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传(预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杜甫传(预售)

现代国外第一部杜甫传记,英语世界第一部杜甫传记

64.35 6.5折 99 全新

库存9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弗洛伦斯.艾思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4596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418页

定价99元

上书时间2024-04-25

中央编译出版社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杜甫的诗歌整体上有一种叙述性, 作者精心选译了129首杜甫的诗歌,按照诗歌呈现的时间、地点有序排列,串联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诗人的自传,而作者则淡化到极致,这种传记写作方式也称为“以杜解杜”。

英文原版于1929年出版,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杜甫传记。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变迁来对其生活划分片段,包括童戏时代、弱冠时代、壮游时代、中年时代四部分,从杜甫的童年讲到他离开华州,直观展现了杜甫辗转颠沛的人生经历,可算是杜甫前半生的传记。

目 录
序 / 001
引  言 / 001
初  唐 / 003
童戏时代 / 009
弱冠时代 / 017
祖籍地 / 023
壮游时代 / 025
第一节  齐 / 027
第二节  东都两年 / 037
第三节  与李邕和李太白的友谊 / 043
中年时代 / 053
第一节  返回京城 / 055
第二节  与韦济的交往 / 062
第三节  东京 / 067
第四节  长安 / 071
第五节  边境战争 / 085
第六节  三大礼 / 094
第七节  杜曲 / 099
第八节  杨氏家族崛起 / 101
第九节  游览京城 / 121
第十节  东北边境杀戮的气息 / 136
第十一节  奉先之行 / 141
第十二节  从白水到三川 / 149
第十三节  灵武之行 / 159
第十四节  困居长安 / 163
第十五节  杜拾遗 / 182
I.到达行在所 / 182
II.房琯事件 / 186
III.行在所职责 / 189
IV.北征 / 192
V.京城 / 206
第十六节  小官吏杜甫 / 225
I.华州,夏秋 / 225
II.访东京 / 235
III. 返回华州 / 242
IV.华州 / 248
附  录 / 251
摘自《杜诗镜铨》中的杜甫诗歌篇目 / 253
地形注释 / 262
历史年表 / 272
传记索引 / 312
参考书目 / 342
中文书 / 342
非中文书 / 342
地图参考目录 / 345
术语表 / 346
索引 / 356
平面图和示意图 / 383
长安周边区域略图关键词 / 386

图1  杜甫像标题页        
图2  舞姿012
图3  羿王014
图4  写大字016
图5  老鹰捉小鸡游戏020
图6  十四五岁021
图7  与苏侯一起029
图8  隐居林丘031
图9  欣赏画作033
图10  婚姻美满038
图11  想到扁舟040
图12  李太白043
图13  皂盖045
图14  苏晋057
图15  客舍058
图16  儒和他的“琴”065
图17  生女073
图18  身着皮袍的杜位078
图19  翩翩起舞的少女080
图20  棉衣086
图21  幽并儿093
图22  杨贵妃和鹦鹉102
图23  七夕103
图24  杨氏姐妹花104
图25  织锦刺绣105
图26  虢国夫人106
图27  虢国夫人入宫门110
图28  西王母113
图29  投壶郭舍人116
图30  买菊花122
图31  下围棋124
图32  吹箫128
图33  官员杜甫134
图34  作画146
图35  书法150
图36  浩荡153
图37  步辇165
图38  无家169
图39  春——恨别170
图40  骥子172
图41  佛花178
图42  童儿洒扫180
图43  捣药兔长生191
图44  北征198
图45  黛201
图46  对镜212
图47  宫女213
图48  张氏215
图49  吹笙218
图50  宁国公主离京229
图51  楼232
图52  非邺城及其周边地区240
图53  姑娘发式245
图54  开轩249

杜甫行程图(公元732年—759年)54
长安城北部383
大明宫平面图384
长安周边区域略图385
唐代中国疆域图388


1921年,洛威尔小姐和我翻译出版了一本中国诗人的诗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书中仅收录了十四篇杜甫的诗作,我们便萌生了翻译其更多作品的愿望,本书的写作正是缘起于此。因此,当年秋天返回中国时,我挑选了几百首杜甫的诗歌,并准备了音译和意译的文本,为洛威尔小姐的工作——翻译——做好准备。但是,当我负责的章节完成时,洛威尔小姐正全神贯注于济慈,自然不能分心,所以杜甫的诗歌只能暂且搁置,直到完成济慈的翻译。
在《艾米·洛威尔和远东》(伦敦《文人》杂志,[Bookman],1926年5月)一文中我曾描述过我们合作的方式,这也跟本书有关,因为它展示了我现在使用的翻译方法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我节选于此:

……不过,洛威尔小姐完全不可能满足于只从我的译文入手——绝对不行。我们俩都意识到,除非彻底搞清楚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字词的意义,否则无法充分表达其思想。所以我们一起逐字逐句地翻译,我翻译意思,她详细地做着笔记。在工作中,洛威尔小姐有了重大发现,我相信其结果影响深远。她发现,用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单词去翻译一个汉字,可以使诗句的意义生动得多。这一发现是这么得来的:我们一起翻译一句诗,我大声地读出“暮”这个汉字,我说:“意思是‘日落’。”然后又漫不经心地加了一句,“这个汉字的意思是夕阳消失在远方地平线的草丛之中。”“你是什么意思?”洛威尔小姐问。“呃,我是说……”我回答道,并立刻向她展示了这个字在远古时期的字形,这个象形文字直观地描绘了夕阳落入天边草丛中的景象。她比以往更加着迷,并坚持让我就汉字的构成写一长篇专业论文,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兴趣浓厚,可是从未想过将其应用于翻译。
虽然中文没有字母表,但是他们选择了214种形状来组成汉字,这些形状都是表意的象形符号。西方人把这些形状叫做“字根”,但是中国人把它们称为“部首”。一个部首出现在很多汉字中,这些汉字在汉语字典里都归属于该部首之下。
……还有,一个常用来表示疾风的声音的汉字,是由部首“风”和表示“说话”这个意思的字形组成,洛威尔小姐用这样一个短语来翻译:“狂风大作中的呼喊。”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但是我说的已足以表明,一个汉字的韵味必须从其构造上去寻找,在工作中,洛威尔小姐和我非常仔细地研究了汉字的起源……
如她所说:“实际上,我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诗歌的方式:一是中文的音译,以获得韵律和节奏;二是词语的字典释义;三是字形分析;第四是深思熟虑的意译……”
她发现,字形的分析——就是用短语翻译象形文字——在诗歌中不能过度使用,在信中她解释说,因为非常容易破坏韵律。她写道:“我也不能说‘夕阳消失在天边的草丛中’。我做的一切都像是在破坏韵律……就个人而言,自从跟你一起开始翻译,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爱中国诗歌,那些优秀杰出的作品,翻译起来极其有趣,但是如果只是意译则一无是处,无法体会东方的精神。”后来,我们讨论合作时,她说:“汉学家们对诗歌的了解不足以做出恰当的翻译,而著名的诗人们则更加关注于扬名立万而不是翻译这些古代中国人的诗歌……结果就是两种极端必居其一——一种学术式的翻译而毫无诗意,或者另一种充满诗意却非出自中国人之手……”
要理解最后一句话必须记住,一般来说,中文的翻译者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的成语。他们有意放弃了汉语成语,因为那些成语太过离奇而难以翻译。
洛威尔小姐致力于还原本意。我常说“这句意思是这样”,而她总是一成不变地回答:“是的,但是它指的是什么?”然后她会试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汉语成语,或者使用比喻。
我的汉语老师仔细读完我给他的一本《松花笺》后,在一次特别谈话中,用一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俩的不同分工。农竹(Nung Chu)先生不会说英语,但他能看懂一点儿,我问他是否喜欢这本书,他回答道:“艾女士朋友的手笔充满了生命的动感。”“哦,是的,”我说,“您看,那就是上天的旨意。任何人只要有耐心,在您的帮助下都能做我的工作,但是她所做的则是上天的恩赐。”“不错,”他表示同意,“艾女士的用词分毫不差,不过也许她没听说过我们中国的一句话,叫‘好花还需绿叶扶’……”
杜甫被中国人视为诗歌领域里最伟大的天才,洛威尔小姐和我打算将杜甫的诗歌翻译出版,1923年12月,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我将其中一段当作预言摘录于此:
“杜甫的书进展如何?我希望不要太快,因为当我完成济慈的书时应该已经精疲力竭了,在开始新的尝试以前,我想我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假期。”

她所说的“济慈的书”出版于1925年早春时节,数周以后,确切地说是5月12日,艾米·洛威尔离开了人世。
这些年来,杜甫的诗一直被搁置一旁,等待着洛威尔小姐和我再次合作的一刻。现在,从前制定的一切计划都必须重新来过:这本书只能由我自己来完成。经过考虑后,我很快决定采取自传体的形式。这需要翻译更多的诗,通读几乎所有杜甫的作品以搜寻与其生活相关的细节。
我也意识到,跟洛威尔小姐所做的一样,翻译中文诗歌不可能不考虑韵律。经过多次尝试,我心里始终牢记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诗人说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以及我怎样才能让读者易于理解。我发现,只有抛弃所有书写传统英语的思维,并专注于努力阐释每个象形文字及其在上下文中蕴藏的含义,才能给予上述问题以最好的回答。为了理解意思,我常常不得不在简洁的中文诗句中增加“意会”的动词;另一方面,只要有可能,我就避免添加介词、冠词、连词和其他汉语中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使用的词类。
汉语的律诗由数句组成,每句包含五或七个音节;在不规则的体例里,音节数也有所变化,比如行和歌,杜甫就经常使用。(参见《术语表》中关于这些体例的定义,以及《松花笺》引言中关于汉语韵律的描述。)翻译时,我仔细观察了每一句里汉字的个数并相应地把英语单词分了类。虽然不可能保留原诗中汉字的顺序,但是这些诗句却是完美无瑕的;诗句是成对出现的,我也将其成对分离,有时也会有一两个例外,比如《饮中八仙歌》,在适时可行时,我也给出了具有汉语特色的对仗短语,但是汉语诗词的形式之美,韵律、节奏以及声调,却翻译不出来。聆听一位中国学者“吟诵”诗词,其愉悦真可谓是无与伦比,这种形式源于汉语的单音节特点,而我们的语言天赋甚至无法转换其皮毛。
回到“汉字含义”的问题上:表意文字是一种复合形式,很难用一个英语单词来翻译一个汉字。有一次我正在为翻译一个汉字而烦恼时,我的老师就说:“你为何只想找到一个单词?它是由三个单词组成的。”我发现的确需要一个短语才能完整表达全部的意思。
例如,在《东都两年》一节中,《夜宴左氏庄》首句如下:
feng风
lin林
hsien 纤  (用白色经线和黑色纬线织成的丝绸)
yueh月
lo 落
我翻译的是:“风把树林(的影子)和洒落的月光(编织成)一种白经黑纬的(丝织物)。”为了便于理解,我不得不添加了一些中国读者能看懂的词,而且我认为,杜甫用以描绘月光的美妙图像不应该缩略简化。
上面这一行诗句关系到给出一个汉字在汉英词典中的整体意义。我分析了汉字以获得言外之意,现在必须谈及这些罕见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引自《中国之鉴》(The Chinese Mirror),汉字“虐”的意思是压迫、残暴、野蛮等,由“虎”和“爪”组成。我翻译成“虎爪的压迫”,一位评论家表示反对,说:“中国人在解读时不会想到这样的分析。”也许不是有意识地,就像我们在使用单词时想到单词的词根一样,但“纯英语”肯定是由使用具有语境要求的氛围的单词而产生的。以下摘自1928年9月22日纽约《星期六文学评论》(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的社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意思:

不过,写纯英语极其困难。在这个意义上,和其他地方一样,“纯”具有道德意义而不是化学意义,意味着对每个英语单词的全部含义负责。那些意义又能写成什么历史呢!纯英语的作者在每一个音节中都带着生命意识来选择词汇。对他来说,一个动词后跟宾格是不够的,他也不会满足于在一本现代词典中的“佩服”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意思。他在自己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拉丁语,品尝到了诺曼语或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粗糙而具体的单音节词,知道“颤抖”是在骨头上钻孔,记住了礼貌的谦恭,他选择了韵律节奏把这种感觉反映在声音中。有了这样的传统,他的英语还能迫切需要它自己的强大力量吗?

现在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为例:如果他学过汉字的构成——而老派的人谁没有学过呢?——他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根据我的经验,农竹先生读到“至”(“到达”的意思)这个汉字时,总能想到鸟降落到地面上。我怀疑,即使是初学者也不会对汉字“虐”中的“虎”和“爪”所表示的“压迫”的意义视而不见,只是他所看到的我们难以言表,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从汉字“虐”上,有学问的中国人看不出我们的拉丁词根oppressum(压迫);就是一种纯粹的任意翻译,不会给英语读者任何汉字的感觉。我想,这与其说是个汉学问题,不如说是文学问题。在实际的翻译中,确定一句诗的意义时不能考虑汉字的构造,因为经年累月,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因使用而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分析一个汉字使其意义更加生动、灵活,并得到广泛接受,在我看来,就应该在翻译中加以考虑。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重视。我提到二项式词语,瑞典著名的语言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称之为“同义复合词”:成对使用的两个汉字获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乍一看与单个汉字的意思相去甚远。然而,在这些二项式——有时是三项式——词语中,蕴藏着成语的核心,而成语正是汉语的精髓,它们的使用如此频繁,甚至有人认为汉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音节语言。在我看来,许多这样的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而不是只看复合词的公认意义,其意义会更加丰富而生动。举其中一例:
消:消除、排除、排出
息:一次呼吸、喘气、呼吸
这两个汉字常组成复合词——消息,意思是发生的新闻、报告、传闻,或是离家之人的音信。这个词让人感觉好像经由呼气和吸气我们跟外部世界产生了联系。我想如果翻译能传达出“新闻的气息”这种感受,就更加真实生动。表达方式无疑是了解一个民族思想的关键,而思想的相互理解在当今世界上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考虑汉字的构成,证据是无数源于分析表意文字的游戏之盛行,也被根植于这种分析的风水系统所证明。
我已说过,中国人在诗歌中很少使用冠词和介词,他们通常“一读即懂”一些词类,比如名词、代词和动词,而我们则必须表达出来。实际上,翻译汉语诗歌类似于转译现代电报。

典故。这个典故的问题使中国诗歌的翻译复杂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如果注释清晰、内容丰富、记录完整,翻译起来基本没有难度;一位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中国学者(我谨慎地使用过去时)立刻就能领会典故的含义,并钦佩诗人的学识能对历史信手拈来。但是,要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西方读者对这一历史背景知之甚少。为了揭示隐含的意义,需要一系列令人厌倦的注释;用两到三页纸来解释一行五个汉字,“就像用手指着手心一样容易”。这些解释可以追溯到时间的起源,甚至是中国人计算出来的时代。
我编译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展现杜甫的品格,因此无论对错,那些我认为只能掩盖其品格的典故,我都已经撕碎其面纱并抛在一边。不过,我必须再三强调,他的用典技巧超乎寻常,对中国读者来说,也不影响其诗歌的生命力。

中国人名的拼写。当然,除了地名,我采用了“威妥玛拼音”,由剑桥的翟理斯(H. A. Giles)教授加以修订,是通用词典采用的拼写法。这句话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各种原因,地名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首先,中国的邮局采用了不同的音译法,地图自然与之相应,比如:chou拼写成chow;ssǔ是sze;ch’uan是chwan,等等。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在使用威妥玛系统处理其他事情的同时,使用邮局的系统处理地名,从而使拼写与地图的拼写保持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因为地图都是过时的,甚至中国的邮局也仍在使用清朝时期绘制的地图。只有一个例外,我指的是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编纂的《菲利浦中国商务地图》(Philips’ Commercial Map of China),里面记录的是现存的地名。我将其关于地名的注释引用于此:

中国的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府、亭、州和县。民国至今,这些城市都被正式定为县或“区市”,其中很多城市都重新命了名。地图上标注了新地名(现在普遍使用),写不下时省略了“县”这个后缀。至于以前的“府”、几个知名的“亭”和“州”,可能由于广泛使用而得以保留,都在括号中注明并添加了官方名称。

在本书地图中,我遵照了谢立山爵士的命名法,所有未来的地图都将如此。一般说来,书中地名采用的是威妥玛拼音——在杜甫的时代,州(chou)还存在并不断提及。但是我无法在反复变化中保持完全一致!为读者考虑,省或其他一些地名,如南京和北京,跟当今地图上使用的音译拼写保持一致。
现在说说人名,中国人先说姓后说名,比如:杜,是家族的姓;甫,是个人的名字,在目录中我们实际采用了这个做法。
通常,中国人的做法并非如此简单。“名”常常代之以“号”、官职或“字”,而后者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称呼。读者可以在《术语表》的“名字”一词中找到有关说明。在此,我只是希望读者注意一点,即中国人称呼人,常常不称姓而只用“号”;他们不会每次都叫全名“杨国忠”,而只说“国忠”。为了简洁起见,我也常常这么做。
在《术语表》中,我也说明了发音的问题,因为中国人特别喜爱使用拟声词,发音非常重要。

《术语表》。因为没有什么比一大堆脚注更让人眼花缭乱的了,所以我在《术语表》中解释了中文术语和某些外来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延伸了这个词的含义。

《传记索引》。对于那些和杜甫生活在同一时期并与之有过交往的人,应该提供某些资料,这似乎是非常可取的。由于显然不可能缩短叙述,也无法提供所提到的每个人的家族史,我从《参考书目》提到的书籍中编制了这个索引。

插图。19世纪晚期,中国有个叫吴友如的人,喜欢图绘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作品很受中国人的欢迎。尽管这些画可能被认为更传统而不够准确——画上的一些家具可能比唐朝要晚得多——但仍将有助于我的读者想象杜甫生活的环境。画上的服装是那个时期的典型样式,还有“坐垫”、矮桌——这在日本仍在使用,在日本可以看到大量唐代文化的印记——香炉、卷轴、高底木屐、酒杯、竹卷帘,还有其他的细节,杜甫在诗歌中都有提及。本书中的线条画即为吴友如所作。
卷首图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杜甫木制雕像,端坐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内。我的朋友、成都华西大学的斯图尔特博士(Dr. Stewart),请他的一个学生帮忙为我拍摄了这张照片,可惜我不知道那个学生的名字,在此我谨向他和我不知名的恩人表示感谢。
除了这些线条画,其他插图已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我希望读者会感兴趣。

《杜诗镜铨》。杜甫的作品有许多版本,但没有一个版本像这本书这样如我所愿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该书序言说明了写作缘由,部分抄录于此:

《杜诗镜铨》二十卷,杨西龢先生撮各家笺注,爬罗抉剔,博采而得所折衷。俾杜公惓惓忠爱之隐,节解章疏,……
余诵之心折久矣。
戊辰奉命承乏两川。
公余之暇,过城南草堂,瞻拜遗像。慨想流风,恍一一于诗遇之。
今年春,校刊《四史》藏事,念东南兵燹以后,公集板毁无存,爰觅善本付梓,并取张上若先生《工部文集注解》二卷附后。
读诗者息众说之纷拏,仰光焰之万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昭然若揭焉。工既竣,遂以是书藏之草堂……
同治十一年壬申六月
头品顶戴总制四川使者盱眙吴棠 序

杜甫的作品西方译者关注得并不多。德理文侯爵(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翻译的《唐诗》(Poésies  de  l’epoque  Thang)中出现过几首,《松花笺》中有十四首,伟大的汉文诗译者冯·查赫(Ritter von Zach)博士在各种德文期刊上发表过一些。此外,再无其他。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农竹先生,或者称他为“艺竹生”——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兴趣浓厚,持之以恒,他的理解与支持始终如一,而且无比耐心。
在经历挫折最为黑暗的时刻,用汉语来说,我似乎深陷于灰心沮丧的网中,他激励我继续努力。我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根西岛索马里兹公园
1928年10月23日

引  言

夜里下了一场小雪,当我走进书房的时候,晶莹的雪花反射着清晨的阳光,让我眼花缭乱。阳光充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并穿过剔透的腊梅花,把花朵染成了闪闪发光的金色。庭院里的树木召唤我从珍珠贝壳般的窗户走出来,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鼓舞。然而农先生正在等我,他手里拿着一本《旧唐书》,于是我在那张长桌旁坐下来,那是我们的书桌,我低头看着那些充满活力的汉字,它们所传达的意义绝不仅止于表面。我从他指示的那一页开始读: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湖北省)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
农先生让我暂停一下。我放下那本薄薄的册子,听他平静地说:“我们中国人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认为至少回顾三代人并考察其家庭学识是至关重要的。杜甫无疑继承了非凡的学识:他祖上十一代都是学者,他的祖父杜审言做过国子监主簿,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我低声表示同意,继续读书:“父闲,终奉天令。”
奉天是唐朝的一个县,现已不存。唐都长安现名西安,长安以南约十六英里建有汉宣帝陵墓——杜陵,即在奉天县境内。杜甫在其《进封西岳赋表》中如此说道:

臣甫言,臣本杜陵诸生

他出生于先天元年,据我们估算也就是公元712年。
如果要理解与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记载,这种年份的名称必须掌握,为了避免长时间偏离正题,我恳请读者翻到书后的《术语表》,在“年号”一词中有具体说明。
杜甫的诗歌被中国人誉为“诗史”,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到国家的历史,诗中也记述了许多有关他个人经历的详细情况,我决定尽可能地重建他的“自传”,让他的诗来讲述他的故事。我参考的是《杜诗镜铨》这本书,该书与历史文献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并按时间顺序编排,从而简化了我的写作任务。
我的个人贡献将是勾勒出杜甫诗歌背景事件的梗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