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9787521304268 (美)艾恺|译者:王宗昱//冀建中 外语教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9787521304268 (美)艾恺|译者:王宗昱//冀建中 外语教研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38.1 7.3折 52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艾恺|译者:王宗昱//冀建中

出版社外语教研

ISBN9787521304268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0412412

上书时间2024-04-09

白湘云书社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梁漱溟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他的思想在当下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不过,一百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
艾恺所著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惟一的梁漱溟评传,作者考察了梁漱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受到的家庭影响和社会联系,讨论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之与毛泽东等人加以比较,指出了梁漱溟思想与世界性反现代思潮在客观上的联系。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父与子
第二章  精神异常、自杀、成圣
第三章  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
第四章  中西文化(一)
第五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社会反应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上下求索,1922—1926
第七章  广东与河南:乡村重建的开端,1927—1931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
第九章  乡村重建:儒家的现代化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之乡村建设: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分析
第十一章  山东的乡村建设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专著。作者艾恺考察了梁漱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受到的家庭影响和社会联系,讨论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之与毛泽东等人加以比较,指出了梁漱溟思想与世界性反现代思潮在客观上的联系。他对梁漱溟早年精神危机作了心理学分析,对梁漱溟的反都市主义作出了独特评价。

精彩内容
 第一章父与子1918年冬天,北京,一个蓝色的黎明中,梁济从他的书房中走了出来,花白的胡须衬着他的庄严。他在书房中度过了一个孤独的不眠之夜。此刻,他走向附近的净业湖,投身于冰水之中。这一自称是为了垂死的中国传统文化殉难的自杀行为,使这个由忽必烈可汗第五子所传下来、绵延八世纪之久的梁氏一族文人仕宦的传承戏剧化地断绝了①。虽然祖先和家族背景对任何传记研究都有着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意义,但对陷入文化危机的中国和这个为文化殉难的家庭来说,它们的意义就更特殊一些。
1893年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附近安福胡同的一间小屋里,梁漱溟——这个显赫家族的第23代子孙降生了②。两个月以后,在一个没有显赫的祖先也没有“书香”熏染的农户里,梁漱溟未来的学生、最终将成为他的导师的毛泽东降生了。胡适——这位梁漱溟未来在北京大学的同事和对手——此时已经三岁了,正在台湾东部他父亲的衙门里蹒跚行走。
桂林梁氏自19世纪初开始,梁家就一直把遥远的中国西南城市桂林当作他们的祖籍,虽然漱溟的祖父乃至曾祖都是在北京而不是在桂林度过他们的大半生的。梁济和他的子女们都是生长在辇毂之下①。因此,桂林梁氏是帝都中的婆罗门而不是外省的绅士。
在这个天朝没落的年代里,梁氏星系中最明亮的星
是梁济的父亲梁承光。他像一颗彗星,有着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承光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和诗人,杰出的骑手和军事战略家,他结交的朋友中有许多人在朝廷身居要职。他在山西死于与捻军的战斗中,时年35岁,过早地熄灭了人生之火。②他的死即刻给梁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陷于穷困。承光的妻妾携着他的独生子梁济——这个梁家八岁的微弱血脉和它的唯一希望——从山西回到他的出生地。
他们乔装打扮悄悄溜进北京古老的城门,生怕遇到债主,也不敢再摆出尊贵世族才有的气派。他们带着只有穷亲戚才能同情的奇耻大辱到姻亲处藏身。
③往日的岁月一直留在梁济的记忆中:拥挤的住所
,锱铢必较的生活,嫡母授徒,生母捣衣。
梁济的破落世族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可以说,梁济一生过的都是这种生活。这个家族也是典型的中国式贵族,即累世士大夫的家庭。到了梁济这一
代,这一家失去了它以往的财富和权力,但它没有失去作为古代理想的承袭者及社会的卫道者而出仕做官的传统。在嫡母严厉的儒家目光督促下,梁济得到了他的天赋权利——古代经典的教养和一种传统的道德上的执着。这使他很早就被灌输了一种在个人私欲和君子至善之间不断斗争的意识。而他的自杀,不过是他毕生道德锻炼的又一项练习。
大器大用的传统和道德领导的意识——梁家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