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 The Promised Land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The Promised Land

精装本;现货!非代购!非“海外库房”发货!

190 八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Mary Antin

出版社Houghton and Mifflin, Boston

出版时间1912

版次1

出版地美国印刷

印刷时间1929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2-10-25

杭州徐晓东博士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馆藏书,封面重装,个别页码破损
商品描述
美国犹太女作家玛丽·安亭(Mary Antin,1881—1949)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发轫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应许之地》是第一部在全美范围内引起关注的,“由犹太人书写、关于犹太人的英语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移民自传的经典之作,奠定了安亭在美国犹太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从波罗特斯克到波士顿

安亭于1881年6月13日出生在俄国波罗特斯克(Plotzk)的犹太人栅栏区(这个小镇原本属于波兰,十八世纪波兰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失利,此地沦为沙皇的领土),在六个孩子里面排行第二。父亲经营着母亲家传下来的商店,生意一度十分兴隆,几个子女都有保姆和家庭教师。但随着俄国对犹太人的盘剥和限制日益加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父母和几个孩子先后病倒,家中积蓄所剩无几,日子过得越发艰难。安亭的父亲因此于1891年只身加入当时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的洪流,落脚在波士顿。此时留在俄国的安亭年仅10岁,每天和姐姐、弟弟外出学徒维持生计。三年后父亲攒够了接他们前往美国的路费,一家人才在波士顿团聚。

美国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为安亭个人的奋斗和成功提供了机会。公民权带来的义务教育为她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凭借着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安亭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所有课程,初中三年成绩也遥遥领先,毕业时被指定代表毕业生发言。与此同时,她的写作才华初现端倪。她在波士顿的几家报纸上均有诗作发表,引得记者们到校采访,成为名噪一时的小才女。

接着安亭进入波士顿最好的女子高中——波士顿拉丁女子高中就读。她在写作上的不凡表现引起了波士顿犹太人组织“希伯来移民救助会”的注意。由救助会牵线,安亭把自己刚到美国、用意第绪语写给俄国舅舅的家书发表在杂志《美国希伯来人》(American Hebrew)上,又于1899年用英语把它改写成了日志体付梓出版。该书以《从波罗特斯克到波士顿》(From Plotzk to Boston)为题,记录了安亭从俄国到美国旅途中的见闻与感想。著名犹太裔作家、发明“熔炉”一说的伊斯雷尔·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为安亭提笔作序,称赞她“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和内心省察的能力,对复杂微妙的情感亦能准确把握”,并惊叹于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英语语言的驾驭程度”。

但安亭并未能完成高中学业。高一暑假期间,她受波士顿自然史俱乐部之托,为哈佛大学地质学博士阿玛迪斯·格拉博(Amadeus Grabau)担任私人秘书。两人相见恨晚,迅速坠入爱河。1901年10月,安亭不顾犹太传统关于异族通婚的禁忌,在高中尚未毕业的情况下,与年长她11岁、德国路德教神职人员后裔格拉博结婚。婚后格拉博在哥伦比亚大学谋得教职,安亭即随同丈夫前往纽约,从此告别了波士顿的犹太人贫民窟。她先后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和伯纳德学院选修了一些文学课程,但没有申请学位。不久,他们的独生女儿出生。

在纽约,安亭受犹太知识分子鼓励继续写作。约瑟芬·拉扎鲁斯(Josephine Lazarus),也就是著名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鲁斯(Emma Lazarus)的妹妹,是安亭的良师益友。她在给《从波罗特斯克到波士顿》写评论时就再三敦促安亭记日记,写自传。1910年约瑟芬病故,是安亭决心动笔,完成友人夙愿的重要原因。同年,安亭陪同丈夫到德国参加学术活动后,重返波罗特斯克,触景生情,更坚定了她写自传的决心。从1911年9月起,安亭在《大西洋月刊》上分十次连载《应许之地》,讲述自己在俄国受到性别以及种族的双重压迫,移民美国后被美国文化同化,实现美国梦想的过程。1912年,波士顿出版业翘楚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将这些连载集结成书,加以出版。《应许之地》甫一问世即迅速在全美引起轰动,荣登当年非虚构文学类畅销书之首。《展望》(Outlook)杂志评论道,很少有书可以像它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美国大众造成如此深刻的影响。它在各个图书馆借阅量惊人,诸多教育机构也纷纷将其列入推荐书单。直到1949年,简写本《小小移民的故事》和《在应许之地的学校里》还是很多公立小学公民课的读物。1997年《企鹅二十世纪经典丛书》将其收入;在2008年美国作家杰·帕里尼(Jay Parini)编撰的《在应许之地:改变美国的十三本书》(In Promised Land:Thirteen Books That Changed America)中,该书也与《瓦尔登湖》《汤姆叔叔的小屋》《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经典名著一起位列其中。因为它们都“以各自某种深刻的方式改变了美国,改变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认知……这里每本书打造的价值观直到今天依然活力不减。”

《应许之地》颇为丰厚的版税收入让安亭能把女儿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从而一心一意投身事业。有名人效应作后盾,安亭在中介机构“参赛者”的安排下,当起了进步党的职业说客,为进步主义摇旗呐喊。从1913年开始,安亭就爱国主义(“美国公民的责任”,“你我怎样效力国家”),教育(“移民的公民教育”,“公立学校验证美国信念”),移民(“犹太人的生活”,“隔都之歌”)等各个方面发表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其中一篇《告女同胞书》的演讲引起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兴趣,两人在《展望》杂志社会面,并从此成为朋友,罗斯福曾向安亭索取照片放在他的自传里,并公开表示他支持妇女普选是受到安亭等女性的影响。

这一时期,尽管安亭的演说日程安排得很满,她仍然坚持写作,主要作品均为短篇小说,包括《马琳卡的赎罪》(Malinke's Atonement,1911)、《护身符》(The Amulet,1913)和《谎言》(The Lie,1913)。1914年,为了抵制美国民众甚嚣尘上的排外情绪和政府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安亭出版了《应许之地》之后唯一的一本《敲我们门的那些人:一封完整的移民先知书》(They Who Knock at Our Gates,A Complete Gospel of Immigration)。这本书是安亭几年来的关于移民问题发表的杂志文章合集,同样由霍顿·米夫林公司出版。书中把希伯来人出埃及,到达“流着奶和蜜”的迦南之旅,与清教徒为了摆脱欧洲宗教迫害来到美国的历程相提并论,并指出二十世纪初,各国移民历尽艰辛从家乡到美国,也和美国的建立者一样,是为了脱离贫困和宗教迫害所作的努力。此书是一部为移民辩护的佳作,并进一步扩大了安亭的影响力。

安亭在宣扬移民同化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犹太复国运动。她就犹太复国问题写了不少文章。“我渴望犹太人身后有一个祖国来保护她的人民;到那个时候犹太文化的珍贵种子也将在民族国家的温床上安全地发芽成长。”她认为同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这并不能剥夺犹太人有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尤其是随着美国移民政策日渐严苛,要使最大多数的犹太人得到解放,必须让他们回到犹太人的祖国——耶路撒冷。

遗憾的是,安亭事业虽然蒸蒸日上,家庭生活却危机四伏。开始是因为她比格拉博高出许多的收入让他心理失衡,夫妻间牴牾日增。后来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丈夫作为德国人后裔,坚持公开支持德国的立场与安亭的个人想法与公众形象均尖锐对立。二人因此矛盾更为激化,关系越来越疏远,婚姻濒临破裂边缘。这对安亭打击甚大,以至于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1919年,安亭夫妇正式分居。格拉博公开的反美立场让他失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他于1920年离开纽约前往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期间与安亭偶有书信往来。直到1946年3月病逝,格拉搏一直留在中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图书馆藏书,封面重装,个别页码破损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