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成长心理学
  • 个人成长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个人成长心理学

28.8 5.9折 49 全新

库存1000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欢

出版社中国书籍

ISBN9787506875509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304页

定价49元

货号637

上书时间2022-05-18

中尚图旗舰店的书摊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塑封正版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特点:将心理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批判性地解读和阐述;内容广泛,涵盖个人成长涉及的心理健康与障碍、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五大方面;可读性与科学严谨性兼具。每章看似零散,实际上都凝聚于思辨与成长,融会贯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各个领域的内容。各个章节互相启发,构建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异常心理学之间的桥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与思辨的通识性心理学著作。本书中涵盖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等,各专题相对独立,既对个人生活各方面进行较为理性深刻的思考,又能为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框架提供探索方向。本书是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了解心理学的窗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之外的阅读辅助,是心理健康咨询从业者的“个人成长”参考。
作者简介
陈欢,男,198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08年、2016年两度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担任湖南省心理协会、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协会、科普作家协会、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委员及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用ACT和CBT进行个体和团体咨询。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理性思维的评估、同性恋者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智能手机成瘾。目前主持省级科研基金项目4项;参编教材5部,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项;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约10篇。两次荣获“湖南省优秀国培培训师”奖励。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成长与社交
第一章 论自卑 // 003
第二章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人 // 008
第三章 做真实的自己 // 017
第四章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世界 // 023
第五章 “杠精” // 034
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与障碍
第六章 悦纳自我与多元身份认同 // 049
第七章 向死而生 // 055
第八章 ADHD与社会建构 // 072
第九章 智能手机会成瘾? // 082
第十章 莫再误解自闭症 // 090
第十一章 三季人 // 102
第三部分 学习与文化
第十二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十个维度 // 115
第十三章 学习的奥秘 // 130
第十四章 越保守,智商越低? // 139
第十五章 怎么样才能学好外语 // 146
第四部分 逻辑与理性
第十六章 教条 // 161
第十七章 逻辑错误有哪些? // 172
第十八章 你所不知道的理性 // 184
第十九章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214
第五部分 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
第二十章 如何防止性骚扰 // 227
第二十一章 教养的迷思 // 234
第二十二章 新弟子规 // 250
第二十三章 性取向是一种选择吗? // 259
第二十四章 用你给我的翅膀飞 // 274
参考文献 // 291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一章论自卑
1927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写的一本《自卑与超越》横空出世,至今还被认为是心理动力学领域有关人格的名著。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自卑感,自卑感推动人类不断地追求一个比当下的自己更“优秀”或者“卓越”的自己。
自卑感非常普遍,甚至在朋友圈的日常中,我们都能窥见一斑:自卑于自己不够“优秀”的人,通过晒娃的优秀来获取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自卑于自己外貌的人,通过炫富来获取一种超越大多数人的“优越感”;自卑于自己能力平平的人,通过突显爱情的甜蜜来获取一种让旁人艳羡的“优越感”。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来维持一种优越感。确实,自卑人人都有,而且,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卑感所推动。但是过分的自卑,则阻碍一个人适应社会。
过度自卑的人,会表现得生怕自己不够卓越、不够优秀。由于自信无法由内到外产生,所以常常需要依附外在的世俗功利的标准,如身份、地位、金钱、荣誉等,来证明自己足够优秀和卓越。这样的人常常表现得缺乏主见、犹豫不决(indecisive),因为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足够笃定,以至于难以做到始终坚持相信某种信念,自己的观点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产生摇摆。
但被很多人忽略的是,过度自卑的人,往往还具有潜在的攻击性。跟过于自卑的人聊天往往很累,因为他/她会很容易变得防御心理很重(defensive),你需要小心措辞,以免激惹到他/她,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到他/她的玻璃心。对方很容易把你随意的一句话理解为挑衅,时刻都处在要证明自己、要获得认可的“战斗”状态,最后往往导致交谈冷场,交道常常流于表浅。
我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在和某人聊天时,出于尊重和咨询师的素质,聊天过程中我通常会给予对方一些回应或者非言语信息,表达我在认真倾听。而且,我还会适时地就对方的话题抛出几个貌似“好奇”的问题,让对方受到鼓励继续聊下去。
但偶尔会遇到某些人,他/她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故事讲述和观点表达中,几乎从不主动表示出把话题偶尔丢给我的意愿,所以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充当他/她的听众。即便有时候我忍无可忍将话题转移,也会发现他/她还没当几分钟“听众”,就会迫不及待地继续把话题又引到他/她自己的故事,继续意犹未尽地充当“诉说者”的角色。看上去,这样的人表现得很自恋,但其实质是自卑。因为上述这类人,在社交中极少对他人真正产生兴趣,他/她潜意识中更在意的是“我一定要表现出优秀”“我一定不能让人看不起”。他/她很少发问,因为发问在他/她看来意味着“我不懂”。“我不懂”进一步意味着“我不优秀”,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这是他/她终其一生极力想避免的。所以,这类人会不受控地主导每一次聊天的主题和内容,让周围人充当听众。渐渐地,他/她表现得非常自我为中心,甚至自恋。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尤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下。因为我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指责,轻鼓励,生怕被表扬的孩子会骄傲自满。殊不知,我们恰恰不缺“自谦”教育,缺的恰恰是“骄傲”教育。孩子们错失了无数次可以为自己、为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的机会。
“骄傲”对应的英文是pride,这个词理应是一个褒义词,但我们的很多家长却很容易把“骄傲”理解为英文的另一个词:arrogant(自大、傲慢),总倾向于把“骄傲”看作贬义。
这导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低调的人远远比一个高调的人要更讨人喜欢,一个沉默的人比一个爱表达的人要显得“更聪明”。所以很多人,尤其70后、80后,都在“邻居小明/小红”的压力下长大,自卑感都较强。
这样的人若和三两朋友在一起,发现朋友中有人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艺或才干,他/她即使意识到对方的优秀,往往也会极其吝啬任何夸赞对方的言辞,因为在他/她看来,一旦夸别人的话说出口,另一把利剑也同时插向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不如人”。你还会看到更极端的表现,比如,那些极爱留意有关北京雾霾堵车的新闻并讨厌北京的人,可能曾在北京的高校毕业后绞尽脑汁地想留下来却失败,而班上不如他/她的同学却顺利留在北京,是他/她内心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支持废除英语教育,并美其名曰“弘扬民族文化”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英语不好且看不到会变好的可能。而英语不好,是他/她内心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看不惯大学生并坚信大学无用论的人,通常没有大学学历。即便现在赚了不少钱,但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过往,依然是他/她今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视路边恩爱情侣为眼中钉,逢人便讲婚姻就是过日子,哪有什么爱的人,很多都缺少爱情且婚姻不幸福。这辈子没真正爱过和被爱过,是他/她此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仇视体制内工作者、到处鼓吹不公平论的人,或许现在不一定过得比公务员差,但他/她年轻时想考某单位却被刷,是其今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消极防御机制,其蕴含的认知倾向是“我得不到的就要毁灭,这样我心里才更好受”。另一种类似的心态是“即便不喜欢我也得自圆其说,这样我心里才会更好受”。
譬如,某些买房买车都是父母出资的人,会更希望标榜自己跟父母住一起是因为“孝顺”,会更倾向于认为那些不跟父母住一起的人“不够孝顺”,似乎这样就能合理化自己的“啃老”状态,好让自己在道德上更占上风。
那些因为家长的“重男轻女”,不得不资助亲弟弟买房、照顾亲弟弟的孩子并视同己出的“姐姐们”,会更希望标榜享受自己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和睦,会更倾向于评价那些不这么做的人“自私”,似乎这样才能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心里更好受。
这些心态不同程度地人皆有之,因为每个人都得让自己最终接受自己。过去的经历已经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即便过去再鄙视它,也不得不渐渐找理由去粉饰它。
否定自己的过去更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否定了自己。人人都想回避否定自己,并希望自己的当下是令人满足的,要为自己过去的“挫败”找寻道德上合理的解释,好让自己更好地继续余生。
荣格(1928)曾说过:一个施虐者往往也曾是受虐者,成长历程中没有受过虐的人往往也不会对他人施虐。咬人的狗过去一定也常被人踢打过;那些当年身为儿媳被婆婆整的人,自己当了婆婆后,很多也会整自己的儿媳。同理,越是自卑的人,或许其潜在的攻击性反而越强!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前言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推荐,可以让他/她看了之后有一些顿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些许帮助。这常常让我为难,因为专业的书籍一般都有细分领域。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看的都是一些和基本功有关的学科教材,如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之类的;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或者分支专业,看更加深入的专著。而其他专业书籍通常集中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这三大领域,另外还有大量书籍打着“心理学”旗号,但其内容专业性很低。
所以,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推荐,即便对方在我一再追问下具体描述了他/她主要想了解的细分领域,我也一时半会儿想不到特别值得推荐的中文书籍。有些书我个人觉得不错,但是要么是没有中文版,要么是太“大部头”或者太专业,不适合初学者或者一般读者阅读。被问得多了,我开始萌生一些想法,为什么不自己写呢?于是写这本书的最初动机便产生了。由于问我的绝大多数都是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他们需要一本书,看了之后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社交、育儿有所启迪,于是我在想,可以写一些与个人成长主题有关的书,能囊括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逻辑与理性、死亡、性与同性恋、亲子关系、人生意义、文化差异等各种主题。内容既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既要有客观依据,也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国内目前关于个人成长相关主题的书,可供读者选择的比较少,要么是中译本,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和因翻译水平导致的理解不畅;要么太过于专业,一般读者或者初学者阅读有障碍。所以我更加觉得写这本书意义重大,相较而言,本书的特色在于:
第一,读者范围更广。本书内容将心理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心理学领域一些权威期刊文章和专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批判性地解读和阐述。对于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家长和中小学老师,本书可以作为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学的窗口;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本书可以作为专业学习之外的辅助读物;而对于心理健康咨询从业者,本书也可以作为其“个人成长”的参考。
第二,各个话题相对独立,但又涵盖个人成长涉及的心理健康与障碍、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这五大方面。各专题既能对于个人生活各方面进行较为理性深刻的思考,又能为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框架提供探索方向。
第三,既有可读性,又具备一定的科学严谨性。大部分内容都结合了心理学相关领域已出版的名著或者相关研究。每章看似零散,实际上内容都凝聚于思辨与成长。融会贯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各个领域的内容,各个章节互相启发,构建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异常心理学之间的桥梁。
但是,因为涉及的话题较为广泛,个人精力也有限,所以还有更多的内容难以在本书一一涵盖,希望未来有机会再进一步丰富和扩充。另外,本书很多鲜明的观点为作者个人之见,不宜作为纯专业教科书来阅读,希望能抛砖引玉,若能激发部分人更加独到和深入的思索和探讨,便已功德无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塑封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