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孩子不一样——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疗与成长
  • 我家孩子不一样——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疗与成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家孩子不一样——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疗与成长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44 4.7折 49.8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健文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72018367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2445678

上书时间2024-05-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在心理辅导领域,关于特殊教育需要子女与家庭健康方面的图书并不常见,尤其是有关普通学校里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题材更为罕见。过去,即使有介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主要从个人心理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儿童和青少年
的特殊行为和病征,大多强调症状引致的行为问题或教育他们的具体方法。而且,因书籍并非香港本地原创出版,书中援引的例子,并不切合在香港就读中小学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香港特殊教育委员会指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那些不能从为其他同龄儿童而设的课程中充分获益,或在普通学校环境下未能获得充分照顾的儿童。”他们只要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种,便可被视为有特殊教育需要:
(1) 听觉弱能;
(2) 视觉弱能;
(3) 身体弱能;
(4) 精神发育障碍;
(5) 适应困难;
(6) 学习困难。
市场上所见的学生辅导书籍,多数以融合教育或个别学习计划为焦点,较少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家庭经验,故未能探究如何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及家庭支持。这些辅导书籍大多重视人我关系,教导读者如何协助特殊儿童与人相处,改善沟通技巧,读者很容易局限于人对人的狭窄角度。其实,人们的社群关系或家庭经验,并不是二元对立,我们不可忽视人所在的情境对个人行为、情绪和认知经验的影响。
每个人的经验与成长,与当前的困扰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当下身处的情境结构会影响人的行为。临床心理治疗干预时,不单探究个人行为,也要仔细观察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检视个人与社群和家庭的关系结构。
有关香港学生的心理辅导类图书不多,即使有,其取向也以学生的问题为叙述中心,或探究其种种行为。这些书籍仍然以沟通和问题为主调,分析种种阻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发展的障碍,提供改变他们行为的方法。
可是,我听过许多故事,深深体会家庭生活对这些孩子的深远影响。他们的家庭状态影响他们的个人认知,甚至导致偏差;若其家庭有某些功能失调,会加剧他们的问题: 他们与家人、同辈相处时,要是遭受心理攻击,或因其情绪引发冲突,
都可能对他们的心智发展造成伤害。
笔者的临床个案多为有适应困难及学习困难的中小学生,而本书探究的个案也主要来自普通学校。因此,我选取在融合教育下较常见的案例,包括:
(1)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
(2) 阿斯伯格综合征1(Asperger syndrome);
(3) 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 / HD);
(4) 情绪与行为障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
(5) 阅读障碍(reading disorder,亦称“读写障碍”)。


【书摘与插画】

我的女儿是夜青
 看她一身的吻痕和血痕,我直想昏过去!

 

 墙上的挂钟,时针指向凌晨三点。
 咏娴已经等得太累,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她只好躺到床上去。眼睛虽合上,大脑却不能停下,想的都是小女儿的事情。三更半夜了,小女儿跟哪些人在胡混?街上有什么好玩的?她回来时,会不会又是满身血痕?她究竟知不知道,全家人都在担心她?
 小女儿结识了一帮死党,最爱在街头消磨长夜。码头、公园、沙滩、便利店,都是她彻夜流连的地方。有时候踩滑板,有时候猜枚(一种游戏,多为酒令),有时候无所事事,总之她不想回家。小女儿知道有些事情在变化,有些问题未解决,但她不愿去想,也不愿别人过问,最好这世界没人管她。
 咏娴和她的夜青(游荡在夜色中的青少年)女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眠之夜。这场家庭风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酝酿,也不知道何时才会平息。

 

由名校女生到街头夜青

 

 咏娴说,白天,小女儿是名校女生;深夜,她是街头夜青。
 这位叛逆少女,曾是母亲口中的贴心小女孩,每当咏娴累了回家,才三四岁的她已懂得鉴貌辨色,会想尽法子来逗母亲欢喜:“妈妈,来喝杯水吧!”“妈妈,你看我画了什么送给你?”回忆中,母女之间有许多甜丝丝的片段。咏娴一直以为,小女儿从幼儿园已与姐姐一起入读名校,在安定中成长,她的人生轨迹,应该是笔直平坦的…… 
 直到小女儿十五岁,在升中学三年级的暑假参与了一个课外活动,结识一帮新朋友,行为便出现突变。起初,她为了通宵去玩,会大闹情绪、狂哭、用粗口骂人、疯狂打游戏不上学。后来,她干脆走出家门,不接电话,不说行踪,成了街头夜青。带回家的,是显眼的吻痕,或是自残的血痕,令咏娴惶恐不安。看见女儿的偏差行为,咏娴既生气,也心痛。母女间的撕裂愈来愈大,甚至要由警察来调停。
 也许是成长期的冲击,加上学业的挫败,再加上家庭的问题,还有新朋友的引诱……小女儿的世界完全颠覆了。访谈中,咏娴说了不止数十次:“我很担心!”她的忧虑、她的郁结,跟她伤痕累累的家庭经历有关。一直活在死亡阴影下的她,说出过来人的心声,盼望女儿能打开心窗。
事实上,儿童及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也是特殊教育需要之一。尤其当青少年进入发育阶段,往往面对许多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假如他们不能适应这些急速的变化,便可能出现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例如逃学、离家出走、偷窃、暴力、未婚怀孕、滥用药物、自残、自杀等。假如身边人能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也许能避免让这些过渡期的变化演变成摧毁人生的问题。

 

我感到兵败如山倒
 咏娴忆述,小女儿在幼年时已很聪慧,脑筋转得快,学习速度也快。“比起同龄的孩子,小女儿是很卓越的。她一岁便会说话,姐姐比她大三岁,吵架也会输给她。我教导姐姐时,她会一边玩耍一边听,之后私底下跟我说:‘你讲那么久,为何姐姐还不明白?我都懂了!’那时候她还不到三岁。她跟姐姐明显不同,她的心思可以分散到四面八方,不停地接收信息,好比‘张开的天线’。”咏娴认为,这种“张开的天线”的个性会影响她的专注力,让她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
小女儿也善于人际交往,懂得察言观色。“有一次,我带她去拜访一位朋友,当时朋友正给她的大儿子训话,说他有什么不对,岂料女儿竟出言安抚:‘大哥哥知错了!你这样骂他,他会不开心呢!不如你这样告诉他吧……’朋友说女儿真厉害。在学校,小女儿很受欢迎,因为她爱交朋友。姐姐曾说:‘妹妹真厉害,她来教室找我,不一会儿就跟我的同学混熟了,连人家的名字也一一记得。’她很容易跟人家聊上,大小不拘。” 
 小女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只有小作怪,没有大出轨。直至升中学三年级那年的暑假,就读女校的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咏娴说:“当初,我希望她参加一些团体训练,学习纪律,增加体验。很不幸,她参加训练之后,噩梦就开始了!她结识了那个团体的前成员,还有他在外面的朋友,这些人不断拉她出去玩。本来我想她学吃苦、学纪律,怎知她去学坏! 
 “两三个月之后,她简直完全大变!自此,她不再交代行踪,开始夜归,经常想着出去玩,我不准许,她就闹情绪。以前,女儿总是顺着我的。闹情绪时,她会嚎哭两三天,不肯做作业,只顾不停地打游戏,用粗口骂我。她有情绪起伏,我也有。我很强硬地对待她,以致家里的气氛很火爆,她也离我愈来愈远。我只感到兵败如山倒! 
 “那次她发了很大脾气,哭着说:‘妈妈,你不准我出去玩,这样下去我会没有朋友!我不会再听你的话了!’她很愤怒,可是我也气得出不了声。如果我出声,可能会把她骂个半死,但我真的没见过她发这么大的脾气,当时连我的心也怯了。我想不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她只听外人的话,却不听妈妈的话?明明她一直都很安分的。”



 
 
 
 

商品简介

本书主要是从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与发展阶段、治疗家庭的概念框架、聆听家庭的故事(案例)、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长专访等方面,通过真实的家庭案例,给予父母帮助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方法。本书涉及的是比较普遍范畴,障碍或问题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读写障碍、抑郁症、青少年成长危机;涉及的青少年困境包括欺凌、流浪街头、交友不慎、自残等。家庭背景包括贫穷、假单亲、父母分隔两地、隔代照顾等。本书理论与实践兼顾,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强,对类似家庭有借鉴作用,适合家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阅读。



作者简介

罗健文,博士,临床心理学家,香港专业辅导协会认可督导、辅导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资深家庭咨询师,治疗手法是深入案主家庭,了解案主家庭状况和家居状况,让整个家庭一起改变。著有《说家的故事》《发现家庭复原力》《儿童及青少年心理个案——专家会诊及治疗》 。



目录
目录第一章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发展 1 1.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发育障碍评估 3 2. 个案的个别性评估 7 第二章 成长的心理需要与发展阶段 11 1. 心理发展概念 13 2. 心理性欲发展 18 3. 认知发展 24 4. 心理社会性发展 29 第三章 家庭治疗的概念框架 35 1.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 37 2.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自我概念与社会理解力 41 3. 家庭调整和适应反应模式 50第四章 聆听家庭的故事 55 1. 陈家的故事: 我的孩子不再有学习障碍 57 2. 黄家的故事: 我的孩子不自闭 71 3. 李家的故事: 我的女儿难专心 88 4. 张家的故事: 我的独子抑郁了 102 5. 李家的故事: 我成长的快乐岁月 120 第五章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长专访 143 1. 无心兄弟和虎爸苦妈 145 2. 机械娃娃和故事妈妈 159 3. 不聪明也能加入人生进步组 172 4. 我的女儿是夜青 185 采访感想 201 总结:再思家庭经验 203 参考文献 207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是从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与发展阶段、治疗家庭的概念框架、聆听家庭的故事(案例)、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长专访等方面,通过真实的家庭案例,给予父母帮助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方法。本书涉及的是比较普遍范畴,障碍或问题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读写障碍、抑郁症、青少年成长危机;涉及的青少年困境包括欺凌、流浪街头、交友不慎、自残等。家庭背景包括贫穷、假单亲、父母分隔两地、隔代照顾等。本书理论与实践兼顾,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强,对类似家庭有借鉴作用,适合家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阅读。

主编推荐

本书由香港引进,繁体版曾获2017年香港出版双年奖(社科类)。作者罗健文博士为资深家庭咨询师,其治疗手法是深入家庭,了解来访者家庭状况和家居状况,让整个家庭一起改变。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5个家庭故事和4个家长专访,展示特殊教育需要家庭和孩子的困境及其治疗与成长过程。案例涉及的病症或问题包括自闭症、抑郁症、阅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青少年成长危机 等。本书虽然主要涉及特殊教育需要家庭,但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可能在我们身边,尤其是抑郁症、青少年成长危机等案例,对一般家庭和读者都很有警示作用。特殊教育需要孩子和家庭都太不容易了,希望更多人通过本书,了解他们的困境和悲苦,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善意和帮助。祝愿所有身处困境的家庭都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爱,不再孤单独行!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是从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与发展阶段、治疗家庭的概念框架、聆听家庭的故事(案例)、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长专访等方面,通过真实的家庭案例,给予父母帮助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方法。本书涉及的是比较普遍范畴,障碍或问题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读写障碍、抑郁症、青少年成长危机;涉及的青少年困境包括欺凌、流浪街头、交友不慎、自残等。家庭背景包括贫穷、假单亲、父母分隔两地、隔代照顾等。本书理论与实践兼顾,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强,对类似家庭有借鉴作用,适合家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阅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