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全20册合售)诗圣诗仙迄今最权威全集及其研究之集大成: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全十二册精装珍藏版原箱包装;郁贤皓签名钤印《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册布面精装函套典藏版限量50套
¥
1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唐•杜甫 著。主编:萧涤非。全书终审统稿:张忠纲。副主编:廖仲安,张忠纲,郑庆笃,焦裕银,李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5193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01
印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7209页
字数6800千字
货号00448
上书时间2016-06-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张忠纲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时说: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请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他不顾年事已高,欣然承担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在一首《满江红》词中满怀豪情壮志地写道:“莫道书生无壮志,从来老骥羞伏枥。誓都将心血付‘村夫’,杜陵集。”先生为实践这一坚定誓言而付出了全部心血。
在庆祝《杜甫全集校注》正式出版发行的座谈会上,张忠纲代表校注组同仁发言的最后,念了自己作的一首词《满江红•杜集校竣感赋》:
“卅六年华,为杜甫、呕心沥血。承遗志、斩荆披棘,壮怀激烈。何计俗尘名与利,岂能虚度风和月。争朝夕、纵寝食俱忘,心头热。
‘村夫子’,诗界杰。工部老,寰中哲。集前贤精粹,取今新说。七百万言成巨著,一千亿载供评阅。喜全球、茅屋苦寒人,同欢乐!”
- 商品描述
-
——编审推荐 由山东大学著名教授、杜诗专家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启动,山东大学的杜甫全集校注组开始做了大量的工作。《杜甫集》的各种善本与注本,几乎搜集殆尽。以萧涤非先生为首的校注组一行,还亲自沿着杜甫当年的行迹考察了一遍,写出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用力之勤显有伦比。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1986年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专门出资召开座谈会讨论了一卷样稿,并把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料室珍藏的南宋善本黄鹤本《杜诗》(复制件)和新中国建立头十七年期间准备出版的白文本《杜甫集》及其校记全部交给《杜甫全集》校注组使用。《杜甫全集》校注组实力雄厚,除了由萧先生挂帅外,副主编首都师大的著名教授廖仲安先生,副主编张忠纲、郑庆笃等先生,都是精通杜诗、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我看过《杜甫全集》部分校注稿,感觉它充分吸收了旧注的长处,在新注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功底深厚,非一般校注本所比。 (刘文忠 编审)
——内容简介 杜甫及其诗歌之出现,当与其所处之历史条件及文学渊源密切相关。开元治世是唐朝封建社会发展的顶点,政治昌明,经济富庶,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中外经济文化之交流空前频繁,人的精神面貌昂扬乐观。
《杜甫全集校注(套装1~12册)》中的杜诗研究是宋以后最多学者关注的课题。从汇集作品、校勘编年开始,进而注释,继而集注,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千家注杜的规模。
萧滌非编写的《杜甫全集校注(共12册)(精)》收录杜甫的全部作品(二十卷诗、二卷文赋),每首诗(文)又分题解、注释、集评、备考、校记。以《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校以十四种宋元刻本及明抄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又以《太平御览》等参校。附年谱简编、传记序跋选录、诸家咏杜、诸家论杜、重要杜集评注本简介。书前有前言、凡例,正文二十二卷,附录一至五。
本书是全面整理杜甫诗集的集大成成果,其出版对于杜诗研究,唐诗研究乃至古典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录 《杜甫全集校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重点文稿 盛唐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其問大家雲集,傑作紛呈。李白、杜甫、王维、盂浩然、高適、岑參諸人一時並出,開宗立派,争奇鬨勝,如諸峯並峙,列宿争輝。這一年輩不齊,而相互各有交往的詩人群體,所取得之輝煌成就,可謂登峯造極。而此群體中杜甫又以其渾涵汪茫、沈鬱頓挫、律切精深、無體不工的詩章,铬鑄古今,集其大成的創作成就,被後代推為一位劃時代的偉大詩人。
杜甫及其詩歌之出現,當與其所處之歷史條件及文學淵源密切相關。開元治世是唐朝封建社會發展的頂點,政治昌明,經濟富庶,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思想活躍,中外經濟文化之交流空前頻繁,人的精神面貌昂揚樂觀。杜甫《憶昔》詩中有如是描述:『憶昔闈兀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纨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與此同時,也潛伏着複雜的社會危機。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則是唐朝極盛而衰之轉折點,各種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其來勢突兀,形勢急轉直下,兩京陷落,玄宗奔蜀,胡逆稱帝,民墜塗炭,天下大亂,持續八年之久,造成整個社會大破壞。史载:天寶十三载(七五四》,全國户數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人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有唐户口,盛極於此。經過戰亂,至廣德二年(七六 四》,全國户數僅二百九十三萬三干一百二十五,人口一千六百九十二萬三百八十六,十年之間,銳減三分之二以上。雖數計未盡精確,亦足見災難之深重。户口銳減,而民眾之赋斂却愈益加劇。《资治通鑑。唐肅宗賓應元年》(七六二》載: 『租庸使元載以江淮雖經兵荒,其民比諸道猶有貲產,乃按籍舉八年租調之違負及逋逃者,計其大敷而徵之。擇豪吏為縣令而督之,不問負之有無,貲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發徒圍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謂之白著。有不服者,嚴刑以威之。民有蓄穀十斛者,則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澤為群盗,州縣不能制。』如此史籍所罕見之横散暴魬、豪奪强取,終至官逼民反,加重了社會危機。安史之亂不僅對李唐王朝是一致命創傷,乃至對整個封建社會也有其更為深遠之影響。這次巨變给人的精神面貌,亦造成一極大落差。杜甫詩歌植根於盛唐,然而經歷天寶亂後之種種變局,詩人又以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政治熱情,身人下層,目及邊郡,大大拓寬了思想眼界和詩歌表現範圍,深刻而細緻地描繪丁遣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至晚唐時,已有『詩史』之美譽。中國古典詩歌,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四、五、七言形式已漸臻成熟,至初唐五、七言近體詩的定型,更標誌着我國詩歌在體裁上已達到豐富完備的歷史高度,给詩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采的創作形式。杜甫詩歌創作能及時地利用這些形式,達到諸體皆備,無體不工,繼承傳統而又刻意求新,使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與其藝術形式達到高度的完美统一,為歷代詩家文人所推崇取法。在我國詩史上,詩人杜甫的確是起到了集前代之大成,開後世之先略的鉅大作用。
……
——作者简介 主编萧涤非先生(1907.01.11——1991.04.15),原名忠临,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人,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生前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曾兼山东大学副教务长、古籍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
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曾师从黄节。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曾执教于四川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1990年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读诗三札记》、《乐府诗词论(书)薮》,与游国恩等执笔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以及整理校点《皮子文薮》等。出版有《萧涤非说乐府》、《萧涤非文选》、《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等。所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被称为是可以传之久远的最佳乐府通史;《杜甫研究》(含《杜甫诗选注》)是建国三十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和最高成就;《有是斋诗草》堪称现代中国学者的诗史。
在杜甫、乐府、文学史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被誉为卓越学者。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誉之为“汉学伟人”。
——资料链接: ——《杜甫全集校注》历时36年编撰面世 共700万字(2014-04-21 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昨天下午在京首发,标志着我国杜甫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杜甫全集校注》全书共12册,总字数近700万。学界认为,这是两百年来杜甫全集及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整理和总结,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规模的宏大和体例的完备,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公认最好的注本《杜诗详注》。 《杜甫全集校注》的编撰过程几经曲折,历时36年终于面世,反映了古典学界对学术的赤诚。
——《杜甫全集校注》历时近40年终面世 曾停顿20年(2014-04-21 15:05: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提要] 4月2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的《杜甫全集校注》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杜甫全集校注》的设想于1976年提出,1978年立项,由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担任主编,并在山东大学组建校注组。
4月2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的《杜甫全集校注》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项目,《杜甫全集校注》经过近40年的精心结撰,2014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杜甫全集校注》以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续古逸丛书》第47种《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校以14种宋元刻本及明抄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等相关文献中所征引者参校。该书收集、校勘“诗圣”杜甫诗20卷(1450余首)、文赋2卷、疑伪之作辑考1卷,每首诗(文)校注分题解、注释、集评、备考、校记5项内容,并附录《杜甫年谱简编》等5卷。全书共12册,近700万字。
《杜甫全集校注》的设想于1976年提出,1978年立项,由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担任主编,并在山东大学组建校注组。在其努力下,编校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而1991年,全书进程过半之际,主编去世,编纂工作因种种原因停顿近20年。2009年,经过山东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方协调、支持,该项目由萧涤非的学生张忠纲领衔,重新启动,方得完成。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纷纷向为该书付出心血的学者、编辑表达了敬意和祝贺,并对该书体例的完备性、资料的丰富性、史料的价值等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说:“该书集中了三四代学者的接续努力,文献之丰备、校勘之精审、注释之周详、考断之稳妥,确能代表当代别集整理新注之最高水平,是一部总结1000多年来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在杜甫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 张妮)
第二套——郁贤皓教授毕生研究之集大成《李太白全集校注》亲笔签名钤印本,全八册布面精装函套典藏版限量仅50套;封面压花烫色、四色彩印插图、内文繁体竖排;“代表70年代以来李白研究的最高成就”∕唐•李白 著;郁贤皓 校注。
——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一版一印。印数:0.05千册。装订:硬精装。版次:一版一印。开本:16开。页数:。字数:3050千字。ISBN:9787550623231。定价:880.00元。
——编辑推荐 《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册)函套装典藏版由凤凰出版社最新出版:
*校注者郁贤皓教授毕生研究之大成,代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李白研究的最高成就
*16K布面精装全八册,带布面函套;封面压纹烫色,印制精良考究;
*内页含四色彩印照片、书影、书画等多幅;内文繁体竖排;
*孔网特别邀请八旬高龄郁贤皓先生亲笔签名钤印,以飨书友,限量仅50套。
——内容提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初入长安就被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赞其诗为“惊风雨,泣鬼神”。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星空,诗仙李白,无异是最闪亮的那一颗。他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诗歌脍炙人口,他的故事世代相传。
李白集在唐代即有编集,如魏颢《李翰林集》、李阳冰《草堂集》、范传正本《草堂集》等。宋初有乐史的《李翰林集》、《李翰林别集》,宋敏求的《李太白文集》,曾巩的《李太白文集》等,为李白诗文的保存、分类、编次,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非常可惜,这些刻本,今日皆已无存。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刻本,当为刊刻于北宋末年的蜀本《李太白文集》(30卷),为现存最早的李白诗注本。明代以后,李白诗的整理、注释与编刻蔚为大观。如杨慎批点《李诗选》,胡震亨批注《李诗通》,各具价值。到了清代,影响最大、价值最高、流传最广的,则有王琦注本《李太白文集》。
《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全八册)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先生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郁先生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的工夫,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校注本,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这个总结建立在版本、考据、义理之上,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
——出版说明 本次《李太白全集校注》的整理,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又参校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四部丛刊影印明郭云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诗通》,清康熙缪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清光绪刘世珩玉海堂《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以及唐宋重要总集如《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唐文粹》,傅增湘校本《文苑英华》,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等,并精心出校,保证了《李太白全集校注》能够成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
这次郁贤皓先生以数十年之功、一人之力编撰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堪称其毕生研究李白的总结式著作,将对开创李白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提供极大便利和裨益。
——作者简介 《李太白全集校注》的校注者郁贤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孙望、徐复等先生,具有深厚的朴学功底,讲证据,重训诂,学风谨严,考论缜密,长期从事唐代文史和李白研究,是当代研究唐代文史的著名学者,更是被国内外学术界一致推崇的李白研究大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郁贤皓先生探赜索隐,兀兀以穷年,钩玄提要,孜孜而不倦。
他在李白研究方面的系列论文和著作以及唐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唐刺史考》、《李白丛考》、《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李白大辞典》(主编)、《李白与唐代文史研究》(全3册)、《李白集》等十余种,不但在国内,而且在日本、美国、韩国以及我国港台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郁贤皓先生的李白研究,被誉为“代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李白研究的最高成就”,“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的里程碑”(台湾《书目季刊》35卷),“为李白研究开创了新局面”(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浦友久《李白——诗和心象》单行本《后记》),“为唐代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东方》杂志55期)。
——序言(摘要。详情参见本书摊的有关商品介绍)
李白詩歌藝術的最大特點是融會了屈原和莊周的藝術風格。在他的作品中,經常綜合運用豐富的想象、極度的誇張、生動的比喻、縱横飛動的文字、充沛的氣勢,形成獨特的雄奇、奔放、飄逸的風格。龔自珍《最録李白集》説:“莊屈實二,不可以併;併之以爲心,自白始。”李白的作品既有屈原執著熾熱的感情,又有莊周放達超脱的作風。在他的樂府詩、歌吟體詩以及絶句中,最能體現這個特點。
李白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樂府詩。詩人也認爲自己擅長樂府,李白現存樂府一百四十九首,多爲舊題樂府。李白樂府包括《静夜思》等新題樂府在內,幾乎都是寫戰争、閨怨、宫女、飲酒、思鄉、失意等傳統題材的,而且在表現這些題材時,總是將個别特定的感受轉化爲普遍傳統的形象表現出來。又如《將進酒》的主題也與前人之作類似,但李白詩中充滿樂觀豪邁之情:“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種合理的極度誇張使黄河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其文筆縱横馳騁,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擴大題材、改换主題,恰恰相反,他是在繼承前人創作總體性格的基礎上,沿着原來的方向把這個題目寫深、寫透、寫徹底,發揮到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的境地,從而使後來的人難以爲繼,再也無法在這一舊題內超越他的水準。
李白的樂府詩多表現出渾成氣象,多用比興手法,不顯露表現意圖,這在一些雜言樂府的代表作中尤爲明顯。同時,他又把瑰麗奇幻的想象注入這些作品,使樂府舊題獲得新的生命。前人對此特點已有評述。如《河岳英靈集》論李白詩説:“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李陽冰《草堂集序》説:“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興。”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横變幻,極才人之致。”這些都是指李白樂府故意不點出主題寓意,多比興寄託而使之有豐富的內涵。這些特點造成李白許多樂府代表作至今仍存在很大的認識分歧。妙處還在於這些樂府可以允許有的人認爲有寄託,有的人認爲没有寄託,所以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三説:“樂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間。”但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特點後,對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較爲一致的認識。如《蜀道難》的主旨和寓意是歷來分歧最大的,前人作品中,陰鏗的《蜀道難》已有“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的思想,唐人姚合《送李餘及第歸蜀》詩也認爲李白《蜀道難》乃因功業無成而作:“李白《蜀道難》,羞爲無成歸。子今稱意行,蜀道安覺危!”由此可以明白李白在詩中再三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極度誇張,正是寄寓着初入長安追求功業無門而鬱積的强烈苦悶。李白現存的樂府代表作,大都是出蜀以後追求功業時期的作品,尤其是初入長安失意而作的居多。《梁甫吟》原是諸葛亮出山前隱居隆中之作,李白選用此題表明自己亦未出山。作品開頭就説:“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可知尚未見過明主。詩中用雷公、玉女、閽者等神話中的形象以喻張垍等小人,寫出了自己初入長安被小人阻於君門之外的激憤心情。後期的《北風行》則一開頭就用極度誇張的形象渲染嚴酷氣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最後又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這樣極度誇張的比喻,將思婦失去丈夫後的深切痛苦刻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見,李白把舊題樂府發展到頂峰,對舊題樂府作了輝煌、偉大的完成和結束。從此以後,再也没有人能用樂府舊題寫出超越李白的作品。
李白的歌吟體詩現存約八十餘首,有不少是送别、留别詩。如《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鳴皋歌送岑徵君》、《夢遊天姥吟留别》、《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應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這類詩與樂府詩不同,不僅因爲它們没有舊題的制約,而且不像樂府那樣寄興於客體,相反,它們都用第一人稱表現,而且物件明確,創作意圖都在詩中和盤託出,淋漓盡致。如《夢遊天姥吟留别》以色彩繽紛、瑰奇壯麗的夢幻和神話相結合的形式,來抒發對現實的感受,但主題却非常明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並没有像樂府詩那樣因“迷離惝恍”而使後人對其寓意捉摸不定。歌吟體詩與樂府詩特質的區别,大概就是從李白開始的吧!
李白五言古詩較多,以《古風五十九首》爲代表,這是編集者將李白數十年間所寫的五言詠懷古詩加以彙編,並非一時一地之作。這些詩的內容主要是指斥朝政、感傷己遇和抒寫抱負等。這些詩與李白的樂府詩、歌吟體詩不同,寫得比較嚴密,較少誇張跳躍,伹也常用比興手法,還是繼承了《風》《雅》和楚《騷》的傳統。而五十九首詩中又有不少篇章是學習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來抒發感慨的。此外,其中有些詠史詩是脱胎於左思,遊仙詩則顯然受到郭璞的影響。這些詩比起前人的作品來,內容更爲顯豁,感情更爲深摯,意境更爲明朗,語言更爲流暢。這是李白對詠懷詩、感遇詩的發展(詳見拙著《天上謫仙人的秘密•論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李白的律詩現存一百一十八首,絶大多數爲五律,七律僅八首。詩人早年曾花相當工夫攻五律,現存最早詩篇之一《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一首工穩整飭的五律。開元年間寫的《渡荆門送别》、《送友人入蜀》、《江夏别宋之悌》、《太原早秋》、《贈孟浩然》等等,平仄對仗都合律,意境也是律詩氣象。天寶初應制立就的《宫中行樂詞》,律對非常工切,也可説明李白五律是頗有功力的。即使在後期,李白也還有格律嚴整的佳構如《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作。《唐詩品彙》説:“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沈德潛《唐詩别裁集》也説李白五律“逸氣凌雲,天然秀麗”。從上列諸詩看,李白五律確有一種飛動之勢,英爽之氣,與王維、孟浩然、杜甫不同。尤其是李白還有不少律詩不屑束縛於對偶,往往只用一聯對句,甚或全用散句,有時平仄也不全部協調。如《夜泊牛渚懷古》,按平仄協調是一首律詩,但却没有一聯對仗,而且最後兩句“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含不盡之意於言外,不符合意象應起訖完整的律詩原則。又如《送友人》首聯對仗,頷聯却用“此地一爲别,孤蓬萬里征”散句,和尾聯的“揮手自兹去,蕭蕭班馬鳴”都呈現出詩意的不完結狀態,這是絶句的意境和氣象。所以,胡應麟《詩藪》認爲“杜(甫)以律爲絶,李(白)以絶爲律”,是有道理的。
李白的絶句今存九十三首,歷來一致公認“冠古絶今”。絶句的特點除調平仄與律詩相同外,其餘却相反。即要求散句,不要對仗;要意脈疏放跳躍,突出一點,不要完整嚴密;要含蓄,留有餘地,不要完全説出表現意圖。而這正好符合李白性格,所以李白的絶句寫得最好。王世貞《藝苑卮言》云:“五七言絶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爲有唐絶唱。”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説:“太白五七言絶,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又説:“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階怨》等,妙絶古今。”“太白七言絶,如‘楊花落盡子規啼’、‘朝辭白帝彩雲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爲謫仙,良不虚也。”李白有些描繪山水和抒發憂憤的絶句,用極度誇張的比喻,充滿超邁奔放的激情。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雄偉氣勢;“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顯示深廣憂憤,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李白絶句的特點是:語言明朗,聲調優美,感情深摯,意境含蓄,韻味深長。上列諸詩都有這些特點,所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絶,確實無人能企及。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上説:“七言絶句,以語近情遥、含吐不露爲主。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絃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些説法都並非過譽。
李白的賦、表、書、序、記、頌、讚、銘、碑、祭文等各類文章,大致與他的性格和詩風相似,都有飄逸英爽之氣。《大鵬賦》等作品抒寫豪情壯志,文筆縱横恣肆,有一往無前的氣概,受《莊子》的影響最爲明顯。一般人寫碑文,叙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滯,而李白的《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等却寫得層次井然,叙事具體而生動。這些文章或散或駢,或駢散結合,大都剪裁得當,既富文采,又無雕琢堆砌之病,堪稱唐代文章的上乘之作。
李白的詩文創作是他文學主張的實踐。他在《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詩中提出文章貴“清真”,反對“綺麗”,其三十五(醜女來效嚬)又提出反對模仿、“雕琢”,主張“天真”、自然。他一生敬仰謝朓詩的“清發”,提出詩歌應當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些就是李白的美學理想。李白的詩文,確實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語言構成“清水出芙蓉”之美。方回《雜書》論李白的詩説:“最於贈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麗句?亦焉用玉谿,纂組失天趣?”他認爲李白的詩能袒露真情,不像李賀、李商隱那樣雕章琢句,全賴人工。李賀、李商隱的詩,總使人感到如霧裏看花,隔着一層,而李白的詩却能使人洞見肺腑。李白詩文的語言都不假雕琢,自然流暢,明白如話,音節和諧,渾然天成,即王世貞《藝苑卮言》所謂“以自然爲宗”。實際上這是李白長期從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和前人優秀作品的語言中吸取養料,加工提煉,終於達到爐火純青的結果。
總之,李白詩歌把我國古代的詩歌藝術推向了頂峰,對後代産生了深遠影響。李陽冰《草堂集序》稱李白詩“千載獨步,惟公一人”,皮日休《七愛詩》稱李白“惜哉千萬年,此俊不可得”,吴融《禪月集序》説:“國朝能爲歌詩者不少,獨李太白爲稱首。”唐代韓愈、李賀、杜牧等;宋代蘇軾、陸遊、辛棄疾、陳亮等;金元時代的元好問、薩都剌、方回、趙孟頫、范德機、王惲等;明代的劉基、宋濂、高啓、李東陽、高棅、沈周、楊慎、宗臣、王穉登、李贄,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龔自珍等,都對李白非常仰慕,都從不同方面受過李白詩風的熏陶和影響,都努力學習他的創作經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