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清同治光緒间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刻《化学分原》八卷四厚册(59副化学实验插图,刻印精美,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注,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其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化学走向实验化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分析化学教科书的蓝本!)
¥
150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无
出版人上海江南製造總局
年代同治十一年 (壬申1872)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29.5 × 17 × 4 cm
册数4册
上书时间2021-04-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藏品为清同治光緒间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刻《化学分原》八卷,清光緒(英國)蒲陸山撰 (英國)傅蘭雅口譯 (清)徐建寅筆述 (元和)江衡校字(清)曹鐘秀繪圖。衬装四厚册八卷全。微有水渍,有一页伤3字,后装蓝色书衣,品相是非常不错的。开本长宽:29.5*17厘米。子部>新学类。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名人译著,学术价值高。《化学分原》八卷17章7.89万字,表12。是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实用化学工艺分析教材的中译本,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其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化学走向实验化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建寅翻译的第一部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有关化学的译著,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沿用至今,可称是中国近代化学教科书的篮本。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江苏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1875年在山东机器局任总办。1879年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1886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89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合计170多万字。其中翻译出版的有18种,专著4种,论文10多篇。另外还有许多未出版、未发表的书稿、手抄本等。内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制图、机器制造、工艺技术、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在这些翻译出版的书籍、专论中,有不少是中国出版史上问世最早或首次发行的。1872年,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出版的《化学分原》,原名《实用化学及分析化学导论》,是西欧化学名著,在中国是最早问世的一本有关实用化学工艺和分析化学的书。从定性、定量分析方面,详细介绍分析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许多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分离、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常用数据和化合物鉴定方法等。著中绝大部分内容沿用至今,可称是中国近代化学教课的蓝本。这本书连同徐寿、傅兰雅合译的《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的出版,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使中国近代化学进入以实验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化学分原》是原著者包门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验化学经验写成的使用化学工艺分析教材,是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实用化学工艺分析教材,书中介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和一些化学试剂的实验制备方法。徐建寅和傅兰雅在没有现代化学名词英汉对译参考的情况下,将其介绍到中国,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沿用到现在教科书中,堪称近代分析化学的蓝本。通过《化学分原》的翻译,系统的将现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促进了近代分析化学知识在晚清的翻译、传播和影响,对中国近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其中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化学向实验化学的奠基,奠定了基础。化学试剂的制备等化学工艺的介绍,为进到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从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分析化学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该书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傅兰雅(1839-1928)原名John Fryer,出生于英国肯特郡海斯镇一穷苦牧师家庭。贫困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发奋学习、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向往中国,萌生来华工作的愿望。稍长,曾在酒厂当学徒。后得政府助学金就读于伦敦海布莱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香港,就任圣保国书院院长。两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书馆英语教习,清同治四年(1865年)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 。同治七年(1868年),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达28年,编译《西国近书汇编》 。清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三日(1876年2月17日)创办格致书院,自费创刊科学杂志《格致汇编》, 所载多为科学常识,带有新闻性,设有"互相问答"一栏,从创刊号至停刊,差不多期期都有,共刊出了322条,交流了五百个问题。光绪三年(1877年)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干事,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去美国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后加入美国籍。清政府曾授予三品官衔和勋章。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绝大多数为科学技术性质),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二是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晚清自强运动中,翻译出版了一百几十种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这些书籍推动西学东渐,对我国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创办,为清朝官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简称翻译馆,附设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奏准在上海兴办晚清最重要的军事企业--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最初设址在虹口,1867年扩大规模,遂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经徐寿、华蘅芳等人建议,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请,成立翻译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翻译西书机构。译书方法是西译中述,即外国学者口译,中国学者笔述并润色。其翻译原则为:沿用中文已有名称;若无中文名称则创立新名;所创新名汇编成《中西名目字汇》。翻译馆自设印刷机构,印刷方法大多雕版木刻,后采用活字版。纸张是连史纸、赛连纸。根据1909年翻译馆所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的统计,该馆先后共译书160种,是中国近代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其译书的具体内容有兵学、工艺、兵制、医学、矿学、农学、化学、交涉、算学、图学、史志、船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格致、地学、天学、学务、声学、光学等方面。 最早出版的书是《运规约指》(傅兰雅、徐建寅合译,1870年出版)和《开煤要法》(傅兰雅、王德均合译,1871年出版)。本书就是其中著名的出版物之一。三是有59副化学实验插图。四是特大开本、页数多、四大厚册。五是在册善本,收藏价值高。清同治光緒间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刻《化学分原》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其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化学走向实验化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分析化学教科书的蓝本,是西学东渐的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籍版本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古籍拍卖介绍:清同治光绪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刊刻《化学分原》八卷四厚册
一、版本背景与内容价值
此部《化学分原》八卷四厚册,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刊刻,系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译注巨著。全书以“西学东渐”为背景,由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编译,系统引入西方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技术,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中国。书中详述化学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收录59幅精密化学实验插图,涵盖蒸馏、滴定、沉淀等核心操作,并详列科学仪器构造与使用规范,首次将实验科学体系引入中国传统化学领域,堪称中国近代分析化学教科书的奠基之作,亦为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
二、版本特征与学术地位
1. 官刻典范,刻印精良:
- 江南制造总局为晚清洋务运动核心机构,其出版物以严谨考究著称。此书采用传统雕版工艺,版式疏朗,字迹工整,插图线条细腻,实验装置与操作流程刻画精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 卷首附译序凡例,详述编译宗旨与体例,扉页钤“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朱印,彰显官刻权威。
2. 科学史之双璧:
- 作为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注,此书与《化学鉴原》(徐寿、傅兰雅合译)并称“化学双璧”,开创了近代化学教育的先河。
- 书中实验方法与仪器介绍,直接推动了晚清工业、军事及教育领域的化学实践,如火药制造、矿物分析等,具有划时代的实用价值。
三、历史意义与存世珍罕
1. 西学东渐的实证:
- 此书为晚清“自强运动”中“译书救国”政策的直接产物,见证了西方科学体系在中国本土化的关键进程,是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教育史不可替代的一手文献。
- 张之洞曾评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开民智、启新学,实为强国之基。”
2. 存世稀少,传承有序:
- 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多用于官办学堂及军工机构,民间流传极少,完整存世者更为罕见。此部四厚册品相上佳,插图完好,内页无虫蛀霉斑。
-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科技类著录,公藏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少数机构有藏,民间市场绝少现身。
四、市场价值与收藏建议
1. 学术与收藏价值并重:
- 近年来,晚清科学文献备受学界与藏界关注。2018年嘉德春拍,清光绪同文馆刻本《格物入门》以218.5万元成交;2021年西泠秋拍,江南制造总局初版《汽机发轫》以356万元落槌,足见此类珍本溢价空间。
- 此部《化学分原》作为分析化学开山之作,兼具文献稀缺性、历史标志性与版刻艺术性,可定位为“中西交融的稀世珍本”,市场潜力远超普通古籍。
2. 目标藏家与流通建议:
- **学术机构**:高校科技史研究中心、博物馆可竞购为镇库之宝,助力科研与展览。
- **高净值藏家**:瞄准兼具文化情怀与投资视野的藏家,突出其“科学史第一标”的独特性。
- **国际拍卖**:定向委托国际拍行(如佳士得、苏富比),吸引海外东亚科学史研究机构参与竞投。
五、结语
“一编化学分原,半部近代科史。”此部《化学分原》不仅是雕版与墨香的艺术结晶,更是中国科学艰难转型的无声见证。其价值早已超越古籍范畴,成为民族自强之路上的精神丰碑。今此珍本重现拍场,望有识之士珍之重之,使其在新时代续写科学启蒙的传奇。
**以古鉴今,科海拾珍**——是为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