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口的野蛮人1-4 套装4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门口的野蛮人1-4 套装4册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55.38 5.0折 310 全新

库存2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布赖恩·伯勒 约翰·希利亚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03764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10元

货号29731710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门口的野蛮人I》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股权战争,KKR对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收购战。1987年的股灾引发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股价的下滑,而KKR抓住时机,发起了对其的收购。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与财富,雷诺兹-纳贝斯克高管则联合了另一位“野蛮人”介入双方的冲突……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股价从53美元暴涨至120美元,背后美林、高盛、雷曼、所罗门兄弟、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甚至股神巴菲特都卷入其中。而被牵扯的公司则有美国运通、百事可乐、宝洁、麦肯锡等。
一场资本市场轰轰烈烈的“权力游戏”,一曲我们时代的“冰与火之歌”。
《门口的野蛮人II》梳理了一家公司的荣辱,而本书则向读者展示了野蛮人行业的全貌,而且介绍了21世纪前15年最受人瞩目的兼并收购事件,以及站在这些收购事件背后的10个知名野蛮人的传奇。在本书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雅虎、微软、阿里巴巴、软银、eBay、PayPal、杜邦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成为股权战争的主人公。从这些公司的身上,我们也能看懂暗流之下的新创投资管行业背后的荣辱兴衰。
《门口的野蛮人III》同样通过大量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不同的是,本书将全面展现传奇投资公司KKR的崛起与成熟。除了商业运作中的人性、销售手段、利诱与博弈、不可预知的种种机缘,读者还将领会到——
私募股权的机会因危机而产生。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完全控制资金、自由运用,让合作伙伴遵从私募股权公司的意愿。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为旗下企业建立明晰的领导力量,特别是建立一套财务控制系统,让经理人领悟他们必须实现的目标。
私募股权投资不能永不退出。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确保自身团队的稳定。
《门口的野蛮人IV》描写了在一家家喻户晓的保健品公司康宝莱上,他们掀起了一轮惊心动魄的股权战争
空头之王艾因霍恩,华尔街的“极端分子”丹尼尔·勒布都卷入其中,选边站队,连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也在激战陷入僵局时加入。
终于主要的对冲基金将这场冲突升级为华尔街的世纪之战。
战火还延续到了华尔街之外,监管机构、主流媒体、华盛顿的政治家都参与到这场为期5年多的战争中。
在双方激战最惨烈的2013年,伊坎和阿克曼在一场电视直播辩论上,当着数亿观众恶语相向,这场27分钟的辩论让华尔街万人空巷,让当天的纽交所交易量下降了20%。

作者简介
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曾任《华尔街日报》匹兹堡纽约站的记者,现任《名利场》杂志特约记者,已经著有五部作品。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曾在《华尔街日报》《财富》和ESPN供职,现为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著有运动类畅销书 Lords of the Realm: The Real History of Baseball 。
欧文·沃克(Owen Walker),富有经验的获奖金融记者,报道题材覆盖美国、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商业与投资话题。他曾任《金融时报》集团为美国董事会特别发行刊物的议程主编,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有关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战争的信息。他现在是《金融时报》伦敦特别报道小组的特约编辑,还是培生集团养老计划的董事会成员。
斯科特·韦普纳(Scott Wapner),CNBC旗下周播节目Fast Money半小时播报主持人,并曾参与多部网络财经纪录片的制作,其中包括Ultimate Fighting: From Blood Sport to Big Time,他因为这部纪录片荣获了艾美奖提名。他还因为纪录片One Nation, Overweight获得美国财经编辑与记者协会奖,以及美国专业记者协会颁发的Sigma Delta Chi奖。他因为是主动投资领域的专家而在业内享有盛名。他还长期在纽交所进行节目直播,并与本书中所有涉及的财经人物有日常往来,他居住在与曼哈顿隔河相望的新泽西。
乔治·安德斯
George Anders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专注于杠杆收购长达十多年。他与妻子现居纽约。

目录
《门口的野蛮人3 对冲基金与上市公司的战争》
《门口的野蛮人 2 KKR与资本暴利的崛起 珍藏版》
《门口的野蛮人1 历史记录强悍的资本收购 珍藏版》
《门口的野蛮人(4)华尔街群狼之战》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摘要
《《门口的野蛮人I》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股权战争,KKR对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收购战。1987年的股灾引发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股价的下滑,而KKR抓住时机,发起了对其的收购。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与财富,雷诺兹-纳贝斯克高管则联合了另一位“野蛮人”介入双方的冲突……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股价从53美元暴涨至120美元,背后美林、高盛、雷曼、所罗门兄弟、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甚至股神巴菲特都卷入其中。而被牵扯的公司则有美国运通、百事可乐、宝洁、麦肯锡等。
一场资本市场轰轰烈烈的“权力游戏”,一曲我们时代的“冰与火之歌”。
《门口的野蛮人II》梳理了一家公司的荣辱,而本书则向读者展示了野蛮人行业的全貌,而且介绍了21世纪前15年最受人瞩目的兼并收购事件,以及站在这些收购事件背后的10个知名野蛮人的传奇。在本书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雅虎、微软、阿里巴巴、软银、eBay、PayPal、杜邦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成为股权战争的主人公。从这些公司的身上,我们也能看懂暗流之下的新创投资管行业背后的荣辱兴衰。
《门口的野蛮人III》同样通过大量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不同的是,本书将全面展现传奇投资公司KKR的崛起与成熟。除了商业运作中的人性、销售手段、利诱与博弈、不可预知的种种机缘,读者还将领会到——
私募股权的机会因危机而产生。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完全控制资金、自由运用,让合作伙伴遵从私募股权公司的意愿。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为旗下企业建立明晰的领导力量,特别是建立一套财务控制系统,让经理人领悟他们必须实现的目标。
私募股权投资不能永不退出。
私募股权公司必须确保自身团队的稳定。
《门口的野蛮人IV》描写了在一家家喻户晓的保健品公司康宝莱上,他们掀起了一轮惊心动魄的股权战争
空头之王艾因霍恩,华尔街的“极端分子”丹尼尔·勒布都卷入其中,选边站队,连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也在激战陷入僵局时加入。
终于主要的对冲基金将这场冲突升级为华尔街的世纪之战。
战火还延续到了华尔街之外,监管机构、主流媒体、华盛顿的政治家都参与到这场为期5年多的战争中。
在双方激战最惨烈的2013年,伊坎和阿克曼在一场电视直播辩论上,当着数亿观众恶语相向,这场27分钟的辩论让华尔街万人空巷,让当天的纽交所交易量下降了20%。

主编推荐
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曾任《华尔街日报》匹兹堡纽约站的记者,现任《名利场》杂志特约记者,已经著有五部作品。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曾在《华尔街日报》《财富》和ESPN供职,现为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著有运动类畅销书 Lords of the Realm: The Real History of Baseball 。
欧文·沃克(Owen Walker),富有经验的获奖金融记者,报道题材覆盖美国、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商业与投资话题。他曾任《金融时报》集团为美国董事会特别发行刊物的议程主编,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有关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战争的信息。他现在是《金融时报》伦敦特别报道小组的特约编辑,还是培生集团养老计划的董事会成员。
斯科特·韦普纳(Scott Wapner),CNBC旗下周播节目Fast Money半小时播报主持人,并曾参与多部网络财经纪录片的制作,其中包括Ultimate Fighting: From Blood Sport to Big Time,他因为这部纪录片荣获了艾美奖提名。他还因为纪录片One Nation, Overweight获得美国财经编辑与记者协会奖,以及美国专业记者协会颁发的Sigma Delta Chi奖。他因为是主动投资领域的专家而在业内享有盛名。他还长期在纽交所进行节目直播,并与本书中所有涉及的财经人物有日常往来,他居住在与曼哈顿隔河相望的新泽西。
乔治·安德斯
George Anders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专注于杠杆收购长达十多年。他与妻子现居纽约。

精彩内容
《门口的野蛮人 2 KKR与资本暴利的崛起 珍藏版》
 
《门口的野蛮人1 历史记录强悍的资本收购 珍藏版》
  
《门口的野蛮人(4)华尔街群狼之战》
主宰资本市场的野蛮人自从洛菲勒家族与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样的独立投资者出现以来,没有任何一群人能像当下的这群金融家那样,对华尔街施加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们就是股东积极主义者。这群超级投资者包括卡尔·伊坎(Carl C. Icahn)、威廉·阿曼(William A. Ackman)、丹尼尔·勒布(Daniel S. Loeb)、富豪投资家尼尔森·佩尔兹(Nelson Peltz)和其他一些人,他们不仅要兼并某些公司,还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手中所掌握的金钱来改变资本的运营方式。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企业都摆脱不了这些投资者的掌控。年来,像苹果公司、百事可乐公司、雅虎公司、杜邦公司、尼百货、梅西百货这样的大企业都被锁定在上述超级投资者的运营计划当中。如果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市场的标志事件是金融大鳄、套利者和垃圾债券王者的崛起、主宰和最终衰落,那么,在这样一个“股东积极主义者”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一位如上所述的金融家声称他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并雄心勃勃地准备将其价格推向新高。股东积极主义并不只是在简单扩散,而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2012年,股东积极主义者所参与的项目共有71个,其所带来的投资共计120亿美元,这些投资都处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之下且均有备案;到了2015年,相关项目的数量已经飙升至83个,投资总额310亿美元。随着金额的迅速增长,相应目标的规模也不断膨胀,如果将其平均到每一家上市公司中,那么相应目标的市值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2012年的23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60亿美元。作为一名金融报道者,我对这个独特而充满颠覆性的世界异常痴迷。2013年1月25日,在电视台直播伊坎和阿曼两位先生激烈的唇枪舌战之际,整个华尔街的交易竟突然停滞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在两个亿万富翁当面互相攻击、互相侮辱之时,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观看,华尔街的交易也停止了。同时,从瑞士达沃斯到美国达拉斯的首席执行官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这场辩论,他们想看看这两个人在干什么。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这场辩论接近是双方即兴而发、荒诞而事先毫无计划。如果有预谋的话,我应该第一时间知道,因为当时我正在主持这两人对话的电视直播节目。股东积极主义崛起的迅猛,和这些新一代“世界主宰者”的权力都让人瞠目结舌。10年前,股市大鳄掌控的对冲基金所管理的资本不到120亿美元;今天,他们所掌控的资本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有10家以上的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平均资产超过100亿美元。上述情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分析人士将之归因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股市的行情反弹,这是造成股东积极主义者盛行的“催化剂”。当前的各类企业现金充裕,同时还可以按照有史以来的大力度优惠利率进行融资,相关股东也渴望分得更大的蛋糕。那些被称为“白衣骑士”的企业用大家所熟悉的剧本操作—股票回购或削减成本。它们通常打着为所有股东拓展更多利益的旗号来进行这些操作。股东积极主义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手段盛行,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在很多情况下确实行之有效。大人物秉承着大理念带来的大投资,会在驱使CEO们优选化公司收益的同时把股价推向高点,反之亦然。通过股东积极主义者的聚集之处,即13D Monitor,我们对他们所有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2006~2011年,一旦有股东积极主义者揭示自己的头寸,当天该股的平均“涨跌”会达到2.65%,而该只股票连续15个月的平均收益率则可以达到15.24%,明显优于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但是,上述这些收益的代价是什么呢?颇具影响力的特拉华州高等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里昂·斯坦因(Leo E. Strine)于2017年2月在《耶鲁法律杂志》上撰写了一篇与对冲基金相关的文章,这篇133页论文的标题为“当金融之狼撕咬时,谁人泣血?”,在文中他以生动的视角洞察对冲基金公司的活动,同时也披露了奇特的公司治理系统。他写道:“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金融大鳄的活动不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变得更加有效,但会将某些稳定的社会财富暴露于较高风险之中,而且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长期收益。”对于如何区分为求学或养老而储蓄的“真人”投资者与试图潜移默化改变企业内部的对冲基金大鳄所构成的“狼群”投资者,斯坦因指出:“股东积极主义投资者投资一家公司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它,他们只是在不满意该公司的管理或商业计划时才出手。更准确的说,那些金融巨头只有在确定一种方法可以改变公司的运营方式,且这种改变将导致相应股价上升之时才会持有相关的股票。同时,大多数对冲基金所寻求的某种升势必须发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因为这些股东积极主义式对冲基金的持仓期限只在一到两年之间。”其实,斯坦因先生不是专享对股东积极主义者的对冲基金之“短期”属性持批评态度的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高级副院长杰弗里·桑尼菲尔德(Jeffrey A. Sonnen-feld)认为:“在通常情况下,金融大鳄会迫使企业削减成本、增加债务、扩大销售并且提高股票的回购数量,他们并没有对公司的业务、研发、增长因子,以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投资。积极主义的对冲基金的行为是‘短视’的,有时是以牺牲长期的成功模式为代价的,否则这些基金将难以生存。”还有一些人痛惜于积极主义者式对冲基金彼此间的从众心理,这些金融大鳄把太多的钱引向了不怎么高明的领域。世界上优选的资产管理企业贝莱德(Black rock,又译黑岩资本)有名的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Laurence D. Fink)就曾直言不讳地谴责:对冲基金这种速战速决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相关公司的整体结构。芬在2016年2月写了一封信,将其交给了数以百计的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督促这些高管关注相关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所谓的诸如“回购”一类的金融操作模式。有名的公司法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 Lipton)被称为“毒丸防御工具的创造者”,“毒丸”旨在帮助相关公司抵抗敌意收购。他宣称:金融大鳄旗下的积极主义对冲基金将毁灭而非拯救美国。然而,即使是利普顿先生也会佐证一个事实,即这些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具有摇滚明星一样的地位,有时他们的成就源于所采取的方法,而在有时则源自他们的疯狂,这种疯狂诞生于时代的喧嚣,以及赋予他们机会的平台。在相关的金融掠夺战中,从来没有哪一场显得比“始于2012年寒冷的12月,且长达数年的康宝莱公司争夺战”更加激烈和壮观,这场肆虐甚至延续至今。这本书将讲述一切落幕的内幕—金融战、金融派系、资本运作以及华尔街史诗般的战乱情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