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学二十讲:时代里的生命美学

作者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导师,钱穆先生关门弟子,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这是一本纵贯6000年横跨东西方的美学简史。

39 6.0折 65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辛意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7217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05

印次1

印数3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180页

字数137千字

定价65元

上书时间2022-07-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塑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辛意云,著名国学家、教育家、演讲家和美学家,钱穆关门弟子,并师从爱新觉罗•毓鋆研习中国传统经典。治学以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文学、美学等为主,长期在台湾的学校、民间推广传统经典教育及传统艺术活动,讲授《论语》《老子》《庄子》《史记》《诗经》《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墨子》等。
辛意云曾任台湾“建国中学”语文教师,多次创造台湾高中升学纪录,是白先勇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的主创之一。
自2000年起,辛意云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师资班”特聘专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整个历史的角度俯瞰美学发展历程,以“人”的角度阐述中西美学的发展,从头至尾贯穿着哲学思想的脉络。开篇第一卷谈西方美学自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注重以人为本而衍生出的各个绘画风格与流派;后三卷讲中国美学发展,先阐述孔孟、老庄的思想主旨与发展,将哲学里的生命感受与体认贯穿在美学(书法、器物、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不论是书法、器物还是绘画,均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先秦到现代,以及哲学发展情况加以赏析。

编辑推荐:

本书综观美学整体大方向,谈论美、人性,探讨东方五千年来中国艺术审美的时代诉求,如何“以人为本”,展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也讲美学与社会文化结合,剖析西方社会在时代快速发展下,所呈现的绘画特点与魅力,让读者一窥堂奥,开拓更广远的视野。
中西美学兼具,横跨人类历史6000多年,纵横双向全方位了解美学发展脉络。
内涵60多幅博物馆器物、书画藏图,集画册欣赏与艺术讲解于一体。
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美学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和与生命的息息相关性,角度独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艺术发展史。

出版前访谈(代序)
  三十年来在美学教学方面的观察与省思
  台湾在美学教育方面,不论是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还是在艺术教育上其实都不够周全,也还有深入的空间。
  记得大一时,我去台大哲学系旁听,因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哲学概论与美学。任课的教授,是当年台大哲学系的系主任,留日的,以德国古典主义的美学为主。可惜没教多久,他就因病停课了。上研究所时,我又去艺研所旁听美学课,当时任课的老师所讲授的美学则是以数学微积分的精算为基础。而后师大美术系也开美学课,则以美学和六大基础为讲授的主题,但没多久也就停开了。
  台湾几十年来在各学院中的美学教育,都相当专门,艺术与美学间的关联似乎不大,所以从事于中学、小学各艺术科的老师很自然地都偏重艺术、技艺的教导,艺术和美好像是相互不联结的。有的艺术创作者甚至还认为,学美学是会妨害创作,或说不会艺术创作的人,才爱谈美学。
  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需要,美学似乎越来越被需要,而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出版,一时间风靡台湾的学术界、文艺界,以致台湾社会上讲美学的、谈美的,一下子蔚然成风。但是所谈的美,多半偏重在感性的抒发上,而且偏向在自我主观美的感受认定,只要自己喜欢就是美,美就是漂亮,就是可爱,甚至连什么是艺术,都简单视为只要自己喜欢、认定就是艺术。
  一般人似乎忽略了艺术和美在主观的认定、喜欢下,还有理性客观的成分,这包含人类共同的心理与情感──生命情感、审美情感的部分,还有构成艺术的物质材料成分,如此才能构筑人类文明中最辉煌、精彩的艺术创造活动。
  其实,人们如果能有一点美学基础的知识,就能更深入美的享受中,拥有更多从艺术中得到的快乐。在基础美学的学习中,凡修习基础美学的艺大学生多扩大了对艺术的认知与美的感受,更容易掌握艺术创作与艺术的诊断。
  这是我长期在学校担任基础美学课程教学特有的观察与感受。
  对美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言
  其实,美学是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因为艺术是人类生命中的一种带着丰富情感,并拥有特殊意识─审美意识的创作活动。
  康德说:“艺术是人不合目的,又合目的的创作活动。”“人不合目的”,是指不合人的“生存目的”的创作活动,是人自由的表征。这是因为,在生物性的基础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达成生物生存的目的而努力,这是人的局限,是人被捆绑的地方。当人在审美意识的推动下,情不自禁地只是为了美的追求,摆脱了生存目的,而有了艺术的创造,才是人摆脱了生存的控制,展现出人“不合生存目的”自由的可能。同时,这种创作是人更高、更大的生命层次的提升,是人真正生命的开展,也是人生命自由的获得。
  这如同近代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当人生物本能的需要被满足后,就会走上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人精神本能的开展,而‘爱’与‘美’的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自我创造’,就是人精神的开展,不如此,人是会生病的。”
  人对艺术的好奇,对美的追求,都使人走向自身的精神世界,是自身生命完善性的寻求。而什么是美?美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漂亮、可爱,美其实是指人内在生命的触动,以至人生命内在最深沉的感动。这种感动让你觉得“活着真好”。
  我们看世界上自古及今多数人都觉得生活是很艰难的,于是人们透过各种宗教来开解。不过,就人的心理上的感受来看,即使在宗教信仰上,当人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感,进而产生出活着真好的感受,信仰也才会虔诚而坚定。是以美可以说是人“生命完善性的感动”。未来的美学教育就当从“自我生命的认识”开始,而艺术是其走向的路径。
  对现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有什么看法?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重要的是,再怎么发展与结合,若不是纯然地以科技为主,那必然要合乎艺术性。
  而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就是指具有艺术的特征,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构成元素。所谓艺术的特征,一是指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得能提供丰富的审美享受。二是艺术得有丰富的情感性。人类的情感活动与艺术存在着内在紧密的联系。人的生命情感与审美情感是构成艺术深沉内涵的核心成分。三是丰富的感性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形态。丰富而鲜明的感性形象,才足以引动人们的感情,带出人们感同身受的生命情感与审美情感,以提升人的生命性与大智慧。
  我想,不论哪个领域和艺术结合,若是与艺术相称,当具有这三项基本特征,否则就不足以称为艺术。这时代,科技昌盛,其必会与艺术结合而走向新的发展,但无论如何,走向都仍得合乎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构成元素,如此才称得上艺术,并达成推动人类文明向上提升的功能。
  谈谈个人接触美学的缘起与受启发的因缘
  我父母都非常喜欢文学和艺术,他们都是学英国文学的。此外,我父亲擅长书法和刻印章,并且好唱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也爱唱京戏中的黑头,就是大花脸。只要他在家,总能听见他的歌声。我母亲则爱看电影,并好讨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小时候,她就算再忙也一定在每周的周末带我与姐姐去看电影。看完必和我们讨论,并询问好不好看,而且坚持要我们说出好看和不好看之处,也一定要我试着思考说出个道理。她也好书法,又喜欢闲余拉胡琴、小提琴,也常弹三弦,并好唱京戏中的青衣,常盛装票戏。她在家,也总是有缭绕耳畔的中西音乐。
  在台南时,母亲得空总带我们去逛老庙,并带我们欣赏庙中高挂的古匾与各柱子上的对联,常问我姐姐喜欢哪些字,为什么。假日她最爱带我们去台南中山公园的小湖边,在柳荫下,叫壶茶,静坐看着湖水,不说话,也不准我和姐姐说话。此时,她总叫我们学着静默不语,享受一下自然,就算发呆也好。总之,这时是不准讲话的。
  当时,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时间久了,懵懂中只觉得在那当下其实感受到没有什么目的的舒坦。我因为身体不好,经常进医院,或时常卧病在家,母亲就依时间顺序,从神话、宗教故事、少年小说、各种传奇,以至西方近代小说等安排让我阅读。记得读西方小说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作品,常有艺术以及有关美学的讨论在其中,读得非常喜欢。那时以为谈“哲学”就是专论这些有关生死艺术、美学的问题,所以大学考试就选择了哲学系。后来念书时查阅课程资料,看到当时的台大哲学系所有有关“美学”的课程,时间又对得上,我就去旁听了台大的美学课。可惜上了没多久,便因老师生病而停课,课程中断后,我反倒专心去学哲学。直到上研究所,才再去旁听自己学校艺研所的美学,只是听得有些糊里糊涂。
  出来教书之后,接触到不少艺术的问题,每次和朋友讨论,我多从哲学及心理学的观点切入,提出分析与看法,也受到从事文艺创作的朋友们的认同。
  而后钱穆(钱宾四)先生指点我,中国美学当从西周礼乐制度谈起,要我好好读《诗经》《左传》《论语》《礼记》《乐记》等重要经典,去深入体会传统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情意”,这和西方哲学美学中所叙说的感情层面不同,由此我看到中西两个知识大系统中的差异和分野,那时真是欣喜万分。此后我就能浸润在这份中西审美的享受中,甚至也可分享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
  审美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共同特性,是以艺术创作是人类共有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呈现不同,是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美感经验不同所致。但不论美感经验有多么不同,具有美感的审美性是共有的,且有共通之处,所以各地方、各文化、各民族都有艺术的创造及完成。当这些创造在达到艺术的领域,就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跨民族、跨文化,而成为人类世界的瑰宝。
  享受艺术、享受人类相通的美感,真是人生最快乐、最大的生命享有,因此我就将它介绍给学生们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塑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