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修订本) 9787503575747 徐伟新//刘德福|责编:卢馨尧 中央党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修订本) 9787503575747 徐伟新//刘德福|责编:卢馨尧 中央党校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54 7.9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伟新//刘德福|责编:卢馨尧

出版社中央党校

ISBN9787503575747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968762

上书时间2024-03-04

白湘云书社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落日的辉煌  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导语
见证与文献
  盛世辉煌
    一  清代农业
    二  清代手工业
    三  对外贸易
    四  科学工程
    五  城市和商业
    六  法国《百科全书》对中国的评述
  全球变局
    一  资产阶级革命
    二  科技革命
    三  工业革命
    四  欧洲国家市场、证券交易、信贷趋于活跃
    五  西方向全世界扩张
  一潭死水
    一  清王朝对工商业的政策
    二  对科学技术的轻视
    三  清王朝的对外交往
    四  巩固封建专制
    五  独尊儒术,禁锢思想
  长夜无歌
    一  工业
    二  军事
    三  科学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及西方思想家对17、18世纪中国的评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评论
    二  伏尔泰对中国的评述
    三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观点
    四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点
    五  亚当·斯密对中国的观点
  清朝皇帝简介
    一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
    二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
    三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
    四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
    五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年)
    六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
    七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年)
    八  清宣宗爱新觉罗·昱宁(1783-1850年)
    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静(1831-1861年)
    十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
    十一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2-1908年)
    十二  清宣统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
  1644-1840年中外大事年表
    附录1  插图索引
    附录2  《落日的辉煌》一文引起广泛关注
编者后记
再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内容摘要
 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使自己具有开
阔的世界眼光,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我们的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开拓前进。反之,无视世界大势,固步自封,作萤自缚,就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
本书对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作了历史的反思,这对我们学会敏锐地洞察和把握当今世界大势,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书于2001年由我社出版,此次在原书基础上修订重新出版。

精彩内容
 盛世辉煌“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
,我们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科学工程、城市发展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一清代农业(一)清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明万历八年(158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7亿亩,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耕地面积恢复到5.5亿亩,康雍乾时期,耕地面积逐年扩大。据《大清会典》《户部则例》等资料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耕地面积恢复到6亿亩,雍正二年(1724年)耕地面积恢复到7.2亿亩,超过了万历八年的水平,乾隆末年(1795年)达到7.8亿亩。
农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作物的引进。清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同前代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但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双季稻在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唐代以来江南一年两收制主要
是水稻与小麦的双季生产,水稻亩产在肥田沃土地带约为四石五斗,小麦亩产为五斗至一石。双季稻取代小麦,肥田沃土地带亩产总计可达六石五斗左右,亩产量提高18%~20%。同时,高产作物水稻向北方推广。明万历年间京津地区曾试种水稻,收效不大。康熙年间,水稻在京西玉泉山一带、天津府宝坻县、丰润县一带试植成功,为水稻在北方的大面积推广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雍正五年(1727年),天津地区的水稻获得大丰收,从根本上改变了京津一带粮食品种结构。一些新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
起到了重要作用。番薯是明末从南洋引进到福建的新作物品种,具有耐旱、高产、
生产周期短、适合贫瘠土地生长的特点。清代番薯在全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贫瘠地区粮食单产起到重要作用。在推广番薯的同时,玉米的引进也获得成功并得到推广。玉米的特点是耐寒、高产、适合薄田生长,清代玉米在长城以北推广,使北方高寒地区有了耐寒高产作物,对于塞北土地开发和移民的涌入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于玉米的引进,南方山区也
有了可供山区耕作的高产作物,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开发。
除粮食作物之外,桑、
棉、麻、茶、靛、蔗、烟七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发展。其中桑、棉、麻三类作物是农本经济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统治者的扶植。明初朱元璋规划的农家经济模式是,每一农户种田若干,种桑、棉、麻若干,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各类基本生活资料无所不产的模式。他提倡的种植桑、棉、麻不过是加强农家的经济自给性。清代桑、棉、麻的生产则出现了高度商品化的特点。江南地区的桑蚕举世闻名,形成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中心的包括苏州、常州、松江、镇江
、江宁各府在内的江南八府桑蚕饲养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桑蚕鱼塘的立体经营模式,桑蚕业的发展引人注目。此外,在北方和西南地区柞蚕饲养成功,特别是贵州北部地区的柞蚕业与四川盆地的桑蚕业互相促进,形成西南地区的蚕丝业中心。棉花的种植更是遍布黄河上下、大江两岸、湖湘闽广,形成了以松江府为中心的东南产棉区,直隶、山东、河南的北方产棉区,湖北、湖南、江西中南部产棉区,闽广的南方产棉区。麻的主要品种是苎麻,作为生产原料的苎麻深受市场欢迎。
集中产地分布在湖南、江西、粤北、闽西一带山区丘陵地带。茶、靛、蔗、烟四大作物从其兴起之日就具有浓厚商品特点。清代取消茶的专卖,茶叶种植和采集迅速
发展,最重要的产区是福建武夷山,浙江、苏南、豫南、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都有名品出产,产量亦不少。靛蓝用为染料是随着棉布商品化而广泛出现的商品。
从直隶(今河北)到两广,从江浙到川贵,可以说无地不有,而集中的产区则在靠近棉布产区的苏南、浙东、
闽北、赣东北一带,有些地方出现连片的靛草种植。收获之后,稍事加工成靛,即变成远销的商品。甘蔗作为制糖原料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台湾一带,而以四川、广东、台湾为集中产区。烟草是明代引进、清代推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大面积种植始于福建,闽西的永定是最早的烟草种植基地,其后向湖南、江西发展,湖南的衡阳、江西的玉山都是重要产烟区。乾隆年间更推广到全国,北起黑龙江
,南至钦州湾,东起江浙沿海,西至云贵川陇,许多农民甚至弃五谷而种烟草,改良田为烟地。
P19-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