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法原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粮食法原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粮食法学。具体而言,以制定《粮食法》为契机,推动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 从粮食市场主体、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粮食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促进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 从粮食供给平衡、粮食质量安全、粮食价格合理三个角度,彰显粮食权之特色化; 从粮食、特定粮食服务行为、粮食智力财产、粮食金融等角度,体现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

55 8.5折 65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晓昀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6832

出版时间2018-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05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36页

字数335千字

定价65元

上书时间2023-07-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明德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人民大学出版社自营店铺  出版社库房新书发货
商品描述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粮食法学。具体而言,以制定《粮食法》为契机,推动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 从粮食市场主体、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粮食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促进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 从粮食供给平衡、粮食质量安全、粮食价格合理三个角度,彰显粮食权之特色化; 从粮食、特定粮食服务行为、粮食智力财产、粮食金融等角度,体现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 从粮食供给保障行为、粮食质量保障行为、粮食价格保障行为方面,实现粮食法律行为之类型化; 将传统粮食法律责任与新兴粮食法律责任有机结合,旨在实现粮食法律责任之综合化; 在传统粮食法律救济途径的基础上引入粮食公益诉讼,致力于粮食法律救济之便利化; 通过粮食软法与粮食硬法构建广义的粮食法治系统工程,促成粮食软法之协同化。

作者简介
曾晓昀,1983年生,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法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南工业大学粮食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粮食安全法律制度研究》(14YJC820070)。研究方向:经济法、粮食法。

目录
绪论 ( 1)
一、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 ( 1)
二、基本概念界定 ( 5)
三、当代粮食法研究历程 ( 6)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9)
第一章 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 ( 22)
第一节 立法考察:法律制度之 重要性凸显 ( 22)
一、中央层面:正在路上 ( 23)
二、地方层面:探索与实践 ( 26)
第二节 中国《粮食法》建议 ( 27)
一、粮食基本法辩争 ( 27)
二、中国《粮食法》制定进程 ( 29)
三、中国《粮食法》待决问题 ( 3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建议稿 ( 33)
第二章 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 ( 39)
第一节 粮食市场主体:以粮农与粮食经营者为视角 ( 40)
一、粮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 40)
二、粮食经营者:贯穿市场化全过程 ( 47)
第二节 粮食行政管理体制:从多元化到独立化 ( 51)
一、多元化: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安排 ( 51)
二、独立化: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之未来趋势 ( 57)
第三节 粮食社会组织:协会与学会之配对 ( 62)
一、粮食行业协会:最基本之粮食社会组织 ( 63)
二、粮食行业学会:学术型定位 ( 67)
第三章 粮食权之特色化 ( 71)
第一节 粮食利益、粮食法益与粮食权 ( 71)
一、粮食利益:粮食问题利益化 ( 72)
二、粮食法益:粮食问题法益化 ( 76)
三、粮食权:粮食问题权利化 ( 78)
第二节 粮食权范畴分析:为粮食权而奋斗 ( 85)
一、粮食权基本特征:粮食性与综合性 ( 85)
二、粮食权构成要素:权利主体与权利内容 ( 89)
三、粮食法律义务相应探讨:与粮食权之对接 ( 94)
第四章 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 ( 98)
第一节 粮食:最基本之粮食法律客体 ( 98)
一、“粮食”内涵深化:从“粮食”到“粮食安全” ( 99)
二、“粮食”外延拓新:以广义说为宽限 ( 108)
第二节 特定粮食服务行为:区别于粮食法律行为 ( 114)
一、粮食生产领域服务行为:引入“互联网+” ( 114)
二、粮食流通领域服务行为:全面市场化之要求 ( 119)
第三节 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之粮食法保护 ( 124)
一、传统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传统模型构建 ( 124)
二、新型粮食智力财产:智力财产之时代趋势 ( 129)
第四节 粮食金融:粮食产业发展之金融保障 ( 134)
一、“粮食”属性依赖:粮食金融初级体现 ( 134)
二、“金融”属性彰显:粮食金融高级体现 ( 139)
第五章 粮食法律行为之类型化 ( 146)
第一节 首要:粮食供给保障行为 ( 146)
一、粮食日常供给保障行为:《粮食法》之骨干 ( 147)
二、粮食应急供给保障行为:关键时刻之映照 ( 165)
第二节 核心:粮食质量保障行为 ( 172)
一、普通粮食质量保障:粮食质量保障行为法之实现 ( 172)
二、转基因粮食规制:转基因粮食应对行为法之前瞻 ( 181)
第三节 落脚点:粮食价格保障行为 ( 187)
一、粮食价格调控行为:行为法之宏观调控功能 ( 188)
二、粮食安全网计划:社会保护问题之思考 ( 191)
第六章 粮食法律责任之综合化 ( 198)
第一节 传统粮食法律责任:“民—行—刑”之叙事逻辑 ( 198)
一、粮食民事责任:一般情形与特殊对待 ( 199)
二、粮食行政责任: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 201)
三、粮食刑事责任:刑法功能再思辨 ( 207)
第二节 新兴粮食法律责任:容易忽略之责任研究领域 ( 221)
一、粮食经济问责:问责制在粮食行业之推行 ( 221)
二、粮食信用责任:社会信用体系之建设 ( 224)
三、粮食社会责任:粮食法律责任之社会担当 ( 228)
第七章 粮食法律救济之便利化 ( 243)
第一节 传统粮食法律救济:非诉与诉讼之结合 ( 243)
一、粮食非诉救济:人情社会之顾念 ( 244)
二、粮食诉讼救济:“民—行—刑”叙事逻辑再现 ( 246)
第二节 粮食公益诉讼:诉讼机制之现代化创新 ( 253)
一、基本规则:原告认定与诉由确定 ( 253)
二、益助规则:举证与受偿 ( 258)
第八章 粮食软法之协同化 ( 263)
第一节 粮食“法域”革命:粮食软法之提出 ( 263)
一、粮食软法内涵:优劣势分析 ( 264)
二、粮食软法外延:反对“泛软法主义” ( 267)
第二节 制度自信:从立法变迁到法治系统工程构建 ( 281)
一、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变迁: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之因应 ( 281)
二、粮食法治系统工程构建:从狭义说走向广义说 ( 285)
结 语 中国特色粮食法学之确立 ( 292)
参考文献 ( 294)
图表索引 1
后 记 ( 316)  

精彩样章
一、研究问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安全至关 重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始终作为头等大事。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主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提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当前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动全国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 发展,建设新时代粮食产业强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提出,“支持酌情开展国家立法工作”。2016年伊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① 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生效,粮食与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点。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提出制定《粮食法》,《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制定公布粮食安全法”,《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也提出“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战略主张。目前正在起草的粮食安全基本法定名为《粮食法》。本书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粮食安全要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借《粮食法》制定之机,加强当代粮食立法、粮食法律主体、粮食权、粮食法律客体、粮食法律行为、粮食法律责任、粮食法律救济、粮食软法等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粮食法学。
(二)研究背景
1.国内背景
国内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存在各种潜在的供给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几次严峻的粮食形势值得关注,如:1959—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既有自然灾害因素,更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有几次粮食生产困局,如1980—1981年、1985—1988年、1991—1994年、2000—2003年等。近年来,我国连续保持粮食产量增长势头(见图0 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粮食产量61 791万吨,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其中,全年谷物产量56 455万吨,比2016年减产0.1%。
国内粮食质量问题堪忧,转基因粮食问题凸显。一方面是普通粮食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粮食生产环境污染、耕地污染日益严重,储备粮质图0 1 2013—201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较图 ①量问题频频曝光,市售大米镉超标问题再起风波,大米添加防腐剂也有质量隐患,等等。另一方面是转基因粮食问题。从转基因粮食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就充满争议,目前不仅是国外的转基因粮食(含种子)可能进口到国内,国内本身也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粮食问题。是否应该给予转基因粮食以生物安全证书,是否应该进行商业化推广,再次引起关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粮食价格波动频繁。多年来,我国物价一直上涨,“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陆续涌现。中国再次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粮价也随着一路上涨。造成粮价上涨的因素很多,如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各地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我国粮食市场预期、不法经营者操纵粮价,游资炒作,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等。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必需品,粮价上涨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全社会物价整体上涨,必须高度警惕。当然,粮价太低也不好,粮价不是不能涨,而是不能乱涨、剧烈波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以统筹考虑,切实照顾粮农种粮权益,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2.国际背景
国际粮食供给格局不均衡,各国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激烈。2017年世界谷物产量的增加3 300万吨(1.3%),达到近26.46亿吨。 目前,全球有8亿左右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全球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并非放弃农业生产,相反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加强对本国农业的支持(如美国《农业法》)。粮食供给一直是各国的头等政治经济大事,政治军事强国的基础是经济强国,根本而言是农业强国。必须深刻认识到:长期以来,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供养了世界1/5的人口,但全球粮食贸易量不足中国消费量的 1/2。我国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剂余缺,更要立足本国供给,坚持“自端饭碗”。
国际粮食质量参差不齐,转基因粮食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异常、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日益严峻。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输出”现象值得警惕,而发展中国家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牺牲生态环境,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粮食生产环境严重污染,粮食种植质量下降,进而影响膳食营养。目前,全球有1.55亿名五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值得警惕。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转基因粮食,通过转基因粮食冲击落后国家的国内粮食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远见、被动接纳。这些对 国民健康的危害深远。国际粮食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互影响,推动粮价高涨。以美联储为首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信奉新自由主义,放任金融过度创新,缺乏监管,使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酝酿成全球性经济危机。近年来,国际游资看好粮食产品的战略价值,转投国际粮食期货市场,引起国际粮食期货市场的急剧动荡,并推动国际粮食现货价格上涨。无论是国际粮食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粮价上涨都会波及各个国家,进而引发各国国内粮价波动的连锁反应。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深化对粮食权的认识。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已经作为法益而存在,具备确认为粮食权的条件。通过《粮食法》明确规定粮食权并完善制度保障,有助于粮食法基本权利范畴的研究。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粮食法学。以《粮食法》为核心加强对当代粮食立法、粮食法律主体、粮食权、粮食法律客体、粮食法律行为、粮食法律责任、粮食法律救济、粮食软法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粮食法学。第三,拓宽粮食安全保障中“法”的研究视野,引入软法概念。粮食安全保障应当借鉴软法制度,通过硬法与软法的有机统一,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自信,构建广义的粮食法治系统工程。
2.现实意义
第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粮食法》,以《宪法》为根本、以《粮食法》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粮食法律体系,不仅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至法律的高度,而且对完善农业法律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亦有促进作用。
第二,建设新时代粮食产业强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粮食法研究可以解决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法律问题,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新时代粮食产业强国。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有助于维持、提升公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要站在国家繁荣、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设计粮食法,实现国家自立、民族自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人民大学出版社自营店铺  出版社库房新书发货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