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五品】 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八五品】 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可开发票

9.65 2.5折 39 八五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毅颖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11556

出版时间2008-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9787508611556

上书时间2024-05-1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一桩企业收购案何以震惊世界?何以引发中美之间轩然大波?何以黯然收场而讳莫如深?喧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又有哪些教益与警示?历史将如何评说?……
 本书是源于亲身经历的纪实性力作,作者以其资本市场与政经传媒的高端资深视角,对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将中海油竞购案融入国内外宏观环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脉络之中,首度揭示出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景,展现了一个新兴中国能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奋斗成长历程。书中所涉重大话题既回答了种种猜疑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有助于政企财经界各级领导者与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激发碰撞思想火花。

精彩内容
第一章 一个“不像国企老总”的人自制自演的故事
 本来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事件,可是有不少人希望我说说人物。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嘛,那场竞购虽然不合天时、地利,却让傅成玉被“批量报道”,声名鹊起,被演绎得近乎离谱,有这样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这样一个轰动事件怎么就发生在这样一拨人身上?说是心血来潮有人信吗?但这真是出了个难题,因为具体到某个人,我自认为了解得并不全面。谁知,刚一见到这个小标题,朋友们就和我有了一番探讨,出于谨慎建议我换个说法。我不能不承认,顾虑不无道理,甚至包括傅成玉本人。世上的许多事情单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凡事就怕琢磨,说者无意,万一碰上个喜欢找事儿琢磨的,望文生义,就可能演绎得走了调。
 说傅成玉“不像国企老总”这话来自于竞购以前的公司内部。几年前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我也不解地问:国企老总该是啥样?国企老总何谓像与不像?这与今天别人问我时的口吻一模一样,终于没有听到确切的表述,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这样的评价在海油人眼里似乎不是缺点,倒像是“开放”的转意,大家都说他很“open”。在对中海油多了些了解之后,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更像是反映出一种新旧企业文化认知上的变化。可是这样的评价,若用拿着企业头衔当官做的传统标准去发挥,“可是很要命的”!随便放到另外的哪个传统国字头环境,一个有了这种评价的领导,很可能意味着板凳坐不长了。然而自从中海油竞购之后,大家都说傅成玉变了,说他“竞购前后判若两人”!内部人说他“越来越政治”,外部人说他“越来越像国企老总”,可“帮”他有如此“进步”的竟是当初教会他“open”的美国人,这恐怕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几年前,我曾经在文章中用“寻找最佳交叉点”来形容中海油乃至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那时傅成玉的“不像”也许正是一种走向国际的“交叉”,也许正是这种“不像”,才让他敢于上演这场竞购“大戏”。如果硬往文化上套,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比较与“交叉”中,或许能够发掘更多超越政治色彩的渊源。而今的“像”也许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更可能是一种本色的回归。
 年夜饭上桌了,电视主持人还在问:“谁干的?”
 客观地说,在2005年以前,“中海油”这个名字在中国企业里还算不得响亮,傅成玉更是少有人知。尽管现在仍不时有人把它与中航油搞混(我就被朋友多次问及“是不是那家出了事儿的公司”),然而,自从宣布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一场大西洋刮来的传媒战狂飙,不但令中国人瞪大了眼睛,也赚足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眼球。时至今日,如果点击“中海油竞购”,任何一个像样的网站,即使经过了不少后期处理,仍然都能搜索出当时的专题。为了尽可能保持中立,排除支持的观点和敌视的观点,节选下面这段保留在某网站上的2005年年终专题编者按,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在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普遍困惑:“如果要评选年度最吸引人眼球的国企,那非中海油莫属。如果要评选年度遭人非议最多的焦点人物,中海油的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就当之无愧。2005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显得异常高调。从最开始报价超过对手近20亿美元,到后来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一定要拿下’,这种异常的高调让人捉磨不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海油成为被评论得最多的‘中心议题’。”
 那一年,几乎所有的媒体和网站的年终盘点都慷慨地给了中海油一票。傅成玉本人因为发动并率领中海油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年终入选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经济人物。而让他铩羽而归之余感叹“两个没想到”的美国,此时又给了他一个没想到: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5年全球最有影晌力的经济人物。那年入选共14人,为首的是美国总统布什,还有比尔·盖茨……记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调侃地发了一条短信,祝贺他成为“油星”!
 其实竞购之中,就不断有朋友向我提起应该把这个事件写一写,做学问的说是案例研究,搞企业的说是总结经验教训,搞传媒的说是大题材……按照风气,特别是“海归”风格和企业的形象运作,大多是要借助这样的题材大加渲染的。然而,一来我这个人写点东西总要反复琢磨,比较缺少机会意识,加上这个事件被异口同声地落在“中美关系”上,便更加慎之又慎。二来要写中海油竞购不能不与傅成玉沟通,而自从2005年12月28日走出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颁奖现场,其人就像加鞭的陀螺停不下来,于是这事就被搁置起来。
 可是偏偏总有人喜欢拿它反复说事儿,就像一出大戏谢幕之后,看戏的人总是津津乐道。
 记得狗年春节前,我晕头晕脑地预订了1月28日,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傍晚落地上海的机票,却不知道这一年就没有“大年三十”。一直对阴历稀里糊涂的我,直到出发的前一晚才知道自己在“中国特色”上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天就是除夕!值得庆幸的是,航班延误的时间被同样惦记着年夜饭的机长,相当棒地从天上抢了回来,飞机落地出奇准时。此时的上海,一改平日下班时间的喧闹拥堵,马路上车疏人稀,只看万家灯火。
 还没待我落座,突然听到一个激昂的声音:花了那么多钱就打了个大广告!完全不是市场化的操作!政府行为!……我定睛一看,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大话中海油竞购的财经节目,说话的是某工商管理学院的某前领导,一位名人。一帮西装革履的眼镜先生们跟着七嘴八舌。女主持人声情并茂夸张地问:“是谁干的?!”此时正是狗年春节年夜饭上桌的时候,用这种方式赚眼球,让我陡生一种滑稽感,估计那一刻只有我会如此认真地被吸引。电视里唯一参加竞购的成员是美国摩根大通前董事总经理孟亮。摩根大通是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财务顾问之一,但是这位在那个场合最有发言权的人却显得人微言轻。事后我们说起这事,他说当时坐在那里很尴尬,不想争辩也不想解释,也没法解释。言者与行者的兴趣和行为方式相去甚远。
 按说只有尝过了梨子才有资格评判它的滋味,现如今人们不理解的一个怪象是,怎么会有那么多乐于指点江山却不愿意调查研究的“学者”?这些人对这件事充其量只是道听途说,并不比观众知道得多,却能够这样勇于贡献,就好像全世界的并购都可以照本宣科,像按模子复制的流水线一样,不由我深深佩服这种不知也敢言并且还要塞给老百姓就着年夜饭来咀嚼的精神。百姓关心的是汽油、燃气、菜篮子价格的涨跌,盘算的是自己的车还开不开得起,生活成本高了还是低了,至于那油、气究竟从哪里来的,大约都不重要,这该是国家和企业领导考虑的事情。更加搞不懂的是,这种指责究竟是针对谁?中国政府?中海油?还是美国政府?抑或雪佛龙?至于企业具体花多少钱,打多大、多少个广告,该是企业自主决策的商业行为,这对工商管理学院的先生们应该是一个起码的常识。如果一定要计算广告效应,那这个“大广告”中,最大的获益者更像是傅成玉本人。
 也许是因为刚刚落地我就又回到了北京的执著,也许是觉得自己又被忽略了,女儿关掉了电视。小女生在放暑假的时候就已经领略了这种敬业与执著,那时正是媒体爆炒中海油竞购的高峰。酷暑三伏,我忙于与有关主管部门和中海油沟通处理状况,全天候“灭火”,使这位回北京度假的寄宿制中学生备受冷落。7月中旬,为了知道在我这儿抢了她风头的究竟是件什么事,小女生悄悄搜索了互联网上重磅推出的竞购专题以及“网评”,某些网站充斥着手法隐蔽、语言龌龊的恶毒人身攻击,稍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是刻意而为。有天她突然冒出一句话,说中海油团队表现出海明威笔下的男人那种“重压之下的优雅”,不由得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也很受鼓舞,“为了支持你们这些工作狂,我决定提前走了”。天正下着雨,这第二句话却让我心里晴转阴,怎奈实在是顾不上她。转天一早送机,直到她的背影在安检门后消失,拜媒体的电话“轰炸”才把我拖出若有所失的愣神儿。
 眼下,女儿模仿主持人的口吻宣告:“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年,让别人说去吧!”气氛霎时活跃起来,这才发现整个上海早已笼罩在除旧迎新的焰火爆竹之中,火树银花不夜城,轰鸣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那天,我忽然觉得有必要让人们知道喧嚣背后的事实,猜忌与误解止于沟通与公开。女儿的比喻让我更加倾向书名的选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传世经典作品《老人与海》中,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与捕获的大马林鱼和与袭击他的鲨鱼顽强搏斗的壮举,塑造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浓重悲剧意识,以及宁可被消灭但绝不可被打败的“硬汉子”形象,充满了基督教的献身精神。作者是想告诉人们,桑提亚哥就是圣徒的化身,是从容奔赴炼狱的基督。在2006年里,不断有些论著在用基督教的教义诠释美国精神,诠释布什,甚至诠释伊拉克战争,但那似乎与海明威说的全然不是一回事儿,甚至让人感觉是基督精神的错位,更像是一种亵渎。假如不是有人狂妄地把自己当成了上帝,怎么会看着谁不顺眼就说谁是撒旦,就要制裁谁呢?
 名人的批评不无道理,电视主持人的发问也很有代表性,“谁干的?”是的,究竟是谁干的?这是这个事件中所有猜忌的关键点:这幅拼图的完整答案至今鲜为人知,事实证明也并不全在傅成玉手里。为数不多的团队人员,也只是各自在完成局部任务,这个项目的付之东流,最大的阻力与误解不仅仅来自于美国,也来自于我们自己多年来的思维定式、行为方式和旧的管理体制。各种合力所形成的阻力与误区才是中国企业最难逾越的障碍。而令许多中国人看不明白的是,有些自命不凡特喜欢作秀的“专家”“人物”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操着绝不友善的腔调,不但与境外的攻击如出一辙,乃至事后仍意犹未尽地极尽讽刺挖苦声讨之能事,又是为了什么?
 另有一个代表性“节目”,是一位喜欢给“土鳖”们上课的“海龟专家”,早在2006年初就趁热打铁地出了一本书,论“向海的企业”,专设了“中石油PK中海油”的章节,一抬一打,“卧虎藏龙。PK十面埋伏”,怎么看都有挑拨中国石油巨头“窝里斗”“外面掐”之嫌。且不说这样的命题是否在鼓励公司并购黑箱操作,单看满篇主观臆断、冷嘲热讽,像个大战略家在批评小学生,中海油竞购尤尼科跟动了他家奶酪似的。这绝不是空穴来风,在竞购中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糊里糊涂收买诱使、自觉不自觉充当枪手者大有人在,而这还远不是这场热闹空前的竞购大战的真正幕后根源。即便果真如其所指,中海油竞购是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心血来潮,姑且不论参与其中的中外顶尖企业的来头,就是中海油的大小股东能同意吗?大股东是国家,小股东是境外
投资人。中海油当初在美国和香港上市请的是美国机构帮助设计承销,是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竞购中雪佛龙拿国家说事儿,中海油拿股东说事儿,究竟谁更符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美国有些议员犯晕,咱这自相矛盾的“专家”是另有原因,还是更晕?
 这年头企业老总们不缺锦上添花的人,而危机管理却要求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星,随时准备泼冷水,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作为我职责的一部分,真没少给老傅添“堵”,外界的负面评价和批评都在第一时间附上意见,直接传给了他。一个理智的企业和明智的领导,不应该拒绝批评与抵制意见,不论对方出于什么动机,这会有助于保持客观的判断,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可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能听能忍人所不能。2006年2月3日,狗年春节刚过,我向傅成玉建议是否考虑做一些必要的沟通工作,他说:“随他去吧,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明天的事,不要再计较昨天。”那时他显然还沉浸在“谋略”的角色中。但是此后的半年里,眼见得各种声音依然此起彼伏,当然最主要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便在9月20日出访欧洲回国次日,专门来到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论坛和一帮学者侃了3个小时,意在沟通,却不想又被某个竞购之前尚对中海油一无所知而能源老总们也极陌生的“能源公关专家”借题炒作。
 在饱经许多类似插曲的困扰之后,得知我已经将2006年6月开始的写作两度搁置,傅总开始“配合”。谁知此后,我却像是给自己挽了个套儿,其间所经历的扑朔迷离和一波三折,彻底颠覆了以往做文章的快乐,大彻大悟了郭沫若为何说“写作是一种炼狱般的生活”!首先我们受制于时间的稀缺,比如一天晚上6点刚刚迈进家门,突然王秘书打来电话,问能否7点赶到傅总办公室?旋即一路堵车奔东二环朝阳门。结果我们就饿着肚子在办公室一直谈到凌晨,连电梯都“睡”了。我又累又饿气喘吁吁地爬楼,忽然脑子里蹦出早年一部国产动画片的画面:主人公“没头脑”幻想长大后设计了一幢摩天大楼,却忘了装电梯,还把演出大厅建在了最高层,害得祖国的“花朵”们看场“武松打虎”跟登珠穆朗玛峰似的……正要晕过去,就收到了老傅长长的短信,一通抱歉之后说哪天请我吃饭……心说咱这主角演的哪一出啊?望梅止渴?还有一次是2006年12月的一个周六,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1点半,因为周末中海油餐厅休息,他又急着去赶一个论坛,于是又让我们“绝食”。这样的事情无法细数,回回都连累秘书、司机一起陪练。每次走出他办公室,我都忍不住“声讨”其人“违反劳动法”的“行径”,“剥夺”别人吃饭休息的权利,外带不付加班费,这是不是太刻薄了?秘书在一旁绷着嘴笑,他却眨着眼睛,做出一脸无辜,随后用不了多久还是一条表示抱歉的短信。自觉自愿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这是我们这拨人绝不值得提倡的一种常态,但在中海油竞购期间被演绎到了极致。尽管辛苦若此,傅成玉留给我的仍然是一种言犹未尽、讳莫如深的感觉。
 就这样断断续续到了2006年末,此前市场又传出中海油进军伊朗的消息,紧跟着传出美国要就此展开调查……有人向我求证消息的真实性,这是商业机密,显然是找错了人,不过不妨碍他们发挥编排故事的想象力。老傅是属兔子的,我诧异这中国“兔”还真跟美国“鹰”玩儿上了?果真如此,这倒像是兔子抱了个要爆炸的油桶在老鹰面前晃悠,老鹰要想既抓住兔子又夺回油桶,当然要看个究竟再下手啦,“调查”就是吓跑兔子的第一步。兔子要想继续滚着油桶和老鹰玩捉迷藏的困难在于:既不让油桶爆炸,又不让鹰捉住。于是这个新编“老鹰捉兔子”的寓言变成了发给老傅的一条祝贺新年的短信,还加了一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