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50 八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征鲁 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4-17

末未书僮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具体看图,以图片为准。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汪征鲁 著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5-01
  • 版次 1
  • ISBN 9787211024001
  • 定价 38.8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06页
  • 字数 9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作为专题研究,不拟对该体制之来龙去脉作面面俱到的论述。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中心展开。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认为,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较之中国古代其他时期之选官体制有二个重要的特点。其一为社会上的“士、庶”等级结构造成了门阀士族选官、任官特权,从而出现了九品中正体制、官职的“清、浊”之分等一系列现象。这一“士、庶”结构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且论说纷纭。《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魏晋南朝的“士庶”及北朝的虏姓、郡姓均作了深入的辨析,同时为量化研究所须的魏晋南朝、北朝的社会等级划分分别拟定了标准。
  其二为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不同,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高级官员大都拥有具有国家正式品官身份的属吏并对之有很大程度的选举权、授官权。于是,在选官体制中就出现了足以与中央政府选举分庭抗礼的官员个人选举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央政府与官员个人联合选举等三种选官类型。在析论上述问题时,《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还深入考辨了魏晋南朝的“吏”,认为其可分为已入仕的官府大吏、未入仕的官府小吏、在官府服役性的吏三个层次。《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还钩沉发隐,揭示了与中央政府选举权与官员个人选举权相关联的在国家正式品官中出现的“言秩”(有国家正式禄秩)与“不言秩”的对立。通过上述研究,也为量化研究拟定了入仕的最低标准。
【目录】
引言
上编
绪论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所处的历史序列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系统及其演化的一种理论模式
一、中国古代选官系统理论模式
二、西周以世官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
三、战国、秦王朝以荐举制、军功爵制、客卿制:以吏入仕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
四、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察举制、征辟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
五、隋唐以科举制为先进的选官系统
六、结语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之社会等级结构
第一节魏晋南朝之社会等级划分
一、两汉之际的豪强地主阶层
二“士、庶”之辨
三、高门、一般士族、寒门
第二节北朝之社会等级划分
一、鲜卑贵族与汉族门阀土族之关系
二“虏姓”、“郡姓”之辨
三、高门、新贵、一般士族、寒门
第二章“吏”之研究
第一节“吏”的层次与社会属性
一、“吏”的定义
二、法定的官府属吏
三、在官府服役性的吏
第二节若干观点之商榷
一、官府属吏与“吏民”
二、“吏民”与“募吏”、“白衣吏”
三、役吏之性质
四、吏名、吏姓、吏门、吏家之社会属性
第三节州、郡官府大吏、小吏的品级、性质及入仕的最低标准
一、州、郡官府大吏、小吏之辨
二、任州、郡官府大吏即已入仕
三、州、郡官府大吏品级之推断
四、北朝州、郡官府大吏性质的变化
五、北朝州别驾,治中地位的上升
六、入仕的最低标准
第三章官职的“言秩”与“不言秩”
第一节选举权的属性
一、选官类型与正史所采用的选举动词
二、“板官”的来龙去脉
三、“王官”与“私属吏”之辨
第二节魏晋南朝官职的”言秩“与”不言秩
一、“言秩”与“不言秩”的典型状况
二“言秩”与“不言秩”之个案研究
第三节禄秩之制与“不言秩”官职的经济收入
一、魏晋南朝的有关状况
二、北朝的有关状况
三、“言秩”与“不言秩”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入仕状况之量化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量化分析
……
下编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具体看图,以图片为准。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