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书网:《茶树害虫防控的化学生态和物理通信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书网:《茶树害虫防控的化学生态和物理通信基础》

180 180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宗懋主编 蔡晓明副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65583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定价180元

货号GDZPS11665

上书时间2024-07-19

茶书网的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编号:GDZPS11665
书名:《茶树害虫防控的化学生态和物理通信基础》
版别: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宗懋主编  蔡晓明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47865583
定价:180.00
出版日期:202406
内容简介
    农业害虫防控新技术,集成构建我国茶园主要害虫绿色精准防控体系,对推动我国昆虫学的发展和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昆虫化学生态学不仅是昆虫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当前国际昆虫学研究领域和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本书写作对象围绕茶树进行,介绍了茶树主要害虫和天敌间的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关系,植物化学语言(植物挥发物)的识别和作用、昆虫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分析,以及化学信息物质对昆虫行为、电生理学反应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对昆虫种群的调控机制,和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透彻的阐述,总结了目前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对该研究领域将来在茶树植保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茶树害虫区系的组成、变迁和演替001
1.1茶树害虫的区系组成002
1.1.1茶树上的寡食性昆虫种群003
1.1.2由其他植物上转移到茶树上并已上升到重要地位的害虫种群003
1.1.3多食性的昆虫种群004
1.2茶树害虫的变迁005
1.2.1不同地域茶树害虫的区系变迁005
1.2.2不同年代种植茶树的害虫区系变迁007
1.3茶树害虫的种群演替010
1.3.1茶园种植方式的变化011
1.3.2茶园栽培技术的变革011
1.3.3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012
参考文献014
第二章
植物的语言--挥发物 015
2.1植物挥发物是植物的语言015
2.2植物挥发物的组成和生物合成019
2.2.1萜烯类化合物020
2.2.2 绿叶挥发物 023
2.2.3苯丙烷类和类苯(Benzenoids)化合物027
2.2.4氨基酸的衍生物028
2.2.5短链挥发物029
2.3植物对挥发物释放的控制030
2.4植物挥发物的生态学功能040
2.4.1绿叶挥发物043
2.4.2萜烯类化合物051
2.4.3吲哚054
2.5植物挥发物在三重营养级关系中的作用055
2.6植物挥发物的传递和“植物一植物”的交流062
参考文献067
第三章
茶树挥发物的组成、生态功能和在害虫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076
3.1茶树挥发物的组成与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释放规律076
3.1.1机械损伤诱导的茶树挥发物076
3.1.2三种害虫诱导的茶树挥发物比较078
3.1.3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因素083
3.1.4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释放特征091
3.2挥发物对“茶树一茶尺蠖一寄生蜂"三重营养级关系的调控091
3.2.1虫害茶树挥发物吸引茶尺蠖产卵092
3.2.2虫害茶树挥发物招引茶尺蠖幼虫寄生蜂094
3.2.3虫害茶树挥发物对邻近茶树抗虫反应的激活096
3.3茶树害虫引诱剂的研发098
3.3.1茶树害虫传统引诱剂098
3.3.2茶树害虫新型引诱剂100
3.3.3今后茶树害虫引诱剂的研发策略110
3.4茶园背景气味的组成及其对害虫嗅觉定向的影响117
3.4.1背景气味增效昆虫嗅觉寄主定向118
3.4.2背景气味干扰昆虫嗅觉寄主定向行为119
3.4.3茶园背景气味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规律121
3.4.4田间背景气味对害虫引诱剂的干扰124
3.4.5 注重茶园背景气味的影响有助于加快引诱剂的研发126
3.5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茶树害虫的行为调控128
3.5.1芳香植物对茶园害虫的行为调控128
3.5.2基于植物挥发物的茶园害虫“推-拉”策略 131
参考文献135
第四章
茶树害虫求偶化学通信及其应用 145
4.1昆虫性信息素的发展145
4.1.1昆虫性信息素的定义与研究历程145
4.1.2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147
4.2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154
4.2.1茶树昆虫性信息素的鉴定情况155
4.2.2茶树卷叶蛾类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156
4.2.3 茶树尺蠖类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163
4.2.4 茶树毒蛾类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169
4.2.5其他茶树害虫的性信息素177
4.3茶树鳞翅目害虫的性信息素防治179
4.3.1种群监测与预测预报180
4.3.2迷向防治181
4.3.3大量诱杀控制种群密度185
4.4性信息素在茶产业中的应用展望189
4.4.1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经济有效性189
4.4.2昆虫性信息素“抗性”形成与对策190
4.4.3 性信息素在茶树害虫综合防治中的角色与未来191
参考文献 191
第五章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种间隔离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196    
5.1近缘种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发现与地理分布196
5.1.1生物学物种定义与生殖隔离机制196
5.1.2近缘种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发现197
5.1.3 近缘种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形态和分子鉴定204
5.1.4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在我国茶区的地理分布212
5.2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求偶通信的种间隔离机制214
5.3灰茶尺蠖和茶尺蠖识别性信息素的嗅觉机理216
5.3.1昆虫识别环境气味的过程216
5.3.2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感受性信息素的嗅觉机理222
参考文献236
第六章
茶树吸汁类害虫的化学生态学 240
6.1茶蚜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240
6.1.1茶蚜性信息素241
6.1.2“茶树一茶蚜一天敌昆虫”三重营养级互作246
6.2绿盲蝽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252
6.2.1绿盲蝽在茶树上的危害和发生规律252
6.2.2 挥发物介导的绿育蝽寄主转移行为253
6.2.3 绿盲蝽性信息素259
6.3茶棍蓟马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266
6.3.1植物挥发物对茶棍蓟马的行为调控267
6.3.2茶棍蓟马聚集信息素270
6.3.3 植物挥发物和聚集信息素在茶棍蓟马防治中的应用与展望277
6.4茶小绿叶蝉的取食和产卵行为与茶树品种抗虫性279
6.4.1基于EPG技术研究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279
6.4.2EPG在快速鉴定茶树品种抗茶小绿叶蝉水平中的应用286
6.4.3茶小绿叶蝉产卵选择行为及其品种抗性291
参考文献 297
第七章
外源化合物诱导的茶树抗虫性 307
7.1植物诱导抗虫性及其激发子307
7.1.1植物抗虫性的4个概念307
7.1.2植物诱导抗虫性的防御类型308
7.1.3诱导植物抗虫性的主要化学激发子类型310
7.2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化合物诱导的茶树抗虫性312
7.2.1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途径312
7.2.2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化合物诱导茶树的直接防御317
7.2.3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化合物诱导茶树的间接防御反应320
7.3茉莉酸一水杨酸信号途径互作及其对茶树抗灰茶尺蠖的影响324
7.3.1茉莉酸一水杨酸途径的互作机制325
7.3.2茶树茉莉酸一水杨酸途径的互作效应327
7.3.3茉莉酸一水杨酸途径相互增效介导的茶树抗灰茶尺蠖功能335
7.4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和非挥发性物质诱导的茶树抗虫性339
7.4.1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诱导的茶树抗虫性339
7.4.2非挥发性物质诱导的茶树抗虫性348
7.5外源诱导抗虫性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展望349
7.5.1诱导抗虫性的代价与权衡349
7.5.2诱导抗虫性在茶树害虫防控中的应用展望351
参考文献353
第八章
视觉在茶树主要害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与应用362
8.1茶树害虫的视觉能力362
8.1.1昆虫的视觉敏锐度363
8.1.2昆虫的彩色视觉368
8.1.3茶小绿叶蝉的视觉能力374
8.1.4 灰茶尺蠖的视觉能力378
8.2 视觉在茶树害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381
8.2.1昆虫对寄主的视觉探测过程381
8.2.2 视觉和嗅觉在害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384
8.2.3茶小绿叶蝉对茶树的定位过程387
8.2.4 灰茶尺蠖对茶树的定位过程390
8.3视觉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391
8.3.1视觉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391
8.3.2 视觉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394
8.4展望402
8.4.1技术的科学应用402
8.4.2技术的发展趋势404
参考文献406
第九章
振动通信在茶园小绿叶蝉上的研究与应用前景413
9.1生物震颤学简介413
9.1.1生物震颤学与生物声学的区别414
9.1.2生物震颤学的研究范围415
9.2昆虫的振动求偶通信机制417
9.2.1昆虫的触觉敏感性417
9.2.2振动信号的有效空间419
9.2.3昆虫对振源的察觉与定位423
9.2.4昆虫的振动求偶通信429
9.3小贯小绿叶蝉的振动通信435
9.3.1叶蝉求偶通信的研究现状435
9.3.2小贯小绿叶蝉的求偶振动通信437
9.3.3小贯小绿叶蝉求偶过程中的竞争行为440
9.4展望441
9.4.1田间的背景振动噪声441
9.4.2振动干扰技术与信息素干扰技术的比较443
9.4.3害虫振动防治技术的研发447
9.4.4振动防治技术在小贯小绿叶蝉上的应用前景458
参考文献459
第十章
基于化学生态和物理通信构建茶树害虫绿色精准防控体系467
10.1茶园害虫种群治理的历史沿革467
10.1.1化学防治阶段467
10.1.2综合治理阶段468
10.1.3绿色防控阶段468
10.2 化学生态和物理通信研究在茶树害虫防控中的实践469
10.2.1食物源嗅觉信号的挖掘与利用470
10.2.2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的鉴定与应用472
10.2.3茶树害虫视觉信息的挖掘与利用474
10.2.4以理化诱杀技术为核心的茶树害虫绿色精准防控体系构建476
10.3茶园害虫绿色精准防控的前景展望478
10.3.1关注茶树害虫种群演替的过程478
10.3.2利用害虫求偶或寄主定位的生物信息开发智能监测技术479
10.3.3植物挥发物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将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发展的科学问题479
10.3.4昆虫性信息素作为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中的化学农药替代品480
10.3.5化学农药的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481
10.3.6物理通信技术在茶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482
参考文献483
附表一
常见植物挥发物的英文名称及化学结构对照表485
附表二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的英文名称及化学结构对照表 490
    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从事茶树植保和茶叶质量安全研究。1954年,沈阳农学院植保专业本科毕业。之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工作,从事甜菜褐斑病研究。1960年2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从事茶树植保和农药残留研究。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主席等。上世纪90年代,开创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茶树—害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化学通讯联系研究,探明了害虫定位茶树、天敌寻觅害虫、主要鳞翅目害虫求偶的化学通讯机制,提出了灰茶尺蠖性诱剂、茶天牛引诱剂等基于化学生态学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并构建了我国茶园主要害虫高效绿色防控体系。主编专著15部。
    蔡晓明,男,1979年出生于青海,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茶叶研究所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4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茶树植保方面的工作,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茶树害虫绿色防控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6项。系统研究了茶树挥发物释放特征,茶小绿叶蝉引诱剂、茶树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
大量批发或经销商面议
茶书网中国区北京工作站: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
客服:010-63433810
详见:茶书网(www.culturetea.com)说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