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色未来 : 循环经济探索与发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蓝色未来 : 循环经济探索与发展

正版全新

40.91 7.1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汉洪,邓学文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285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58元

货号3190679

上书时间2023-10-04

就爱经管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蓝色未来 : 循环经济探索与发展
【书    号】 9787516422854
【出 版 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    者】 王汉洪,邓学文
【出版日期】 2021-0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入手,以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从而降低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一本既系统又有理论深度的书。

【内容简介】 
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本书从大话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国内外经验、生活循环经济回收与利用、工业循环经济回收与利用、静脉产业园发展、蓝色未来可持续发展六方面逐层深入,一是让更多读者进一步了解循环经济,二是为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奉献一份微薄之力,并活跃循环经济方面的社会舆论气氛。

【目录】 
目录
第*章 大话循环经济
第*节 循环经济从何而来 
一、循环经济在胚胎中孕育
二、循环经济动了谁的蛋糕 
三、循环经济实现车道转轨
第二节 循环经济驶向何方
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三、循环性、综合性、战略性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新时代手牵手
一、循环经济赢得“新蛋糕”
二、循环经济实现“新智慧”
三、循环经济突破“新前景”
第四节 循环经济驱动发展快车道
一、构建“美丽中国”
二、构建“开放中国”
三、构建“经济中国”
第二章 循环经济国内外经验
第*节 国外循环经济之道
一、整体开放性:百花齐放,芳香四溢
二、动态相关性:产业合作,优化调整
三、层次等级性:制约耦合,生态平衡
第二节 国内循环经济之道
一、引进—启动—推进:循环经济演进性
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物质流动多重循环性
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利益的统一性
第三节 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
一、循环经济时代之组织变革新方向
二、循环经济时代之组织变革战略考量
三、循环经济时代之组织发展蓝图
第四节 循环经济商业模式
一、战略定位
二、资源整合
三、盈利模式
四、融资模式
五、价值创造
第三章 生活循环经济回收与利用
第*节 生活垃圾治理新难题
一、传统消耗模式
二、新时代循环经济替代模式
三、“政府热,市民冷”:生活循环之弊病
第二节 企业循环经济价值*大化
一、循环经济价值链
二、循环经济供应链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节 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出路
一、法制化:经济循环“有形之手”
二、市场化:经济循环“无形之手”
三、“政府 市场”双管齐下
第四节 “环境 经济”开创绿色未来
一、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经济:企业发展推动力
三、“生态 发展”勇追绿色梦想
第五节 “技术 循环”跑出加速度
一、技术:增长新动能
二、循环:发展催化剂
三、循环技术经济新未来
第四章 工业循环经济回收与利用
第*节 做好“加减法”,引领华丽转身
一、生态:和谐共生式
二、循环:闭环流动式
三、可持续:发展平衡式
第二节 坚持绿色梦想,创建美丽未来
一、“工业绿色,效率发展”催化绿色
二、“企业 工业园 社会”绿色层次
三、“区域纵深,耦合发展”绿色方式
第三节 绿色创新:补短板
一、从企业驱动力视角看绿色创新
二、从政府驱动力视角看绿色创新
三、从供应链驱动力视角看绿色创新
第四节 绿色理念:推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供给
二、助推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
三、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
第五节 “减-优-绿”:齐助力
一、减: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
二、优:大力发展先进产能
三、绿:走绿色低碳清洁高效之路
第五章 静脉产业园发展
第*节 静脉产业运行新转轴
一、以“旧”转“新”构建静脉产业
二、“手拉手”产业协同耦合
第二节 新趋势:管理智慧升华
一、完善政策体系
二、健全产业管理体系
三、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第三节 静脉产业园循环智慧
一、“全覆盖 全方位”智慧
二、技术协同改良
三、“开环管理”和“闭环管理”并举
第四节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一、德国:健全静脉产业回收体系
二、日本:全民环境教育事业
三、美国:建立静脉产业市场化模式
第六章 蓝色未来可持续发展
第*节 “蓝色”深入中国经济的肌理
一、加速蓝色经济的动能转变
二、实现蓝色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三、增强蓝色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发力担当“蓝色未来”新支点
一、湾区:缔造未来
二、未来可期:蓝色经济模式
致谢
参考文献

【文摘】 
        节  循环经济从何而来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践自古就有。由于物资匮乏,我国民间一直存在着对废行综合利用的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简单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早在唐代,“桑基鱼塘”的出现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雏形。在990年以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地势较低的地行挖掘,泥土堆在四周形成一个“基地”,中间形成一个“池塘”。基地上可以种植桑树,桑叶可以用来养蚕,蚕可以吐丝,蚕丝可以用来做衣服,这些环节中的废物可以放入池塘养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废物到原材料”的循环。
    循环经济的萌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的“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一艘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它依赖于利用再生能力有限的资源的持续消耗来生存,如果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就会毁灭。他认为污染是资源的过剩,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由发展引起的,会通过发展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单向的线性经济,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从而避免地球的毁灭,这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靠前社会开始组织生态治理活动。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学者也积极出谋划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热门书籍《增长的极限》。该书预测,由于自然资源的供应有限,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度地向前,如果不加防范,灾难将会来临。
    20世纪80年代,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形成,人们开始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基于资源的方法来处理废弃物。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说,地球上的能源和资源是有限的,它们总有一天会无法满足人们展的需要,我们要为当代和下一代的利益而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福罗什在1989年的《加工业的战略》中指出,生产中的下一个替代品是能实现低污染的原料。这种生产假说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思想,也为后续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各国盛行,这相应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德国、日本和美国相继制定了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各个领域扩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概念,以开展实际工作。1990年,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之后,各国又先后出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循环经济在各国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在胚胎中孕育  目前,循环经济理论已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其理论发展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以生态为经济活动的重点,反映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的演变。循环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经济模式、经济基础和发展理念产生了严峻挑战。因此,循环经济理论也是百家之言,各有千秋。循环经济的基础包括自然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三方面。
    P7-9

【前言】 
自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与土地安全矛盾更加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当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以末端治理手段为主,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末端治理的方式存在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和经济效益低等弊端,若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事业就难以为继。另外,末端治理手段通常只是污染形式的变化,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已经迎来了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方面的深度改革,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坚信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将丰富未来经济发展的内涵,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总量仍将持续快速上升。资源短缺、保护环境成为这个阶段发展*大的约束条件,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不得不为的选择。我们既要看到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也应该着眼于国情和特定时期的发展任务,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适合国情的渐进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各种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利用、节能技术、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恢复等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梯级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碳生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