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0.31 6.8折 ¥ 8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唐海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31353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202061124
上书时间2024-12-12
序 言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文化生活和社会系统方面,其迅猛的颠覆性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生存,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有史以来还没有人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见证社会历史变幻的奇情壮采。我们看到历史在眼前爆炸,亲历时代的奔流,领略了能量在压缩后的极度膨胀。所有这些都发生在瞬间,等我们再睁开眼睛时,一切恍如隔世。
在人类历史的加速度发展进程中,信息传播是其重要的内在动力源。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跨入今天火热的生活,除了科学技术、生产力、贸易、战争等因素外,信息传播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传播系统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作为社会系统的神经网络,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其中新闻传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新闻传媒不仅见证、记录过往的历史,而且参与了历史的创造。自17世纪近代报刊诞生以来,在哪一场社会革命中看不到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身影?又有哪一种传媒能够置身于火热的革命浪潮之外?如果没有传媒及其从业者,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我们正处在迅猛转型的前夜,或者说是急剧的转型之中,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逝者不可追,现状难以维持,将来亦不确定。这样的时代,要安定我们的内心,特别需要寻求历史智慧的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章“费尔巴哈”中,有一段文字说明了历史科学的重要性:“我们仅仅知道一门*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虽然在其手稿中*终删去了这段文字,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辑则是以正文页下注的形式呈现了这段话,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学的重视和强调则是世人皆知的。不了解历史,就难以理解现实;不理解现实,就无法认识未来。此时此刻,置身于媒介化社会的信息浪潮中,我们*缺乏的就是冷静、理性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意识。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者,我一直工作在新闻传播教育的*线。无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是学......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唐海江。本书以作者十余年年来对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探索为线索,精选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十余篇,以此管窥中国报刊史研究从文化史和思想史向媒介史转向的过程和思考。这些文章探讨了图像技术、视觉呈现与现代中国的关系、麦克卢汉与德布雷媒介理论的差异、媒介考古学与中国传播研究的变革等,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新闻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关注社会语境与思想观念及其演变之间的勾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唐海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史和媒介理论,主要作品有:《媒介考古学》、《华文传播与华夏文明》、《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潮新论》等。
序言 张昆/001
引言 转向媒介001
视野与方法
政治文化视角与近代新闻史研究
“正在构成”的新闻史:社会建构论与中国新闻史研究
图像技术、视觉呈现与现代中国
——评吴著《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媒介与文明译丛”序
以“媒介”为方法论
——比较视野中麦克卢汉与德布雷的媒介研究
媒介考古学与中国传播研究的变革
探究意义
同门、省界与现代政治认同:政治文化视野下清末政论报人的组织离合
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
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媒介话语空间之构成——以《警钟日报》为例
清末收回路权运动中民族主义话语的报刊建构
——以《申报》为中心的探讨
出、入之间:民国初年舆论界对于“政治”的态度与思维转向
“造健全之舆论”:清末民初士人对于“舆论”的表述与群体认知
——兼论近代中国舆论的难局及其历史走向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的“泰晤士报”
转向媒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建设宣传网的历史过程考察
互联网革命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之反思
——一种技术自主性的观点
新闻摄影如何变成常规:近代中国新闻界对摄影术的认知与运用
旧官员与新媒体:袁世凯与《北洋官报》关系之新探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