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桶的故事·书的战争(涵芬书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桶的故事·书的战争(涵芬书坊)

正版全新

41.13 6.9折 60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管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4776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128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0元

货号1120448

上书时间2023-10-17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桶的故事·书的战争(涵芬书坊)
【书    号】 9787100114776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作    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  管欣
【出版日期】 2018-02-01
【版    次】 1
【开    本】 128开
【定    价】 60.00元

【编辑推荐】 
《格列佛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集

【内容简介】 
《桶的故事 书的战争》收入了斯威夫特除《格列佛游记》之外的主要作品,包括《桶的故事》、《书的战争》、《布商的信》等十几篇,其中不少篇目是*次译介。在收入的斯威夫特作品中,有些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则语言晦涩,带有讽刺和隐喻的意味,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斯威夫特在文学和政治讽刺方面的非凡才华。

【目录】 
目 录:

中译本序 (管欣) / 001

桶的故事 书的战争

书的战争(1697年) / 003

书商致读者书 / 003

自序 / 004

书的战争 / 005

当我变老时(1699年) / 033

扫帚把上的沉思(1701年) / 035

桶的故事(1704年) / 037

申辩 / 038

附言 / 052

致尊贵的约翰·索姆斯勋爵 / 052

书商致读者书 / 055

致后代王子殿下的献词 / 057

序言 / 062

桶的故事 / 071

《桶的故事》增补 / 171

关于心理官能的陈词滥调(1707年) / 179

别克斯达夫文集 / 187

1708年预言(1708年) / 187

别克斯达夫第*号预言的实现(1708年) / 197

挽歌(1708年) / 200

自辩(1709年) / 206

论在当前形势下在英格兰废除基督教将带来一些不便,可能不会

产生拟议中的诸多好处(1708年) / 213

布商的信 / 227

第*封信 致爱尔兰的商人、店主、农民和普通民众(1724年) / 227

第四封信 致全体爱尔兰人民(1724年) / 238

致托马斯·谢立丹(1725年) / 255

致亚历山大·蒲柏(1725年) / 259

各种题目随想(1727年) / 265

一个小小的建议(1729年) / 277

咏斯威夫特博士之死(选段)(1731年) / 287

《仆人须知》总则 / 297

【文摘】 
扫帚把上的沉思

仿尊敬的罗伯特·波义耳《沉思录》风格而作

(1701年)

眼前这根木棍,灰头土脸地躺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曾几何时,我在森林里见到过它意气风发、树液充盈、枝繁叶茂的模样。偏偏有人妄图以人工与造化试比高低,徒劳地把一束枯萎的树枝绑在它那干枯的树干上。现在的它,充其量是一棵颠倒的树,树枝委地,树根朝天,与以前的情况恰好相反。邋遢的女仆人手一把,干她们的苦活。天命无常,造化弄人,它注定要把清洁带给别人,把肮脏留给自己,在女仆的手中日消月磨,终成树桩,到头来不是被扔出门外,就是当作引火之物,派上*后一个用场。此情此景让我喟然长叹:人生岂非就是一把扫帚?上天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身强体壮,活力四射,头上长着自己的头发——这样的枝条才配得上这种理性的植物。花天酒地的生活宛如刀斧,将绿色的枝条戕伐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于是,他求助于人工,戴上了假发,对着一团涂满脂粉、人为造作、非本土所生的头发自鸣得意。要是我们这把扫帚将窃来的桦条引为骄傲,浑身沾满贵夫人房内的灰尘粉墨登场,我们该怎样嘲笑和鄙视它的虚荣啊。我们就是这样偏袒的法官,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阁下也许会说,扫帚所代表的不过是区区一棵倒立的大树。但是,人不就是一种颠倒的生物吗?兽性永远居于理性之上,头颅在脚踵的位置蹒跚而行。自己劣迹斑斑,却以改革者自居,自诩要鼎新革故、激浊扬清。世间的每一个肮脏角落,他都要去倒腾一番,把隐藏的尘垢魍魉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原来清净的地方扬起漫天尘土;自诩要扫除尘土,其实自始至终与其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到了晚年,又往往为*不堪的妇女所奴役,直至磨成树桩,像他的扫帚兄弟一样,要么被一脚踢出门外,要么用来生火,供人们取暖。

【前言】 
中译本序
管欣

作者生平

1667年11月30日,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出生于都柏林。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3岁时母亲又返回了英格兰的娘家。小斯威夫特由伯父戈德文抚养长大。在他6岁那年,戈德文送他去念当时爱尔兰*好的学校——基尔肯尼语法学校,与剧作家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同窗。1682年,斯威夫特入三一学院求学,在这里遇到了一些麻烦,*后以“特别开例”(speciali gratia)的名义勉强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爱尔兰局势杌陧不安,戈德文又撒手人寰,斯威夫特被迫中断学业,去英格兰投奔母亲的远方亲戚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
坦普尔是17世纪英国颇具声望的政治家、文学家,晚年退隐距伦敦40英里的宅邸摩尔园(Moor Park),专心从事创作,擅长写作散文。斯威夫特担任坦普尔的秘书,为其整理文稿。坦普尔对古典文化的钟爱对斯威夫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尔园丰富的藏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从此斯威夫特学问大进。其间斯威夫特多次来往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并于1694年获爱尔兰教职,担任贝尔法斯特附近一个小教区的牧师。
斯威夫特在摩尔园邂逅年方8岁的司黛拉(Stella),开始了一段长达四十年的友谊。斯威夫特教她读书认字,按照自己的理想,把她塑造成一位知书达礼的淑女。1699年,坦普尔逝世后,留给司黛拉一份爱尔兰的土地,而斯威夫特也返回爱尔兰发展,任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牧师。1701年,在他的建议与资助下,司黛拉来都柏林定居。
摩尔园十年的读书生涯为斯威夫特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1701年,斯威夫特初试啼声,发表了《论希腊和罗马的内部纷争》,此文以古典历史为背景,借古讽今,影射当代。1702年,斯威夫特获神学博士学位。1704年,《桶的故事》发表后一炮打响,当年就出了三个版本,斯威夫特名声大震。1707年后,斯威夫特作为爱尔兰教会的代表常驻伦敦,游说执政当局减免税收。在伦敦期间,斯威夫特与辉格党作家阿狄生(Joseph Addison)、斯梯尔(Richard Steele)等交游,为《闲谈者》(Tatler)等刊物撰稿。1708年,为了戏弄占星家帕特里奇,斯威夫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模仿占星家的风格撰文预言帕特里奇的死期,弄得帕特里奇狼狈不堪。
斯威夫特继承了古典传统,一生热爱自由,信奉辉格党的政治哲学,但是辉格党政府不能满足爱尔兰教会的要求,而斯威夫特又希望维护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同时与法国实现和解,这也与辉格党的政策背道而驰。权衡利弊后,斯威夫特*终倒向托利党一边,任托利党刊物《考察者》(Examiner)编辑和主笔,撰写了大量反映托利党观点的文章,深受托利党领袖罗伯特·哈利、亨利·圣约翰器重。在他们的帮助下,斯威夫特升任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教长。1713年,他参加了涂鸦社(Scriblerus),该俱乐部以托利党才子为主体,主要成员有蒲柏(Alexander Pope)、盖依(John Gay)等,他们意气相投,擅写讽刺文章,即使后来天各一方,仍然保持着终生的友谊。
在这段时间,斯威夫特身边又出现了一位年轻女性——艾斯特·范讷梅瑞(Esther Vanhomrigh),斯威夫特把她叫作范妮萨(Vanessa)。范妮萨当时才二十出头,对斯威夫特一往情深。斯威夫特似乎很早就立志终生不娶,并写下了《卡德努斯和范妮萨》,称赞范妮萨是维纳斯女神打造的完*女性,而自己作为一名四十多岁的老男人,实在很不般配。范妮萨执意离开母亲,追随斯威夫特来到爱尔兰。斯威夫特同时要和两位红颜知己周旋,已经十分尴尬;在都柏林的小天地内,身为教长的斯威夫特动见观瞻,行动更受束缚。他与司黛拉从未单独相处,每次见面时,司黛拉身边都有女友相伴。范妮萨来爱尔兰前,斯威夫特写信劝她三思,直言在都柏林他们来往的次数不会很多,事实也确实如此。一见杨过误终身,1723年范妮萨去世,年仅34岁。
伦敦的政治生涯是斯威夫特人生中一段闪亮的日子。他既是执政党的文胆、高层的幕僚,又与当世一流的文人为友,可以说同时进入了政坛和文坛的核心层。他在给司黛拉的书信中,记述了自己在伦敦的见闻与感想,后集成《致司黛拉书》一书。斯威夫特认为,如果不是由于《桶的故事》触怒了安妮女王,他还可以升到主教的职位。政治风云变幻莫测。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乔治一世继位,开创了英国史上的汉诺威王朝。托利党随之下台,哈利、圣约翰受到清算,斯威夫特返回爱尔兰自我放逐,从此断绝仕进之路。
斯威夫特偃旗息鼓了五六年时间,在此期间没有发表多少作品。他在暗中积蓄力量,重新界定自己的位置。从1720年开始,斯威夫特以笔为剑,为爱尔兰人发言。1722年,英国五金商人威廉·伍德走乔治一世情妇的路子,获得在爱尔兰铸造半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的权力。爱尔兰人担心伍德铸造的铜币大大超过实际所需,引发货币贬值,一时舆情汹涌。斯威夫特以布商的名义写了七篇文章(即《布商的信》),对此进行猛烈抨击。当局悬赏三百英镑捉拿作者,尽管作者身份是公开的秘密,举国上下几乎无人不知,可是没有一个人出面领赏。英国政府被迫收回成命,斯威夫特成为爱尔兰的民族英雄。1726年,他去伦敦递交《格列佛游记》手稿,回来时受到盛大欢迎,有人打出了“欢迎回家,布商”的旗帜,一时间钟鼓齐鸣,街道上燃起篝火,人们一路高喊“布商万岁”,簇拥着他回家。
1721年,斯威夫特着手写作《格列佛游记》,中间因为《布商的信》而有所中断,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在伦敦时,他住在蒲柏的别墅内,和阔别十余年的老友共同编辑文稿,谋划出版事宜。1726年10月,《格列佛游记》问世,立即引起轰动。1729年,斯威夫特发表了《一个小小的建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他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就像文学史上一再发生的事情那样,1714年的仕途失意成为了他推陈出新、再度出发的契机,他在五六年内写出了一生中*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个人声望达到了巅峰,永久地确立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伦敦期间,斯威夫特收到司黛拉病重的消息,于是匆匆赶回。传说斯威夫特与司黛拉在1716年秘密结婚。如果这是真的,我们会感到十分安慰。可惜仅仅是传言而已,没有真凭实据。1728年司黛拉去世,终年46岁。
斯威夫特年轻时得了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征),此后终生为其所苦。1738年后,斯威夫特的健康持续恶化,直至精神失常。1745年10月19日,他在饱受病痛折磨后,终于离开人世,遗体安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与司黛拉为邻,遗产悉数捐出,用于建设爱尔兰的第*家精神病医院,该医院直到今天还在运营。他生前用拉丁文自撰碑文:“这里安葬的是神学博士乔纳森·斯威夫特教长,义愤从此不再折磨他的心肠。旅行者啊,如果你能,请效仿这位不屈的自由斗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