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作者吴十洲教授签名,平装之线装限量版

1949年前后,大批知识精英随国民党到了台湾,他们对台湾各方面的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延续,功不可没。2010年至今,作者多次赴台,机缘巧合地寻访了他们其中三十人,他们是:吴稚辉、于右任、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王云五、朱家骅、吴国桢、蒋梦麟、梅贻琦、傅斯年、罗家伦、董作宾、李济、毛子水、王宠惠、顾维钧、雷震、殷海光、黄君璧、溥心畬、张大千、庄尚严、那志良、许寿裳、台静农、顾正秋、齐如山、钱穆、方东美

500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十洲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097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5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52页

字数312千字

货号00420

上书时间2016-06-07

蕓柳堂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 史家张济顺先生亲笔签名 限量仅3册)近世中国系列作品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 史家张济顺先生亲笔签名 限量仅3册)近世中国系列作品 ¥1000.00
《趣民国——在生活的细处观民国风月》平装毛边本,作者黄强先生签名,并钤印本,数量极少,绝版书
《趣民国——在生活的细处观民国风月》平装毛边本,作者黄强先生签名,并钤印本,数量极少,绝版书 ¥1000.00
陈平原亲笔签名“大学五书”精装新版本(全套5册,签名在《大学新语》),含《大学新语》《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仅有50套
陈平原亲笔签名“大学五书”精装新版本(全套5册,签名在《大学新语》),含《大学新语》《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仅有50套 ¥500.00
周汝昌著作《红楼小讲》《千秋一寸心》新版布面精装毛边本,32K蓝红两色布面精装,封面压凹烫金,内文彩色插图,特制毛边200套,两种均钤有作者生前印章一款
周汝昌著作《红楼小讲》《千秋一寸心》新版布面精装毛边本,32K蓝红两色布面精装,封面压凹烫金,内文彩色插图,特制毛边200套,两种均钤有作者生前印章一款 ¥300.00
杨联陞《汉学书评》32K布面小精装毛边本仅110册(作者的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尤其首次翻译出版的英文书评约占本书全部书稿的四分之三,首度以中文面貌出版,弥足珍贵!)
杨联陞《汉学书评》32K布面小精装毛边本仅110册(作者的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尤其首次翻译出版的英文书评约占本书全部书稿的四分之三,首度以中文面貌出版,弥足珍贵!) ¥150.00
吴则虞撰,吴受琚增补《续藏书纪事诗》全2册,平装毛边本200套,钤“安如吴氏”印、“则虞”印和“吴受琚”印(本书是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之后最为完备的一部续作,是重要的藏书诗史著作)
吴则虞撰,吴受琚增补《续藏书纪事诗》全2册,平装毛边本200套,钤“安如吴氏”印、“则虞”印和“吴受琚”印(本书是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之后最为完备的一部续作,是重要的藏书诗史著作) ¥600.00
《朱雀》《北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32K平装;作者葛亮亲笔签名钤印,两本合售,限量100套
《朱雀》《北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32K平装;作者葛亮亲笔签名钤印,两本合售,限量100套 ¥200.00
《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与国文笔记手迹》北京社2017年1月出版,16k精装,四色影印;孔网订制版赠王可伟先生手绘印制并签名钤印藏书票一张,限量150册(内含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幅手迹的影印版)
《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与国文笔记手迹》北京社2017年1月出版,16k精装,四色影印;孔网订制版赠王可伟先生手绘印制并签名钤印藏书票一张,限量150册(内含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幅手迹的影印版) ¥5000.00
《理工学人的诗与世》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32k精装;孔网订制毛边本90册,特邀作者章诗依签名
《理工学人的诗与世》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32k精装;孔网订制毛边本90册,特邀作者章诗依签名 ¥5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去台湾,寻找民国大家:1949以后的他们

    这是一本由30个人物组成的书。30人,都是文化大家,这些名字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分量可谓不轻;他们都在1949年前后去了台湾,此后再难回到故土;他们出现在同一本书里,还因为作者吴十洲先生数次赴台,走访他们在台湾的故址——故居,墓地,铜像,还有他们奋斗过的地方。

    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离开大陆?离开之后过得怎么样?书里讲了三十段悲喜人生,也可见一个时代的客殇深情。
商品描述
去台湾,寻找民国大家:1949以后的他们

    这是一本由30个人物组成的书。30人,都是文化大家,这些名字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分量可谓不轻;他们都在1949年前后去了台湾,此后再难回到故土;他们出现在同一本书里,还因为作者吴十洲先生数次赴台,走访他们在台湾的故址——故居,墓地,铜像,还有他们奋斗过的地方。

    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离开大陆?离开之后过得怎么样?书里讲了三十段悲喜人生,也可见一个时代的客殇深情。

    ——内容介绍:    1949年前后,大批知识精英随国民党到了台湾,他们对台湾各方面的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延续,功不可没。2010年至今,作者多次赴台,机缘巧合地寻访了他们其中三十人的故址。以故址切入,广参史料,展开了三十位名家在台湾的奋斗和悲喜,耐人追思。写人记事的同时,作者的落脚点又在于强调台湾的“小地方,大文化”,即中华文化与台湾之间的相互作用,视角独特而积极。

    最后,前面说的30位大家,他们是:吴稚辉、于右任、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王云五、朱家骅、吴国桢、蒋梦麟、梅贻琦、傅斯年、罗家伦、董作宾、李济、毛子水、王宠惠、顾维钧、雷震、殷海光、黄君璧、溥心畬、张大千、庄尚严、那志良、许寿裳、台静农、顾正秋、齐如山、钱穆、方东美。

    ——作者介绍:    吴十洲,1953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有《两周礼器制度研究》、《乾隆一日》、《紫禁城的黎明》、《民国人物绰号杂谭》、《百年斋号室名摭谈》、《伦敦诱惑――中国文化名人的西学情结》、《寻找鲁迅——从百草园到且介亭》等书。

    ——媒体推荐:    作者提到,台湾是小地方,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台湾奇迹”的经济神话的内在动力实际上是“大文化”的作用。2008年5月以后,台湾的局面有了新的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积极的变化。本书中描述的许多人物故事,会使读者清晰地看到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    ——史学家  张海鹏

    ——精彩书摘:    序

    吴十洲教授新著成稿,我得先睹为快。

    1949年前后,伴随着百万国民党党政军人败退台湾,大陆数万技术精英到了台湾,依靠美援,以计划方式,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终使台湾经济迅速发展,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台湾经济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末起飞,有多种因素,有国际原因,也有海峡两岸关系的原因,可以写多本书来加以分析。台湾用赎买方式进行土改,大量美元援助,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使台湾成为越战的后方,蒋经国推动多个“四年经建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都是基本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从大陆来的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中记述了1949年前后从大陆去台湾的一批知识分子(包括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在台湾的生活,作者在台湾搜访逸闻,又广参史书,为读者勾画了这批知识分子在台湾的奋斗,他们在台湾的成功和痛苦。这批儒家知识分子为把中华文化推广到台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到台湾的知识分子,不仅限于儒家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受过欧风美雨熏陶的中华文人,他们在那时的世界局势下,对推进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也起了重要作用。

    十洲的书上说,傅斯年与顾颉刚同是胡适的大弟子,傅多偏官僚文人,避共如避匪,准备好了“家伙”遇上共军就自杀,顾颉刚属纯文人一类,想跟上逃亡的囯军,结果是没有盘缠。梁实秋是跟来的自由派诗人。

    他提到了,台湾是小地方,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台湾奇迹”的经济神话的内在动力实际上是“大文化”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文化”的背景,这样的事情就难以发生。 

    他以实地的考察为先导,把来台的文人分成12拨,其中一个“中央研究院”,一个故宫博物院,一批著名大学校长,都是中国大陆的文化精华。

    台湾自古就与大陆有着紧密的联系。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明确告诉对方,台湾是中国的土地;荷兰人与在台湾的日本人发生争执,也明确告诉日本人,台湾是中国的土地。1683年,大清康熙皇帝用武力收复台湾,正式把孤悬海外的台湾收入版图。康熙收复台湾,实际上是从南明势力手里收复台湾,是中国统一进程的一部分。

    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长达五十年,因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怀抱。自此以后,台湾出现“独立”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台湾实际上存在统派和“独派”两大倾向和两大政治势力。可以说,维系统派的文化观念就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文化。台湾“独派”知识分子说台湾自古就是一个国家,是完全站不住的,是没有任何史料支持的。我近年曾著文辨析过这一点。

    2008年5月以后,台湾的局面有了新的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积极的变化。当前海峡两岸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向着两岸一家亲的方向发展。本书中描述的许多人物故事,会使读者清晰地看到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

    十洲的书原名中用了“民国名士”的说法,我反复思考,用“名士”二字是否妥当。“名士”一词古已有之,名士之人,今天已很难寻觅。我想,所谓名士,多指佯狂、狷介之士,与世有大争,争而不得,则与世无争,砭清激浊,不同流合污,魏晋“竹林七贤”之党,世以“名士”名之。魏晋以下,蝇营狗苟,干青云而直上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求名士而不可得也。名士与清流,名虽近,而意旨不同。我们看晚清清流大臣,哪一个不是冠冕衮衮,哪一个与权力保持距离呢?

    十洲书中列举三十人,盖皆知名之士,哪一个可指为名士呢?可谓难矣。照我看,文士则有之,名士则难求。有一个人,倒是有点名士味道,可惜书中没有介绍此人。此人谓谁?敝同乡、汉川人王作荣是。他曾在联合国担任处长,颇有才气,蒋经国召他回台,可能有要职任命。在台北候任期间,他不甘寂寞,在报纸上著文批评蒋经国的“治国”理政,不是一篇,而是几篇,蒋经国没有接受这样的批评的雅量,他的候任终于落空。王氏怀抱“建国”之才,打算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上多所献替,也终于落空。他虽然参与了某个“四年经建计划”,还是有志难伸、郁郁不得志。他在回忆录中说过一句名言:“蒋经国不用我,不是我个人的损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我看了此话,觉得有点名士味道。他是李登辉加入国民党的介绍人,在李登辉任上当了“监察院”院长,也是一个大官。李登辉显现了“台独”面目,便与李氏反目绝交,公开著文,屡以中华大义责李氏。我曾到他府上拜访,用家乡话向他问好,他一下就听出来了,与我畅谈甚欢。他已答应我改日采访,谈谈他的经建计划。可惜时不我与,隔年他便去世了,享年92岁。

    还有一个湖北黄陂人胡秋原,在大陆时期主持过《中央日报》笔政,讲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到台湾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台北主持《中华杂志》,传播中华文化,主张民族主义。他的身边团结起一批主张中国统一的朋友。胡秋原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台独”势力开始成形时,他成为台湾统派组织“中国统一联盟”的发起人兼主席。

    他们用中华文化反击“台独”舆论,在台湾起了重要作用。

    我在这里谨向作者建议,将“名士”改为“文士”似乎好些。文士大体可以与知识分子画等号,名士则不一定可以画这样的等号。这三十人中,有一些是高官,有的是重要的学官,还有不少学者、教授、艺术家、诗人、历史学家,都是术有专攻的人。把这些人称为“名士”,似乎与他们的活动本质不大相符。在我看来,这批人之所以到台湾,与他们的反共、恐共心态有关系。就像傅斯年那样“避共如避匪”,这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政治上坚决反共的人不说,一些恐共的人,是害怕共产党把他们的身家性命——儒学传统破坏了。所以有些人到了台湾,又成了自由主义者,对老蒋的统治很不满,很失望。《自由中国》的那批人就是如此,雷震、殷海光是如此,胡秋原、李敖是如此,就是胡适,也未尝不是如此。顾颉刚、陈寅恪、陈垣诸人,对共产党不一定有很多同情的了解,但是反共、恐共情节并不深厚,他们都留在大陆了。

    文士或者名士,都只是一种学术探讨。究竟如何题签,当然是本书作者的权利,我本是不该置喙的。

    张海鹏

    2015年6月24日于北京东厂胡同一号

    ——目录:

    一、“国府”元老,归骨田横岛

白头青年,老蒋陪祀立铜像 —— 吴稚晖

北投梅庭,每日三千字 —— 于右任

    二、西学精英,文学硕彦,道不同亦相为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胡适

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 梁实秋

阳明山上有书斋,性灵解脱写文章 —— 林语堂

    三、“战犯名单”中的文人,落叶不归根

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壮游 —— 王云五

风雨孤舟,夜海飘摇 —— 朱家骅

少年不同路,花枝几回顾 —— 吴国桢

    四、几多大学校长,几多大学

知音一曲琴,男儿肝胆异乡泪 —— 蒋梦麟

早开风气,一代名师 —— 傅斯年

水木清华,教育原来在,春诵夏弦 —— 梅贻琦

巍巍乎高哉,读书新潮诗音来 —— 罗家伦

    五、“中研院”旧部,典守国学

卜问“贞人”,凿破鸿蒙 —— 董作宾

殷墟田野播火种,传薪终成学脉 —— 李济

博学通儒,新潮中整理国故 —— 毛子水

    六、外交风云激荡,念故国家园

全中国精通英文者“三个半”中的那“半个” —— 王宠惠

内圆外方,无愧民国第一外交家 —— 顾维钧

    七、《自由中国》主脑,蒋家王朝阶下囚

铁窗外,“堂堂小溪出前村” —— 雷震

自由思想者,“五四的儿子” —— 殷海光

    八、丹青宗师,几度漂泊

瀑畔幽居映白云 —— 黄君璧

流离半生,精神上从来未颠沛 —— 溥心畬

从“大风堂”到“摩耶精舍”,还是那个“袍哥” —— 张大千

    九、三船宝物,隔岸两座故宫

故宫国宝两岸各半,人在文物在 —— 庄尚严

漫漫南迁路,典守国宝七十年 —— 那志良

    十、鲁迅余脉,留葬小岛

眷念老友不忍去,喋血台岛埋忠骨 —— 许寿裳

歇脚斋里“一张封尘的败琴” —— 台静农

    十一、几个舞台,别样的戏

一样青衣别样娇 —— 顾正秋

隔山隔水,还是梅派的皮黄 —— 齐如山

    十二、新儒家,继绝学在台湾

素书楼里,六经皆史 —— 钱穆

写瓶有寄,传灯不绝 —— 方东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去台湾,寻找民国大家:1949以后的他们

    这是一本由30个人物组成的书。30人,都是文化大家,这些名字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分量可谓不轻;他们都在1949年前后去了台湾,此后再难回到故土;他们出现在同一本书里,还因为作者吴十洲先生数次赴台,走访他们在台湾的故址——故居,墓地,铜像,还有他们奋斗过的地方。

    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离开大陆?离开之后过得怎么样?书里讲了三十段悲喜人生,也可见一个时代的客殇深情。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