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 16.94 3.5折 ¥ 4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张欣之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6796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7917016
上书时间2024-12-17
为了曾经的纪念
我们都认为很熟知“曾经”一词,但真正使用时可能还交织着以下几种细微的情感。
曾经的自豪感。我以前总爱和别人说自己不喜欢回忆过去,因为那样做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说明自己老了,二是说明当下混得很糟糕。但与曾经连用的过去总是暗示着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不会暗淡的辉煌,暗示着那是在同龄人中、同职业群体中至今还能引以为荣的成绩。
曾经的沧桑感。虽说所有值得纪念的成绩都伴随着艰辛的付出,但与曾经连用的成绩还是更禁得起时间和不同价值观的考量,这个成绩不是偶然或遭遇性的胜利结果,而是主动选择后的艰难前行,义无反顾地履行责任后问心无愧的苦涩一笑。
曾经的断裂感。这份断裂感由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在到未来,被动与主动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组成。也正是曾经的自豪感和沧桑感的作用,使人容易陷入徘徊在自恋的纠结中,而真正的断裂感才使曾经的美好不会蜕变成祥林嫂般重复的回忆。
既然不想历经沧桑后值得自豪的美好回忆蜕变为惹人厌的絮叨,又不想断裂得突兀,好的完型操作就是出本书纪念了。
这是一部比小说还好看的管理力作。作者以大家熟悉的经典人、事或典型现象、典型心理为引子,生动鲜活地讲述了管理、博弈、职场、心理学和生活哲理等话题。尤其特别的是,文中涉及的职(官)场、权谋、驭人之术等,皆是以光明磊落的方式来实现的,全书正能量爆表。
张欣之,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先后于派出所、刑警队、信访办、特警队、指挥处等单位任职,现为南山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曾经多次组织侦破大要案件,参与奥运安保等大型活动,2005年赴海地维和,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篇 警言警
1 “不值得”定律
2 从警三部曲
3 丁公与季布
4 动力与阻力
5 感觉的时代
6 高执行力背后的隐忧
7 公安基层管理者的江湖情结
8 归功于外与归责于内
9 还要等待吗
10 厚道从警之容人之短
11 警察的职业承诺
12 警惕“托盘”现象
13 同情心到同理心
14 角色心理学在警察实践中的应用
15 以新的战术理念解读囚徒的困境
16 责任中的契约精神
第二篇 烹小鲜
17 第五伦探病
18 “德”与“才”
19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吗
20 基层领导的重要隐忧
21 从御驾亲征到领导挂帅
22 制台的逻辑
23 重耳逃难与基层经验
24 当头与当官
25 对“三人砌墙”的误读
26 牢骚的背后
27 面子陋习
28 能力误区
29 判断力中的非理性判断
30 容人之长
31 如何识别风凉话
第三篇 修其身
32 个人的品牌管理之一
33 个人的品牌管理之二
34 孙悟空的启示之一
35 孙悟空的启示之二
36 孙悟空的启示之三
37 孙悟空的启示之四
38 孙悟空的启示之五
39 孙悟空的启示之六
40 孙悟空的启示之七
41 孙悟空的启示之八
42 孙悟空的启示之九
43 孙悟空的启示之十
44 孙悟空的启示之十一
45 忘记的艺术之一
46 忘记的艺术之二
47 忘记的艺术之三
48 小河马的梦想
49 小马的困惑
50 谢谢提醒我们的人
51 幸福与舒服
52 由一个寓言想到的
53 有才与有用
54 知识与见识
第四篇 治之诀
55 重情重义的隐忧
56 从学者的集体失语看执法的新困境
57 “画大饼”现象
58 管理中的公心
59 管理中的授权与监督
60 击鼓鸣冤的制度设计
61 烧饼原理
62 伪经验
63 氧化还原反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64 荆轲刺秦王中的领导责任
65 主少国疑中的用人机制
66 追求完美是执行的障碍
这是一部比小说还好看的管理力作。作者以大家熟悉的经典人、事或典型现象、典型心理为引子,生动鲜活地讲述了管理、博弈、职场、心理学和生活哲理等话题。尤其特别的是,文中涉及的职(官)场、权谋、驭人之术等,皆是以光明磊落的方式来实现的,全书正能量爆表。
张欣之,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先后于派出所、刑警队、信访办、特警队、指挥处等单位任职,现为南山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曾经多次组织侦破大要案件,参与奥运安保等大型活动,2005年赴海地维和,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荆轲刺秦王中的领导责任
如果评选中国历著名的刺客,那荆轲会毫无悬念地当选。如果用管理学中结果导向的原则衡量荆轲,那秦王未死,荆轲就属于不合格。以往对荆轲失败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荆轲个人武功不够,助手秦舞阳表现太差等原因。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录,就会发现在荆轲刺秦王这一不成功的刺杀案例中,有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被我们忽视了:燕太子丹的战略意图不明确,所以太子丹该为此负领导责任。
为什么说太子丹战略意图不明呢?让我们看看刺杀行动前的谋划、准备过程。太子丹经燕国义士田光介绍认识了荆轲,初见荆轲时,太子丹有一大段话。内容较多,仅节选:“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段太子丹讲述了他抗秦的战略设想:一个行为,两种意图。即以刀劫持秦王后分为上下两策,上策不杀之,逼秦王退回侵占各国的领土;下策为杀之,秦国群龙无首必有内乱而大事成。而且太子丹在表达战略意图时还特别引用了曹沫劫持齐桓公的成功案例。当年鲁国公迫于齐国的强大国力,与齐桓公会盟于柯,鲁国大将曹沫突然执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迫于形势危机,齐桓公被迫协议归还,但事后还是想反悔,齐国“二把手”管仲则认为协议已签不可失信,所以鲁国失地尽归。
表面上看,太子丹的上策、下策均可行,但实际上其上策根本禁不起推敲。我们假设劫持秦王成功,嬴政签协议归还各国的土地,但能实现吗?当年鲁国能成功不是因为曹沫英勇,也不是因为齐桓公守信,而是管仲当时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嬴政时代有管仲式的人物吗?吕不韦的下场已经充分表明秦王嬴政的与众不同。而且当时秦宫殿的警卫设置绝非四百年前的齐鲁会盟所能比,所以太子丹的上策根本不可行。对此,太子丹不知道吗?不是。太子丹当年与嬴政在赵国同为人质,都生活在寄人篱下、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所以交往得还不错。后来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而嬴政即位秦王,马上对太子丹态度大变,所以太子丹非常清楚嬴政的为人,并心生嫉恨。而且在为荆轲准备行刺装备时,太子丹特别花重金购得徐夫人匕首,并以剧毒浸泡。所以太子丹不论在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倾向于实行战略中的下策。那为什么太子丹要同时向荆轲讲述两个方案呢?
我认为原因是太子丹的虚伪。因为身为一国储君,用行刺他国国君的方式解决争端实在见不得光,而且是在破坏国家君主之间的潜规则。刺杀君主在春秋战国都有发生,但主要是出现在本国争夺领导权中,如果去刺杀别国君主,那无形中每个君主都卷入了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危险之中。正是不光彩的意图才使太子丹使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本想荆轲能自己领悟,但没想到荆轲如此实在。
接着的问题是荆轲在行刺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呢?答案是其刺杀过程可圈可点,而且确实严格按照了太子丹的方案实施刺杀行动。两处可以证明,一是行刺前荆轲在向樊於期借人头时曾说:“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揕”:拟击也,即好像要打击,这正符合太子丹的方案。二是《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中都记载:“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都说明荆轲的失败是因为坚决执行燕太子丹战略意图中的上策所致。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荆轲一开始按照直接刺杀的方案行事,有可能成功吗?我认为是可能的。如果按照方案二执行,正好有专诸刺王僚的成功案例,而且事件中的吴王僚赴宴前有防刺准备,穿了多层皮甲结果还是被杀。荆轲与专诸的外部条件极像,身份一个是厨师,一个是献礼者,都有掩护;一个是鱼藏剑,一个是图藏匕首,都是隐蔽性强的利刃;行刺发力的距离都很近;而且荆轲还有见血封喉的匕首这一杀手锏,就连荆轲的手都已经抓到了秦王的衣袖,只要再刺上一刀,也许就不会有荆轲在生命后一刻的遗憾陈述了。
那此事件中的燕太子丹要负什么领导责任呢?从管理角度讲,在决策的参谋、评审阶段,可以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如刘备进川前,庞统提的上中下三策。但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后只能选择一种,或者将不同方案优化组合,但终还是只能形成一个方案。如果当时太子丹只制订劫持方案,那说明太子丹的能力有问题,没有充分预见到劫持秦王的难度和即使成功后秦王的信誉。但太子丹重金寻找并剧毒浸泡锋利的徐夫人匕首,这都容易使劫持过程发生意外,所以太子丹之意是直接刺杀,可是领导的隐晦表达就使执行者的目的不清,执行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在管理中,各级领导在决策环节一定要目标明确,清晰表达,如果寄希望于执行者自行领会,那荆轲的失败就是好的例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