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常识:典藏本 9787020184125 林徽因 梁思成 人民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建筑常识:典藏本 9787020184125 林徽因 梁思成 人民文学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54.8 7.9折 69 全新

库存18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徽因 梁思成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4125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034820

上书时间2024-04-15

白湘云书社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目录
引 言 i
序:谈中国建筑 梁思成 xvi
古建序论 001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031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049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097
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115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23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 129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187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249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315
平郊建筑杂录 401

内容摘要
林徽因、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学研究开山力作一本书了解中国古建之美重温营造学社考察测绘之路收录270余张珍贵照片和大师手绘图史景迁、李约瑟、费慰梅推荐“建筑师的业是什么?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这是梁思成告诫世人的话,也是他的践行。本书精选林徽因、梁思成的建筑学通识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发展阶段等建筑理论常识,以及梁、林伉俪在北京、山西等地进行古建考察测绘的调查手记,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古建手绘图,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讲述之中,是了解中国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入门经典读本。

精彩内容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北京举行的展览是目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展览,通过敦煌辉煌的艺术遗产,我们从形象方面看到了的不只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段一千年的长时期间在艺术方面伟大惊人的成就,还有古代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
敦煌的壁画还告诉了我们,中华文化之形成是由许多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的果实。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今天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祖先对于中华文化的不容否认、不可磨灭的贡献。敦煌的壁画还告诉了我们,在当时,这些壁画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虽然是为当时广大人民的宗教迷信),而且是人民的匠师们所绘画的——敦煌的壁画没有个别画师的署名。在题材方面,若不是天真地表现一个理想的净土,就是忠实地描画出生活的现实,再不然就是坦率地装饰一片墙壁上主题间留下的空隙。敦煌壁画中找不出强调个人,脱离群众,以抒写文人胸襟为主的山水画。在敦煌窟壁上劳动的画师们都是熟悉人民的生活的、大众化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线条和彩色,他们把千年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状态,以及他们许多的幻想,都最忠实地——虽然通过宗教题材——给我们保存下来。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不惟是伟大的艺术遗产,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份无比珍贵、无比丰富的资料宝藏。关于北魏至宋元一千年间的生活习惯,如舟车、农作、服装、舞乐等等方面;绘画中和装饰图案中的传统,如布局、取材、线条、设色等等的作风和演变方面;建筑的类型、布局、结构、雕饰、彩画方面,都可由敦煌石窟取得无限量的珍贵资料。
中国建筑属于中唐以前的实物,现存的绝大部分都是砖石佛塔。我们对于木构的殿堂房舍的智识十分贫乏,最古的只到五台山佛光寺八五七年建造的正殿一个孤例,而敦煌壁画中却有从北魏至元数以千计的,或大或小的,各型各类各式各样的建筑图,无异为中国建筑史填补了空白的一章。它们是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忠实的、最可贵的资料。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些壁画说明了:在从印度经由西域输入的佛教思想普遍的浪潮下,中国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中的工艺和建筑的匠师们,在佛教艺术初兴、全盛,以至渐渐衰落的一千年间,从没有被外来的样式所诱惑、所动摇,而是富有自信心地运用他们的智巧,灵活地应用富于适应性的中国自己的建筑体系来适合于新的需求。伟大的建筑匠师们,在这一千年间,以本国的技术知识、艺术传统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成绩,更证明了中国建筑的优越特点。许多灿烂成绩,在中原一千年间,时起时伏,断断续续的无数战争中,在自然界的侵蚀中,在几次“毁法”“灭法”的反宗教禁令中,乃至在后世“信男善女”的重修重建中,已几乎全部毁灭,只余绝少数的鳞爪片段。若是没有敦煌壁画中这么忠实的建筑图样,则我们现在绝难对于那时期间的建筑得到任何全貌的,即使只是外表的认识。敦煌壁画给了我们充分的资料,不但充实了我们得自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等石窟的对于魏、齐、隋建筑的一知半解,且衔接着更古更少的汉晋诸阙和墓室给我们补充资料:下面也正好与我们所知的唐末宋初实物可以互相参证;供给我们一系列建筑式样在演变过程中的实例。它们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中重要的一章,它们为我们对中国建筑传统的知识接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所长常书鸿先生命作者属稿介绍敦煌的建筑。作者兴奋地接受了这任务,等到执笔在手,才感觉到自己的卤莽,太不量力,没有估计到我所缺乏的条件。现在只好努力做一次抛砖的尝试。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情形前面三节所提到的都是在敦煌以外我们对于中国建筑传统所能得到的知识,现在让我们集中注意到敦煌所能供给我们的资料上,看看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有一些什么,它们又都有怎样的价值。
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建筑图中,在庭院之部署方面,建筑类型方面,和建造情形方面,可得如下的各种:甲、院的部署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在个别建筑物的结构和样式,同等重要的特征也在它的平面配置。上文已说过,以若干建筑物周绕而成庭院是中国建筑的特征,即中国建筑平面配置的特征。这种庭院大多有一道中轴线(大多南北向),主要建筑安置在此线上,左右以次要建筑物对称均齐的配置。直至今日,中国的建筑,大至北京明清故宫,乃至整个的北京城,小至一所住宅,都还保持着这特征。
敦煌第六十一窟左方第四画上部所画大伽蓝,共三院,中央一院较大,左右各一院较小,每院各有自己的院墙围护。第一四六窟和第二〇五窟也有相似的画:虽然也是三院,但不个别自立四面围墙,而在中央大院两旁各附加三面围墙而成两个附属的庭院。
位置在这类庭院中央的是主要的殿堂。庭院四周绕以回廊,廊的外柱间为墙堵,所以回廊同时又是院的外墙。在正面外墙的正中是一层、二层的门或门楼,三间或五间。正殿之后也有类似门或后殿一类的建筑物,与前面门相称。正殿前左右回廊之中,有时亦有左右两门,亦多作两层楼。外墙的四角多有两层的角楼。一般的庭院四角建楼的布置,至少在形式上还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部署在宋元以后已甚少,仅曲阜孔庙和沈阳北陵尚保存此式。
第六十一窟“五台山图”有伽蓝约廿余处,绝大多数都是同样的配置。其中“南台之顶”,正殿之前,左有三重塔,右有重楼,与日本奈良时代的法隆寺(六世纪末)的平面配置极相似。日本的建筑史家认为这种配置是南朝的特征,非北方所有,我们在此有了强有力的反证,证明这种配置在北方也同样地使用。
至于平民住宅平面的配置,在许多变相图两侧的小画幅中可以窥见。其中所表现的虽然多是宫殿或住宅的片段,一角或一部分,院内往往画住者的日常生活,其配置基本上与佛寺院落的分配大略相似。
在各种变相图中,中央部分所画的建筑背景也是正殿居中,其后多有后殿,两侧有廊,廊又折而向前,左右有重层的楼阁,就是上述各庭院的内部景象。这种布局的画,数在数十幅以上,应是当时宫殿或佛寺最通常的配置,所以有如此普遍的表现。
在印度阿旃陀窟寺壁画中所见布局,多以尘世生活为主,而在背景中高处有佛陀或菩萨出现,与敦煌以佛像堂皇中坐者相反。汉画像石中很多以西王母居中,坐在楼阁之内,左右双阙对峙,乃至夹以树木的画面,与敦煌净土变相基本上是同样的布局,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敦煌壁画的净土原来还是王母瑶池的嫡系子孙。其实他们都只是人间宏丽的宫殿的缩影而已。
乙、个别建筑物的类型如殿堂、层楼、角楼、门、阙、廊、塔、台、墙、城墙、桥等。
(一)殿堂
佛殿、正殿、厅堂都归这类。殿堂是围墙以内主要或次要的建筑物。平面多作长方形,较长的一面多半是三间或五间。变相图中中央主要的殿堂多数不画墙壁。偶有画墙的,则墙只在左右两端,而在中间前面当心间开门,次间开窗,与现在一般的办法相似。在旁边次要的图中所画较小的房舍,墙的使用则较多见。魏隋诸窟所见殿堂房舍,无论在结构上或形式上,都与洛阳宁想石室极相似。
(二)层楼
汉画像石和出土的汉明器已使我们知道中国多层楼屋源始之古远。敦煌壁画中,层楼已成了典型的建筑物。无论正殿、配殿、中三门,乃至回廊、角楼都有两层乃至三层的。层楼的每层都是由中国建筑的基本三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叠垒而成的:上层的台基采取了“平坐”的形式,除最上一层的屋顶外,各层的屋顶都采取了“腰檐”的形式;每层平坐的周围都绕以栏杆。城门上也有层楼,以城门为基,其上层与层楼的上层完全相同。
壁画中最特别的重楼是第六一窟右壁如来净土变佛像背后的八角二层楼。楼的台基平面和屋檐平面都由许多弧线构成。所有的柱、枋、屋脊、檐口等无不是曲线。整座建筑物中,除去栏杆的望柱和蜀柱外,仿佛没有一条直线。屋角翘起,与敦煌所有的建筑不同。屋檐之下似用幔帐张护。这座奇特的建筑物可能是用中国的传统木构架,求其取得印度窣堵坡的形式。这个奇异的结构,一方面可以表示古代匠师对于传统坚决的自信心,大胆地运用无穷的智巧来处理新问题,一方面也可以见出中国传统木构架的高度适应性。这种建筑结构因其通常不被采用,可以证明它只是一种尝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三)角楼
在庭院围墙的四角和城墙的四角都有角楼。庭院的角楼与一般的层楼形制完全相同。城墙的角楼以城墙为基,上层与层楼的上层完全一样。
(四)大门壁画中建筑的大门,即《历代名画记》所称中三门。三门,或大三门,与今日中国建筑中的大门一样,占着同样的位置,而成一座主要的建筑物。大门的平面也是长方形,面宽一至三间,在纵中线的柱间安设门扇。大门也有砖石的台基,有石阶或斜道可以升降,有些且绕以栏杆。大门也有两层的乃至三层的,由《名画记》“兴唐寺三门楼下吴(道子)画神”一类的记载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门实物可以证明。
(五)阙在敦煌北魏诸窟中,阙是常见的画题,如二五四窟,主要建筑之旁,有状似阙的建筑物;二五四窟壁上有阙形的壁龛。阙身之旁,还有子阙。两阙之间,架有屋檐。阙是汉代宫殿、庙宇、陵墓前路旁分立的成对建筑物,是汉画像石中所常见。实物则有山东、四川、西康十余处汉墓和崖墓摩崖存在。但两阙之间没有屋檐,合乎“阙者缺也”之义。与敦煌所见略异。到了隋唐以后,阙的原有类型已不复见于中国建筑中。在南京齐梁诸陵中,阙的位置让给了神道石柱,后来可能化身为华表,如天安门前所见;它已由建筑物变为建筑性的雕刻品。它另一方向之发展,就成为后世的牌楼。敦煌所见是很好的一个过渡样式的例证。而在壁画中可以看出,阙在北魏的领域内还是常见的类型。
(六)廊廊在中国建筑群之组成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单位。它的位置与结构,充足的光线使它成为最理想的“画廊”,因此无数名师都在廊上画壁,提高了廊在建筑群中的地位。由建筑的观点上,廊是狭长的联系性建筑,也用木构架,上面覆以屋顶。向外的一面,柱与柱之间做墙,间亦开窗;向里一面则完全开敞着。廊多沿着建筑群的最外围的里面,由一座主要建筑物到另一座建筑物之间联系着周绕一圈,所以廊的外墙往往就是建筑群的外墙。它是雨雪天的交通道。在举行隆重仪式时,它也是最理想的排列仪仗侍卫的地方。后来许多寺庙在庙会节日时,它又是摊贩市场,如宋代汴梁(开封)的大相国寺便是。
(七)塔古代建筑实物中,现存最多的是佛塔。它是古建筑研究中材料最丰富的类型。塔的观念虽然是纯粹由印度输入的,但在中国建筑中,它却是一个在中国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外来因素,适合存在条件而创造出来的民族形式建筑的最卓越的实例。
关于佛塔最早的文献,当推《后汉书·陶谦传》中丹阳郡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略同)。“重楼”是汉明器中所常见,被称为“望仙楼”,“捕鸟塔”一类的平面方形的多层木构建筑,“金盘”就是印度窣堵坡上的刹,所以它是基本上以中国原有的“重楼”加上印度输入的“金盘”结合而成的。由敦煌壁画中和日本现存的许多实例中可以证明。
为了使塔能长久存在,砖石就渐渐代替了木材而成为后世建塔的主要材料。从塔本身的性质和对于它能长久屹立的要求上说,这种材料之更改是发展的、进步的。所以现存的佛塔几乎全部是砖造或石造的。其中有少数以砖石为主,而加以木檐木廊,如苏州虎丘塔、罗汉院双塔,杭州六和塔、保俶塔和已坍塌了的雷峰塔等宋塔都属于这类。也有下半几层是砖造而上半几层是木造的,惟一的实例是河北正定县天宁寺的宋代“木塔”。国内现存全部木构的佛塔仅有察哈尔应县佛宫寺的辽代木塔一处。然而砖石塔在外表形式上仍多模仿木塔形式,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木塔。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佛塔,可分为下列六种:木塔有单层木塔和多层木塔;砖石塔有窣堵坡式塔、单层砖石塔和多层砖石塔;还有砖石合用塔。至于后世常见的密檐塔(如北京天宁寺塔)则不见于敦煌壁画中。
(甲)单层木塔 壁画中很多四方或八角或圆形的单层木建筑,或平面等边多角或圆形的小殿,即建筑术语所谓“中心式”建筑。这些建筑顶上都有刹,再证以现存若干单层塔(详下文),所以将它们归于塔类。七十六窟壁画中有三座这种单层方形木塔,形式略似北京故宫中和殿,也似随处可见的无数方亭。台基多做成须弥座,前有阶,上有栏杆。方塔每面(图中只见一面)三间,当心间稍阔,开门;次间稍窄,开窗。柱上有斗栱。檐椽两重。屋顶是“四角攒尖”,尖上立刹;刹顶有链四道,系于四角。二三七号窟所见,不画门窗,内画如来、多宝二佛并肩坐,须弥座亦画彩画。
第六十一窟“五台山图”中,大法华之寺则有单层八角木塔,台基、栏杆、刹、链都与四角的相同,但平面八角八面,每面一间,四正面开门,四斜面开窗(图中只见一正面两斜面)。这种单层八角塔也常常出现于走廊瓦顶上(也许是不准确的透视所引起的错觉,实际所画可能是表示由廊后露出)或走廊转角处。日本法隆寺东院木构的梦殿(七三九年)与壁画中所见者几乎完全相同。河南南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七四五年)虽是砖造,但外表砌出柱、枋、斗栱,亦可作此类型的参考。
壁画中也有平面圆形的单层木构,大致与八角的相似,但枋额和檐边线皆作圆形。屋顶无垂脊,刹上亦有链子垂系檐边。由天坛皇穹宇(一五三九年)可以对于此类型的形状得到约略的印象。
(乙)多层木塔 壁画中所见木塔颇多,层数由四层至六七层不等,而以四层为最多见,这一点与后世习惯用奇数为层数的习惯颇有出入。木塔平面都是方形,每面三间,立在砖造或石造的台基上。第一层中间开门,次间开窗,向上每层的高度与宽度递减,仅在中间开窗。塔之全部就是将若干层单层木塔垒叠而成,有些每层有平坐和栏杆,但亦有很多没有的。日本现存奈良时代若干木塔,与壁画中所见者极相似。《洛阳蓝记》所记的永宁寺北魏胡太后塔就是关于这一类型最好的文献。
(丙)窣堵坡式塔 佛塔的起源本是墓塔。第一四六窟画中墓塔一座,周围绕以极矮的围墙,正面敞阙无门。塔身作半圆球形,立在扁平的塔基上,颇似印度山齐(Sanchi)大塔。这是印度原有的塔型,在壁画中虽有,但比较少见。较常见的一式则改变了印度的半圆球形原状,将塔身加高如钟形,而且将塔上的刹在比例上加大。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到了西陲的敦煌,而窣堵坡已如此罕见,而在现存实物中,除五台山佛光寺所谓“刘知远墓”一处大概是唐末或五代的孤例外,更未发现任何实例,实在是可异的现象。佛教虽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但在建筑样式和结构方面,它的影响则极为微渺。建筑是在实践中累积起来的劳动经验,任何变化必须由存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上发展,不会凭空而有所改变,由此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丁)单层砖石塔 平面正方形,立在正方或圆的台基上,四面都有券门,券面作火焰形,门内有佛像。檐部用叠涩出檐——即每层砖或石较下一层挑出少许而成檐。檐边及四角有“山花蕉叶”——即翘起的叶形雕饰。顶上有半圆球形的“覆钵”,钵上立刹。自刹有链下垂,系于四角。现存实物中历代砖石的单层塔颇多,其中大多是墓塔。最大最古的一座是山东历城县神通寺所谓“四门塔”(公元五四四年)1。这一类型见于壁画中者甚多。
(戊)多层砖石塔 壁画中有将单层砖石塔垒叠而成的多层砖石塔。上几层都有平坐和栏杆,每层檐角且有铃。近似这类型的实物颇多,而完全相同的实例则还未曾见过。例如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七〇一至七〇四年),兴教寺玄奘塔(六六九年)都近似这类型,但外表都用砖砌作柱、枋、斗栱形状。
(己)木石混合塔 壁画中有下层是木构而上层是窣堵坡的混合结构。按形状推测,像是以高身的窣堵坡,在下部的周围建造木廊,而在上面将窣堵坡露出者。国内现存实物中则无此例。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佛塔,除去单层木构的“梦殿”式一例外,平面没有八角形的。国内现存佛塔,唐及以前者(除净藏禅师墓塔一孤例外)也没有八角形的;自辽宋以后,八角形才成了佛塔的标准平面。由壁画中更可以证明八角塔是第十世纪中叶以后的产物。
(八)台壁画中有一种高耸的建筑类型,下部或以砖石包砌成极高的台基,如一座孤立的城楼;或在普通台基上,立木柱为高基,上作平坐,平坐上建殿堂。因未能确定它的名称,姑暂称之曰“台”。二一七窟右壁右半有这种台三座,两座木台,一座砖台。按壁画所见重楼,下层柱上都有檐,檐瓦以上再安平坐。但这一类型的台,则下层柱上无檐,而直接安设平坐,周有栏杆,因而使人推测,台下不作居住之用。美国华盛顿传理尔美术馆(今一般译为弗利尔美术馆)主所藏赃物,从平原省磁县南响堂山石窟盗去的隋代石刻,有与此同样的木平坐台。
由古籍中得知,台是中国古代极通常的建筑类型,但后世已少见。由敦煌壁画中这种常见的类型推测,古代的台也许就是这样,或者其中一种是这样的。至如北京的团城,河北安平县圣姑庙(一三〇九年),都在高台上建立成组的建筑群,也许也是台之另一种。
(九)围墙上文已叙述过回廊是兼作围墙之用的,多因廊柱木构架而墙,壁画中也有砖砌的围墙,但较少见。若干住宅前,用木栅做围墙的也见于壁画中。
(十)城中国古代的城邑虽至明代才普遍用砖包砌城墙,但由敦煌壁画中认识,用砖城在唐以前已有。壁画中所见的城很多,多是方形,在两面或正中有城门楼。壁画中所画建筑物,比例大多忠实,惟有城墙,显然有特别强调高度的倾向,以致城门极为高狭。楼基内外都比城墙略厚,下大上小,收分显著。楼基上安平坐斗栱,上建楼身。楼身大多广五间,深三间。平坐周围有栏杆围绕。柱上檐下都有斗栱,屋顶多用歇山(即九脊)顶。城门洞狭而高,不发券而成梯形。不久以前拆毁的泰安岱庙金代大门尚作此式。城门亦有不作梯形,亦不发券,而用木过梁的。梁分上下二层,两层之间用斗栱一朵,如四川彭山县许多汉崖墓门上所见。至于城门门扇上的门钉、铺首、角叶都与今天所用者相同。城墙上亦多有腰墙和垛口。至如后世常见的瓮城和敌台,则不见于壁画中。
角楼是壁画中所画每一座城角所必有。壁画中寺院的围墙都必有角楼,城墙更必如此。由此可见,在平面配置上,由一个院落以至一座城邑,基本原则是一样而且一贯的。这还显示着古代防御性的遗制。现存明清墙角楼、平面多作曲尺形,随着城墙转角。敦煌壁画所见则比较简单,结构与上文所述城门楼相同而比城门楼略为矮小。
壁画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二一七窟所见。这座城显然是西域景色。城门和城内的房屋显然都是发券构成的,由各城门和城内房屋的半圆形顶以及房屋两面的券门可以看出。
(十一)桥壁画中多处发现,全是木造,桥面微微拱起,两旁护以栏杆。这种桥在日本今日仍极常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