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儒家思想篇 政治法制篇 实物拍图.三册合售】
  •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儒家思想篇 政治法制篇 实物拍图.三册合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儒家思想篇 政治法制篇 实物拍图.三册合售】

155 109.4 九五品

库存3件

内蒙古呼和浩特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明士、黄俊杰 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58472

出版时间200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09.4元

上书时间2019-01-0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可单独购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黄骏杰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13篇论文,主要从儒学角度研究“东亚”概念、韩国问题、日本问题、其中杜维明的《多元现代性:“儒家”东亚兴起的涵义》一文认为,“儒家”东亚的兴起,表明文化传统继续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强而有力的影响。
《儒家思想篇》共收十三篇论文,其中直接触及“东亚”概念的思考有四篇,相关于韩国问题者有两篇,关系到日本问题者有六篇,另一篇为儒学问题。四篇东亚概念问题中,杜维明《多元现代性:“儒家”东亚兴起的涵义》一文,是大会的专题演讲题目。杜氏指出多元现代性的概念,是基于三个相互关联的论断,此即:以传统作为界定现代化过程方面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是持续存在的;非西方文明涉及现代西方的自我认识;地区的知识具有全球性意义。“儒家”东亚的兴起,表明尽管全球趋势主要在于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但文化传统继续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强而有力的影响,这是引人深思的课题。《政治法制篇》共收十六篇论文,其中涉及政治文化者有十一篇,法律文化者有五篇。从这些论文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学者们或重视文化的普遍现象,或重视文化的特殊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文化的普遍现象或特殊现象,都需要有人关怀,这样才能得到接近全貌的理解。再者,文化的摄取,由于各地区需求不尽相同,基于主体性考量而呈现选择性。凡此问题,这两册所收诸论文,提供了对话的平台,相信有助于了解东亚地区历史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简介高明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十,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玄奘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隋唐贡举制度》、《中国教育制度史论》、《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主编:《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全十册、《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册、《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全八册等。 
目录序言
MultipleModernities:ImplicationsoftheRiseof“Confucian”EastAsia
“东亚”概念与儒学
AstronomyintheShapingoftheEast:AsianCulturalSphere
NationalisminWesternGuise:Non-ChurchMovementinModernEastAsianReligiotls17hoLaght
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
中韩儒学的“情”——以朱子与李退溪为例
中国古代皇帝号与日本天皇号——东亚政治秩序与儒家经典诠释之研究
从十七世纪中日交流情势看朱舜水与日本古学派
吉田松阴与孟子思想
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
WhyIsConfuciusHistorical?TheRoleofHistoryinEarlyConfucianism
“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诠释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书摘插图五、帝国日本与“东亚”概念
正如同我们在Fenollosa和滨田耕作这两位先驱性的案例上可以看到的,所谓“东亚”这样的文化地域概念,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虽然各种文化在“东亚”各地区里展开的多样化,但是我们首先必须体认到他们和起源于中国的一套文明有着地域的一体性,然后再来把握这些文化。这一个文化史上的、文明论上一体的“东亚”,当然是一个拥有和欧洲世界不同的独自文化价值的世界。从欧洲的学术观点所完成的对“东亚”、日本的发现,就促成了各自范围内文化认同团体的形成。在Fenollosa的身上我们就看到这样的实例。
在所谓“东亚”这个独立的世界的论述当中,形成了和欧洲对抗的性格。这件事和另外一件事桴鼓相应。也就是1930年代,帝国日本站在要求“旧有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应该加以重组”这样的立场上,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论述中的“东亚”概念。我想我们应该说:文化上的地域“东亚”概念成立的同时,他的背后是有着帝国日本的地政学概念的“东亚”的存在。特别是,从昭和十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这段期间(1935—1945)所成立的“东亚”,就这个概念,学界提出了为数甚多的学术的、文化的著述。这些著述带有强烈的论述性格。也就是,学术界、文化界对帝国日本向全亚洲所投注的帝国主义思想的回应。
有关昭和时代日本地政学的“东亚”概念的问题,我已在别的场合有所论述。在此,我只是想就有关帝国主义日本地政学概念下的“东亚”的哲学表现加以论述。这个哲学表现是京都帝大内所谓西田学派的历史哲学者们和所提出的广域圈“东亚”的历史哲学的主张。他们把那一套在近代欧洲所形成的“普遍的世界史”贬损成为“毋宁说是欧洲人的特殊的世界史”。而且认为:唯有把和欧洲人的特殊世界史鼎足而三的“西亚史”及“东亚史”相提并论,才能够构成真实的历史理念下的世界史。可以说,普遍的世界史是靠着这个特殊的世界史才被导引出来。帝国日本广域圈“东亚”的主张,在这里获得了所谓“世界史哲学”的历史哲学表现。
帝国日本对欧洲人主宰的世界秩序提出重新编组的这种要求,由于日本哲学家们想要辩证性地超越欧洲式的近代性层次,而得到桴鼓相应。“东亚”概念就这样被解构,重组成为另外一个“刻画出世界史和世界秩序崭新阶段的”地域圈概念。关于这一个作为帝国日本论述主张而被重组出来的广域圈“东亚”概念——同时这个概念在20世纪也是一个负面评价的历史经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严肃而认真地检讨它。这是因为它将来可能会被重新地提倡起来,未来的“东亚”,绝不允许它成为过去帝国日本的幻想的再生。
“为了要建设一套新的世界秩序而孜孜不息的现代世界当中,形成了一个以‘东亚’为中心的新亚细亚;而把欧洲形成另一个新的欧洲。这种倾向,也逐渐变成一种潮流。”这是《世界史的哲学》这一书的看法。这本书对“广域圈东亚”的构成原理是这样定义的:
……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13篇论文,主要从儒学角度研究“东亚”概念、韩国问题、日本问题、其中杜维明的《多元现代性:“儒家”东亚兴起的涵义》一文认为,“儒家”东亚的兴起,表明文化传统继续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强而有力的影响。 
《儒家思想篇》共收十三篇论文,其中直接触及“东亚”概念的思考有四篇,相关于韩国问题者有两篇,关系到日本问题者有六篇,另一篇为儒学问题。四篇东亚概念问题中,杜维明《多元现代性:“儒家”东亚兴起的涵义》一文,是大会的专题演讲题目。杜氏指出多元现代性的概念,是基于三个相互关联的论断,此即:以传统作为界定现代化过程方面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是持续存在的;非西方文明涉及现代西方的自我认识;地区的知识具有全球性意义。“儒家”东亚的兴起,表明尽管全球趋势主要在于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但文化传统继续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强而有力的影响,这是引人深思的课题。《政治法制篇》共收十六篇论文,其中涉及政治文化者有十一篇,法律文化者有五篇。从这些论文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学者们或重视文化的普遍现象,或重视文化的特殊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文化的普遍现象或特殊现象,都需要有人关怀,这样才能得到接近全貌的理解。再者,文化的摄取,由于各地区需求不尽相同,基于主体性考量而呈现选择性。凡此问题,这两册所收诸论文,提供了对话的平台,相信有助于了解东亚地区历史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 目录
序言
Multiple Modernities: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Confucian” East Asia
“东亚”概念与儒学
Astronomy in the Shaping of the East:Asian Cultural Sphere
Nationalism in Western Guise:Non-Church Movement in Modern East Asian Religiotls 17hoLaght
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
中韩儒学的“情”——以朱子与李退溪为例
中国古代皇帝号与日本天皇号——东亚政治秩序与儒家经典诠释之研究
从十七世纪中日交流情势看朱舜水与日本古学派
吉田松阴与孟子思想
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
Why Is Confucius Historical?The Role of History in Early Confucianism
“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诠释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点击收起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 节选
五、帝国日本与“东亚”概念
正如同我们在Fenollosa和滨田耕作这两位先驱性的案例上可以看到的,所谓“东亚”这样的文化地域概念,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虽然各种文化在“东亚”各地区里展开的多样化,但是我们首先必须体认到他们和起源于中国的一套文明有着地域的一体性,然后再来把握这些文化。这一个文化史上的、文明论上一体的“东亚”,当然是一个拥有和欧洲世界不同的独自文化价值的世界。从欧洲的学术观点所完成的对“东亚”、日本的发现,就促成了各自范围内文化认同团体的形成。在Fenollosa的身上我们就看到这样的实例。
在所谓“东亚”这个独立的世界的论述当中,形成了和欧洲对抗的性格。这件事和另外一件事桴鼓相应。也就是1930年代,帝国日本站在要求“旧有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应该加以重组”这样的立场上,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论述中的“东亚”概念。我想我们应该说:文化上的地域“东亚”概念成立的同时,他的背后是有着帝国日本的地政学概念的“东亚”的存在。特别是,从昭和十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这段期间(1935—1945)所成立的“东亚”,就这个概念,学界提出了为数甚多的学术的、文化的著述。这些著述带有强烈的论述性格。也就是,学术界、文化界对帝国日本向全亚洲所投注的帝国主义思想的回应。
有关昭和时代日本地政学的“东亚”概念的问题,我已在别的场合有所论述。在此,我只是想就有关帝国主义日本地政学概念下的“东亚”的哲学表现加以论述。这个哲学表现是京都帝大内所谓西田学派的历史哲学者们和所提出的广域圈“东亚”的历史哲学的主张。他们把那一套在近代欧洲所形成的“普遍的世界史”贬损成为“毋宁说是欧洲人的特殊的世界史”。而且认为:唯有把和欧洲人的特殊世界史鼎足而三的“西亚史”及“东亚史”相提并论,才能够构成真实的历史理念下的世界史。可以说,普遍的世界史是靠着这个特殊的世界史才被导引出来。帝国日本广域圈“东亚”的主张,在这里获得了所谓“世界史哲学”的历史哲学表现。
帝国日本对欧洲人主宰的世界秩序提出重新编组的这种要求,由于日本哲学家们想要辩证性地超越欧洲式的近代性层次,而得到桴鼓相应。“东亚”概念就这样被解构,重组成为另外一个“刻画出世界史和世界秩序崭新阶段的”地域圈概念。关于这一个作为帝国日本论述主张而被重组出来的广域圈“东亚”概念——同时这个概念在20世纪也是一个负面评价的历史经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严肃而认真地检讨它。这是因为它将来可能会被重新地提倡起来,未来的“东亚”,绝不允许它成为过去帝国日本的幻想的再生。
“为了要建设一套新的世界秩序而孜孜不息的现代世界当中,形成了一个以‘东亚’为中心的新亚细亚;而把欧洲形成另一个新的欧洲。这种倾向,也逐渐变成一种潮流。”这是《世界史的哲学》这一书的看法。这本书对“广域圈东亚”的构成原理是这样定义的:
……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 作者简介
高明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十,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玄奘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隋唐贡举制度》、《中国教育制度史论》、《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主编:《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全十册、《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册、《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全八册等。 

政治法制 内容简介 
从这些论文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学者们或重视文化的普遍现象,或重视文化的特殊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文化的普遍现象或特殊现象,都需要有人关怀,这样才能得到接近全貌的理解。再者,文化的摄取,由于各地区需求不尽相同,基于主体性考量而呈现选择性。 [1] 
目录编辑
序言
东亚古代士人的共通教养
东亚册封体制与龟趺碑
秦汉帝国的出现与东亚世界
魏晋南北朝贵族政治与东亚世界的形成——从都督诸军事制度来考察
唐代的军事决策与领导体制述略
唐历在东亚的传播
羁旅长安的新罗人——说唐代东亚文化圈现象之一
韩国谷城郡发现观音寺缘起与菩萨头像及其意义
统一新罗的专制王权的权力体制
北宋、高丽关系之演变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琉球王室汉化为约论中心
东亚律令的交通规制一瞥
日本律令制与古代东亚文化圈——以税制和户口掌握为中心
从律令制度看奈良时代的社会等级结构
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近现代法的影响
传统中国法对日本刑事立法最后的影响——以《新律纲领》与《改定律例》为中心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作者简介编辑
李明辉,原籍台湾屏东,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北市。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于一九八六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合聘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著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 《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 《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 《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在现代中国》(德文本)、《孟子重探)》、《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译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H.M.Batungartner)、《通灵者之梦》(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康德)等书。

内容简介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本书标示着编者复兴儒学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理想的初步实践。希望在21世纪文明对话新时代中,深入发掘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上推陈出新,开创新局。
作者简介
李明辉,原籍台湾屏东,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北市。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于一九八六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
目  录
导言 
理论与背景
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经典诠释与理论转移: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之三大变例
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
《论语》所隐含“述而不作”的诠释面向
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
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
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直觉与工具理性批判:梁漱溟对儒家经典的文化诠释
试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与经典诠释
“儒家不能以道家为忌”:试论牟宗三“以道释儒”之诠释学意义
论牟宗三先生的经典诠释观:以先秦道家为例
中日人名索引 
西方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汤一介先生近年来连续发表文章,论证建立中国的诠释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提议为建立中国的诠释学而努力。由于身在海外,不了解国内讨论的实际情况,难免有一些个人的遥远或迂阔的遐想。我在想,如果真的有一批中国学者和哲学家回应汤先生的提议,从事于建设中国的诠释学的工作,那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理想的状况可能是奇花异草,争芳斗艳。这样说,是因为想到西方的诠释学已经走过了将近两千年的漫长之路,从古代的语文诠释学、神学诠释学,到近代的普通诠释学(Schleiermacher)、历史诠释学(Dilthey),到当代的哲学诠释学(Heidegger,Gadamer),其形态多种多样,逐步占据了现代哲学殿堂的重要祭坛。推想起来,西方古代的和近代的诠释学的多种形态,大部分有可能在中国的诠释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土壤或类似的形式,从而刺激、影响、推进中国的文献诠释学、历史诠释学,以及文学诠释学的形成。在这些方面,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诠释传统,比较容易生发出或升华出自己的诠释学理论。比较困难的可能是海德格尔和伽达玛式的本体论(存有论)的诠释学或一般性的哲学诠释学。虽然,很多人都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道家哲学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存有论的诠释学或哲学诠释学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嫁接或移植的成熟条件。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可单独购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