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丛书·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甲骨文丛书·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3.01 4.6折 72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伊藤之雄 著,沈艺,梁艳,李点点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43349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2元

货号2791655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选定首相的方法

自明治维新后近代国家形成以来,日本的政策初是以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维新的领导人物为中心制定的;后来随着近代内阁制度的创建,形成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以首相为中心的决策机制。

众所周知,《日本国宪法》规定首相由国会议员投票产生。然而,在《日本国宪法》颁布以前,特别是在二战之前,首相产生机制不是公投,并非如现在这样民主。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条文规定,在形式上,首相应由天皇选定并任命,但实际上从惯例来看,天皇并不会如此深入地参与政治。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旦内阁陷入危机,或是首相向天皇提交辞呈等情况发生,天皇就会询问被称作“元老”(又作“元勋”)之人的意见。元老们在商讨后决定内阁存续与否,若决定解散内阁则会选定继任首相,并将其推荐给天皇。按照惯例,如果元老们一致推荐某一位继任首相候选人,那么天皇必定会任命其为首相。元老虽然不是《大日本帝国宪法》中规定的机构,只是非正式的组织,但作为经常为天皇出谋划策的集团,已成为惯例性的公开机构。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负责选定继任首相等工作并辅佐天皇的元老有以下八人:伊藤博文(长州出身)、山县有朋(长州出身)、黑田清隆(萨摩出身)、井上馨(长州出身)、松方正义(萨摩出身)、西乡从道(萨摩出身,西乡隆盛之弟)、大山岩(萨摩出身)、西园寺公望(公家出仕出身)。不过,并没有哪一个时期是这八人同时担任元老的。除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和松方正义以外,西乡从道、大山岩、西园寺公望只是替补,在意欲强化元老集团或是元老去世的情况下出任元老。

获得任命的首相选定阁僚,并上奏给天皇。除却明治天皇治世初期的例外,对于首相上奏的阁僚名单,天皇均给予任命。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首相被认为与其他阁僚处于同等地位。然而,首相得到了元老的推荐,是天皇指定的人,能够在实质上决定阁僚人选,而且能够向天皇上奏罢免个别阁僚。从这个意义来看,首相具有比其他一般阁僚更高的地位。

另外,从史料看,表示臣下向天皇进言的有“上奏”“内奏”“奏上”“言上”等各种各样的用语,其用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上奏”是正式的,一般用于让天皇做出原则性的“是”与“否”的判断。

元老向天皇推荐继任首相这一重要惯例形成于明治中期,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众议院大党派的党首会必然成为首相,实际上也基本如此,因为二战前的首相并不是通过民主主义性质的程序产生的。另外,元老有时通过互选成为首相,有时又借由向天皇上奏或向内阁提议等手段在外交、内政、财政等方方面面发挥影响力。然而,尽管元老是如此重要之存在,但如同接下来的序章将会展示的那样,关于元老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哪些人堪称元老,直至今日都尚未有定论。

 

非正式组织的意义

一般来说,如同元老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并不是民主主义的,而是在暗地里运用权力操纵正式组织,故而不应当受到推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是如此吗?

在明治维新这样的大变革之后,创立近代国家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必须因应日本的发展阶段,一边试错一边改革,不断探索怎样的组织形态才是合适的。然而,适当的组织形式的形成需要时间,对于其间产生的混乱予以应对的就是元老。这是一个维新后以萨(萨摩)长(长州)两藩为中心的由藩阀中颇有实力之人构成的非正式集团,于19世纪90年代形成并固定下来。

随着日本国民在外交、内政方面成熟起来,并且以此为背景的政党与议会政治也相应发达,元老及元老制度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了。然而,政党政治在英国自17世纪以来发展了两百多年才得以成熟,遗憾的是,在帝国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的制约下,日本很难在维新后的五六十年间就发展出成熟的政党政治。因而,以推荐继任首相问题为中心,元老不得不继续存在下去。

然而,元老制度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当元老候补不足,只剩下高龄的西园寺公望一人等情况发生时,这一位元老的权力就会受到各组织间本位主义(sectionalism)的限制,这些组织包括陆海军在内,均拥有高度发达的官僚体制。《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具有局限性,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它无法帮助日本统合制定适当的国策并发挥提示作用,从而导致日本走上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换言之,近代日本虽然国力增强了,但并没有顺利培养与之相应的国民意识和发达的国家统治组织,以及首相和阁僚等有能力统领国政的领导人才。

日俄战争前夕,新闻媒体开始讨论应该废除元老及元老制度。但是在昭和时期,人们期望仅存的元老西园寺公望能够弥补未成熟的近代立宪国家机能不足的缺陷,哪怕其作用微乎其微。这一事实就象征着日本近代化的苦恼。

从国家层面来看,元老是非正式的一些人及组织;如果从更小一些的层面来看,在企业的创业与合并、官公厅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的办公场所。与大学的新组织的创立等早期阶段,非正式的人及组织使得正式组织能够顺利运营的情况并不少见。非正式组织总有一天会被废除,这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正式组织因本位主义而机能不全时,又或者正准备进行大的变革时,非正式组织在当下常常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元老及元老制度并非过去的问题,而是现代的问题。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沈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曾译有《危机后的世界:驱动新多极时代的力量原理》(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以及多篇学术论文。


梁艳,湖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曾多次赴日研修。现就职于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日本引进节目的编译以及其他涉日业务翻译工作。


李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日语专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于日本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



目录

序章 何谓元老——“元勋”“黑幕”与制度


章 明治维新后领导人的选定——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的时代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与元老制度的形成——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的对立之始


第三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定型——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


第四章 元老与东亚秩序及近代化——战争、条约与元老群像


第五章 政党崛起导致的制度动摇——伊藤博文之死


第六章 次护宪运动引发的危机——山县有朋的应对


第七章 元老制度的存亡之战——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攻防战


第八章 原敬内阁统治下的首相权力扩张——山县有朋的抵抗与妥协


第九章 如何渡过危机——山县有朋去世后的西园寺公望


第十章 首相推荐新方式——掌权者西园寺公望


第十一章 昭和天皇的青春年少与理想——西园寺公望的不安与苦恼


第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进入军部势力抬头的时代——西园寺公望的灵活应对


第十三章 “二二六”事件与元老的权力——西园寺公望对军部的压制


第十四章 太平洋战争真的无法避免吗——天皇的努力和内大臣的辅弼


注释/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主编推荐

 

译者简介

沈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曾译有《危机后的世界:驱动新多极时代的力量原理》(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以及多篇学术论文。

梁艳,湖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曾多次赴日研修。现就职于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日本引进节目的编译以及其他涉日业务翻译工作。

李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日语专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于日本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



精彩内容
 第一章明治维新后领导人的选定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的时代废藩置县之前明治维新后,在明治四年(1871年)七月进行的废藩置县大改革期间,萨摩、长州、土佐、肥前(佐贺)这四个军事力量最强藩的领导人成了新政权的中心。
萨摩藩废藩置县的改革是由维新后一直留在中央政府发挥影响力的大久保利通推进的,并得到了一度返回鹿儿岛,后又复归政府的西乡隆盛的协助。大久保利通具备了重视“义理”和“人情”的萨摩藩的情感特质以及思索近代化的理性特质,他认为日本有必要朝着立宪制国家的目标一步步推进近代化。然而,从在萨摩出身的军人和土族心中颇有威望的西乡隆盛身上,却看不到近代化改革的明确构想。萨摩藩的黑田清隆、西乡从道(局长级别的陆军军人)、松方正义等人意识到近代化是基本且必要的,他们成了大久保利通的部下。
长州藩的掌舵人木户孝允领导着肥前藩的掌权者大隈重信以及长州藩的心腹人物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等人。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主张以立宪制国家为目标尽快推进近代化;温和稳重的木户孝允虽然也对急速的近代化感同身受,但考虑到与大久保利通及萨摩藩保持协调的必要性,他压制了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的主张。长州藩的山县有朋(次官级别的陆军军人)也是木户孝允的部下,他在木户孝允的支持下被派往欧洲,进行为期一年的征兵制度考察。
土佐藩的领导人是与西乡隆盛关系亲密并在军中颇有威信的板垣退助和后藤象二郎。
肥前藩实力最强的大隈重信与木户孝允联手,在维新政府内部拥有极大的势力。江藤新平也是拥有实力的人物,但并非作为肥前藩代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旧公家势力在维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对于倒幕(打倒德川势力)尚能理解,却无法跟上之后的新变革。到废藩置县之时,明治天皇的外祖父中山忠能以及在下达“倒幕密诏”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其他大多数人物,已经失去了政治影响力。这样一来,政府中具备实力的仅有岩仓具视和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原本是下层朝廷官员,因在维新运动中表现活跃,而在维新结束后与三条实美一同担任副总裁(行政上仅次于总裁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最高职位),又在废藩置县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右大臣。身为中层朝廷官员的三条实美于明治二年(1869年)七月被任命为右大臣,在废藩置县后成为太政大臣。
原来的大名中,参与过维新运动的松平庆永(前越前藩藩主)、伊达宗城(前宇和岛藩藩主)、德川庆胜(前尾张藩藩主)在维新后均担任了要职。例如,松平庆永曾任议定(对政府的决策意向进行审议的职位,位居审议官之上,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这样的藩阀出身的维新领导人即便势力强大,也仅做过作为议定下属的参与),后任民部官知事(民部职责部门的最高责任官,相当于后来的阁僚,维新运动中的实力派领袖、长州藩藩士广泽真臣在其麾下担任副知事);伊达宗城历任议定、外国官知事(副知事由大隈重

媒体评论

——学习院大学校长井上寿一,发表于《日本经济新闻(早报)》2016年8月21日

伊藤之雄的《元老》详细记述了这种隐藏制度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并且明确了其背后的政治原动力,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处于近代国家青春期的日本的一个侧面。

——一桥大学教授楠木健,发表于《周刊新潮》2016年8月4日

本书是一部回顾近代日本政治史的全新著作。作者一直以来写作、出版了为数众多且赞誉颇丰的研究著作和人物传记……我希望将其置于长远的历史视野下再次阅读。

——政治学者、东京大学教授牧原出,发表于《读卖新闻(早报)》2016年8月21日

伊藤之雄的《元老》完全颠覆了“元老”被视为“政界黑幕”的传统印象。

——东京大学教授宇野重规,《读卖新闻(晚报)》2016年9月12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