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充和 张宗和《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精美毛边本限量200本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的书名源自张充和女史题字“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几乎全部信札都是首次发表,超过三十万字,也有首次披露的配图。 其中的很多史料,牵涉昆曲、史学、抗战等,谈到文化名人如周有光、沈从文、巴金、萧珊、罗常培、卞之琳等人

180 全新

仅1件

云南红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充和,张宗和 著;张以?(立 民),王道 编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2983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6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45页

货号00502

上书时间2016-07-13

蕓柳堂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 史家张济顺先生亲笔签名 限量仅3册)近世中国系列作品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 史家张济顺先生亲笔签名 限量仅3册)近世中国系列作品 ¥1000.00
《趣民国——在生活的细处观民国风月》平装毛边本,作者黄强先生签名,并钤印本,数量极少,绝版书
《趣民国——在生活的细处观民国风月》平装毛边本,作者黄强先生签名,并钤印本,数量极少,绝版书 ¥1000.00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500.00
陈平原亲笔签名“大学五书”精装新版本(全套5册,签名在《大学新语》),含《大学新语》《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仅有50套
陈平原亲笔签名“大学五书”精装新版本(全套5册,签名在《大学新语》),含《大学新语》《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仅有50套 ¥500.00
周汝昌著作《红楼小讲》《千秋一寸心》新版布面精装毛边本,32K蓝红两色布面精装,封面压凹烫金,内文彩色插图,特制毛边200套,两种均钤有作者生前印章一款
周汝昌著作《红楼小讲》《千秋一寸心》新版布面精装毛边本,32K蓝红两色布面精装,封面压凹烫金,内文彩色插图,特制毛边200套,两种均钤有作者生前印章一款 ¥300.00
杨联陞《汉学书评》32K布面小精装毛边本仅110册(作者的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尤其首次翻译出版的英文书评约占本书全部书稿的四分之三,首度以中文面貌出版,弥足珍贵!)
杨联陞《汉学书评》32K布面小精装毛边本仅110册(作者的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尤其首次翻译出版的英文书评约占本书全部书稿的四分之三,首度以中文面貌出版,弥足珍贵!) ¥150.00
吴则虞撰,吴受琚增补《续藏书纪事诗》全2册,平装毛边本200套,钤“安如吴氏”印、“则虞”印和“吴受琚”印(本书是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之后最为完备的一部续作,是重要的藏书诗史著作)
吴则虞撰,吴受琚增补《续藏书纪事诗》全2册,平装毛边本200套,钤“安如吴氏”印、“则虞”印和“吴受琚”印(本书是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之后最为完备的一部续作,是重要的藏书诗史著作) ¥600.00
《朱雀》《北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32K平装;作者葛亮亲笔签名钤印,两本合售,限量100套
《朱雀》《北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32K平装;作者葛亮亲笔签名钤印,两本合售,限量100套 ¥200.00
《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与国文笔记手迹》北京社2017年1月出版,16k精装,四色影印;孔网订制版赠王可伟先生手绘印制并签名钤印藏书票一张,限量150册(内含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幅手迹的影印版)
《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与国文笔记手迹》北京社2017年1月出版,16k精装,四色影印;孔网订制版赠王可伟先生手绘印制并签名钤印藏书票一张,限量150册(内含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幅手迹的影印版) ¥5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书名题字:张充和。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的书名源自张充和女史题字“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几乎全部信札都是首次发表,超过三十万字,也有首次披露的配图。
其中的很多史料,牵涉昆曲、史学、抗战等,谈到文化名人如周有光、沈从文、巴金、萧珊、罗常培、卞之琳等人。

    本书尺寸:24.5×18.3厘米,厚3.2厘米。本书为毛边本,制作200册。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1)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曲微茫》书名,源自102岁张充和女史生前无纤毫俗尘的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董桥赞曰,联好字好,“我一眼爱上”),书内收入的全是那个手写书信年代的家书。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从1949年到1976年,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无缘相见,却从美国到贵州,跨越万里的鱼雁往返,谈诗词、谈书法、谈昆曲、谈历史,小字蛮笺笔笔流动着斯文,聊养花种草、聊衣食住行、聊曲人故旧,家长里短亦浓缩时代沉浮,几乎全为首次披露。他们笔下的周有光、沈从文、巴金、丁西林、罗常培、章靳以、卞之琳……是文学艺术大家,更是旧游朋友。

    (2) 日记是戏上一人的独白,信是戏上两人的对白——【“合肥四姊妹”小妹张充和】人生要有幽默,可不是拿事不当事做。更不是林语堂之类的幽默。在处理事时自己站在客观地位上,看人看自己,不搀和情感,换句话说,像看戏,看戏时是最为明显的。平常生活是不太显化,我常常好像灵魂出窍似的站在一旁看自己,看我的家庭,看一切。虽有天大的事,你亦可暂时冲淡一下。至于纠纷扰乱,让神智宁静时再解决。这是我的幽默解释。我抱住“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家十姐弟”大弟张宗和】信写得勤,好像近在咫尺似的,本来“天涯咫尺”和“咫尺天涯”仅仅是次序的不同,但是我们每周有信这是“天涯咫尺”。

    ——内容提要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的书名源自张充和女史题字“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几乎全部信札都是首次发表,超过三十万字,也有首次披露的配图,姐姐充和、弟弟宗和在书信里提到过这个名字,颇有意义。两人从1949年通信,到1977年张宗和去世,近三十年时光纸上来往,姐弟俩始终没能见过面,成为张充和心头一大痛。
    后来,80年代去了贵州宗和居处,可想悲痛。
    其中的很多史料,牵涉昆曲、史学、抗战等,谈到文化名人如周有光、沈从文、巴金、萧珊、丁西林、罗常培、章靳以、卞之琳等人。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

    ——目录    【序言一】 献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和四姑(张以?)

    【序言二】 天真与大方(王道)

    【1949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0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1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2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3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4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7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8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9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0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3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5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6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7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7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3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198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等的信(美国—中国)
【199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2000年】 张充和给张以?等的信(美国—中国)

    ——作者介绍    张充和(1913—2015),祖籍合肥,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参阅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曲人鸿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小园即事》)。

    张宗和(1914—1977),合肥张家大弟。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抗战期间曾在宣威乡村师范、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历史和昆曲人才。著有日记、书信本《秋灯忆语》。遗有珍贵的昆曲史料。

    编注者张以?(立 民),张宗和之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

    编注者王道,作家,著有《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等书。

    ——序言    序言一《献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和四姑》(张以?)

    前些年,有人从美国回来,说在我四姑充和处看见我父亲的许多信件,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四姑像宝贝一样收着。

    我心里不禁一动,因为前年我帮妈妈搬家时,也看到四姑从美国来的许多信,如果这两处的信能合到一处,岂不是一大美事!

    于是乎赶紧和沈红联系,经过她的一番努力,很快这些信件实现了“团圆”。

    在这里,我真的非常感谢沈红侄女。

    爸爸的信件总算回到了我的身边,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这些珍贵的信中,有从1949年到1976年我爸爸写给四姑的,超过一百四十封,它们反映了在这近半个世纪里父亲和四姑的一份深深的情意。

    正如四姑在得知父亲去世时给信中所说:“你们爸爸小我一岁十二天,我们玩得多,吵得亦多,通信亦通得多。”

    统计了一下,四姑给爸爸的信亦有一百五十多封,拿着这些沉甸甸的信件,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慢慢地整理这些信件,当我的手指轻轻地触摸键盘,心里却常常被四姑和父亲感动,我一边打字一边忍不住泪流满面。

    虽然他们在信里谈的都不过是一些家长里短、诗词歌赋的小事,但是透过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我看见了父亲欲说还休的那份无奈,以及对四姐的那份深深的思念,真是“羡杀长天一征鸿”!

    我还看见了四姑无限的关心和深深的担忧……

    长夜茫茫,心事满腔凭谁诉,一夜相思几处同?

    1987年四姑终于回国了,她在贵阳住了二十天,我记得是在贵阳过的年,她要看看她最爱的大弟生活过的地方,她要我带着她走遍了父亲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她常常夜不成寐,整晚整晚地翻看父亲的日记、信件,就着昏暗的灯光抄录。

    深夜时我看见她抚着父亲的骨灰盒独自流泪,她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我的父亲说啊。

    如今,我的父亲已去世三十七年,我的母亲也于2014年初去世了。

    四姑于今年6月在美仙逝,我们都感到无比地悲伤,但是欣慰的是还能读到他们的书信。

    我把这些书信整理出版,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四姑和父亲的那一份无法言表的情意,只是为了我心中的那份深深的怀念。

    在此也向在美国的以元弟弟、以谟妹妹表示问候,家里人都很想念你们。

    之前我们曾经通过信,每次读来都觉得亲切、温馨,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团圆,家里人都爱你们。为了父亲生前的愿望“同床共枕又同灰”,父亲的骨灰一直没有入土,如今,我在贵阳市山清水秀的花溪河边,为我的父亲、母亲选了一块墓地,今年清明节前终于安葬在那里,那是他们经历苦难也是投入工作的地方。

    父亲曾经说过,“死是忧伤的,又是快乐的。忧伤的是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快乐的是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忧伤。”

    愿我的父亲母亲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忧伤,快乐地相聚在天堂。愿我亲爱的四姑安息,我们永远爱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书名题字:张充和。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的书名源自张充和女史题字“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几乎全部信札都是首次发表,超过三十万字,也有首次披露的配图。
其中的很多史料,牵涉昆曲、史学、抗战等,谈到文化名人如周有光、沈从文、巴金、萧珊、罗常培、卞之琳等人。

    本书尺寸:24.5×18.3厘米,厚3.2厘米。本书为毛边本,制作200册。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