶史》、与高濂《遵生八笺》中的《瓶花三说》最具代表性。
他们以文人品味与内涵来规范瓶花设计,将其美学提升至另一层次,瓶花艺术趋向纯美感的创造,讲求美学结构和情趣意蕴。
瓶花也成为明代文人生活中的清雅风景,也影响了书画家的创作。
晚明画家陈洪绶经常会在画面中布置石桌、古琴、书卷、香炉、瓶花、酒罐等,简淡清雅,展现一种文人理想的生活风景。而瓶花则在画中频繁出现,为画中古老静谧的气氛带来一丝生意。
陈洪绶绘画中的瓶花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感。瓶花,也起到了一种隐喻作用,是画家内心的写照。
明清两代,随着文人阶层群体的扩大,清玩之风一时流行,大量文人雅士涉足瓶花领域。苏州地区沈周、陈淳、文徵明及其吴门画派留下了大量瓶花和人物画场景组合的画作。
落花无意,草木有情,绵延千年的瓶花清供,滋养沁润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生活。
古代文人以瓶花为媒介,进入一个清雅绝俗、饶富情趣而又神思无穷的精神桃源。
瓶中插花,水中养石,将自然山水万物浓缩于斗室之间,所谓“室雅无需大,花香不在多”,艺术观照内心,瓶花之供代表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一份高洁雅逸的内在追求。
2:民国粉彩
【民国粉彩】民国时期生产的粉彩瓷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圉后,专为皇室服务的御窑厂停办,全围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18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然混迹人问,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是当时生产的主流。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清雍正、乾隆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