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0.69
5.2折
¥
59
全新
库存39件
作者汉斯·格罗斯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36108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440页
字数421千字
定价59元
货号SC:9787559436108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
汉斯·格罗斯
1847年12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现代刑事侦查学和刑事弹道学学科创始人,享誉世界的重量级“科学侦探”。
切尔诺维茨大学刑法学教授,布拉格大学犯罪学教授,格拉茨大学刑法学教授。著有《犯罪调查》《犯罪心理学》等作品。
译者:
夏洁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心理系博士。译有《影响孩子一生的28天》《在静观中成长》等作品
。
普贝琪
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德语专业。
主编推荐:
◎现代犯罪心理学理论奠基之作
◎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构建完整的犯罪心理学体系。本书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情境、犯罪心理结构、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为警察、法官、律师、检察官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探案谜、悬疑小说爱好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读物。
◎列举大量真实案例,透过罪犯的作案手法,推测其犯罪的心理特征,让读者接近犯罪心理学这门复杂而神秘的学问,从而正确看待犯罪,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分析犯罪现象,探讨犯罪问题的读物。书中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并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等。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讲述了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如何看待证人的证词,如何观察证人的肢体细节等。
书中引用大量真实案例,帮助读者正确分析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作者像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样,在他的引导下,读者可以通过复杂却容易理解的步骤,对典型犯罪现场进行侦察和重建,从而探明事实的真相。
摘要:
第 21 节? 手
对手部的观察在重要程度上与面部相等,而某些情况下甚至更重要,
因为手几乎不需要什么刺激。一只手可能细腻或粗糙,白皙或黑沉,指甲
可能精心修剪过也可能像个爪子。手的外观可能会变,但是形态和特点不
会。面部在做过 1000 次表情纹后最终就会形成真性皱纹,最终即使在内心
状态并非如此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如此,但是手部就不会。经常像假信徒一
样翻白眼,最终会让脸庞看起来伪善,或者至少是虚伪,但是每天双手合
十祷告一次,祷告一年都不会有人从你手上看出来。不过知道人的手无法
伪装这一点貌似没什么用处,因为我们几乎无法分辨不同的手,但其实手
是仅次于面部的最有区分度的器官。有条普遍定律告诉我们,不同的效果
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所以通过前者就能推知后者。所以如果我们注意到人
类手部的不同特点,就必须推知与之对应的影响是什么,但由于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影响来源都一一了解清楚,于是就可以总结说它们是不同的精神状态
造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过手部的人随着时间增长都会坚信手传达的信息,最
终他只会在手相和面相发生矛盾的时候才会产生疑虑。如果这时他觉得手比
脸可能更真实,并且如果从手推知的信息几乎没有错,他就会想起亚里士多
德所说的:“手是人体器官中的器官,工具中的工具。”如果这句话没错的话,
最得力的工具肯定和主人精神状态最密切相关,如果这种关系真的存在,二
者之间也会有互动。要是手仅仅只是一种物理构造话,牛顿就不可能说出“就
算没有别的证据,拇指也能说服我上帝的存在”这样的话。
至于能从这个角度推导出多么重要的原理,我无法轻易断言。可能从科
学角度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仔细小心地收集观察的材料,然后交给需要专业调
查材料的解剖学家,再去收集性格为人熟知的人物的手部照片,而且要找有
足够好的装备的人来收集。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材料去推导重要的原理,可
能贝尔、卡鲁斯、德·阿彭蒂格尼、阿伦、戈斯曼、利尔施、兰茨贝格[1]等
对此的论述就能被验证。不过他们的论述本身也有矛盾之处,因为他们说的
基本原理还不足以发展出一套体系。也许没人会怀疑一些更常见的说法,比
如魏克曼说过,美丽的手往往对应美丽的灵魂,或者巴尔扎克说的,有智慧
的人都有漂亮的手,或者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但是如果具体对应起来就会
令很多人怀疑。比如,埃塞尔把劳作者的手称为“基础的”,有肌肉的手是“运
动的”,认为这两类人有更强的意志力和目的性,以及更弱的灵魂和性格细腻
度。所以“敏感的”手一般代表一种乐观的个性,“精神性的”手则表现出美
丽的灵魂和高贵的精神。[2]
不管这种分类有多正确,确立并描述出不同的意义符号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因为被命名的对象从来不会以清晰明确的被定义过的细分特征出现。其间的界限是软性的,就像某些性格特征,当某一组特征几乎直接融入另一
组的时候,要表述和确认它都变得很难。并且如果不能依赖某个系统的、目
前还很遥远的处理法则的话,我们可能还得依靠由于频繁重复而看似可靠的
...
目录:
上部
证据的主观条件
——法官的思维活动
第一章?接受证据的条件
第 1 节?总述...... 002第 2 节?自然科学的方法...... 004
第 3 节?概论...... 008第 4 节?证人的品格...... 010
第 5 节?证词的正确性...... 011第 6 节?取证的预设...... 013
第 7 节?利己主义...... 017第 8 节?秘密...... 020
第 9 节?兴趣...... 027
第10节?...... 031第11节?一般外在条件...... 031
第12节?性格的主要迹象...... 041第13节?特殊的性格迹象...... 048
第14节?概论...... 054第15节?暴怒的原因...... 056
第16节?残酷...... 060第17节?乡愁...... 061
第18节?反射动作...... 062第19节?衣着...... 065
第20节?面相及相关...... 066第21节?手...... 079
第二章?定义理论的条件
第22节?...... 084第23节?证明...... 085
第24节?原因...... 094第25节?怀疑主义...... 104
第26节?案例研究的经验性方法...... 110第27节?类比...... 117
第28节?概率...... 120第29节?偶然...... 130
第30节?劝说与解释...... 131第31节?推理和判断...... 135
第32节?错误的推理...... 144第33节?道德统计学...... 147
第34节?...... 150
下部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