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简史
  • 宋朝简史
  • 宋朝简史
  • 宋朝简史
  • 宋朝简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朝简史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2.6 3.9折 58 全新

库存1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包伟民 吴铮强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97188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128010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随着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立国300余年的赵宋王朝*终灭亡。

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新局面”。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肌理,追索盛衰的密码。



作者简介

  • 包伟民,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出版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849》《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宋代城市研究》等专著,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

  • 吴铮强,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结构演变、宋代社会与政治等问题,曾出版《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录

章赵宋国家的建立与集权政治


节陈桥兵变与赵宋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第三节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形成


第四节财政制度


第二章北宋政局的演变 


节北宋前期政局


第二节宋夏关系与庆历新政


第三节熙丰新政


第四节北宋后期政局


第五节女真兴起与靖康之难


第三章南宋政局与宋金关系 


节赵宋政权的重建


第二节宋金和战与国家疆域新格局


第三节宋金对峙


第四节南宋中期政局 


第四章宋代社会结构的新格局 


节社会阶层结构


第二节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成长


第三节文官政治


第四节社会控制机制


第五节民族关系


第五章宋代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 


节人口增长与人地关系


第二节农业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农业经营的多样化  


第六章宋代的城市、商业与手工业  


节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商业的发展与商人的新形象  


第三节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进步  


第七章宋人的社会生活  


节宋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宋人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宋代女性的社会生活  


第八章宋代文化的发展  


节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学术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文学艺术的繁盛  


第四节儒学演变的新阶段  


第九章技术进步与创造发明  


节杰出的创造发明  


第二节应用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沈括与《梦溪笔谈》  


第十章蒙古的兴起与南宋的灭亡  


节南宋后期的社会矛盾  


第二节蒙古的兴起与南宋的衰弱  


第三节南宋的灭亡  


结语 


 



内容摘要

随着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立国300余年的赵宋王朝*终灭亡。


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新局面”。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肌理,追索盛衰的密码。



主编推荐
  • 包伟民,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出版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849》《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宋代城市研究》等专著,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
  • 吴铮强,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结构演变、宋代社会与政治等问题,曾出版《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精彩内容

赵匡胤集团与陈桥兵变

 

柴荣去世后,其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随即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927年3月21日(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赵匡胤祖籍涿州,其父赵弘殷是一员武将,956年已升任后周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949年(后汉乾祐二年),后汉枢密使、留守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郭威招募士兵,浪迹多年的赵匡胤由此从军。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时,赵匡胤已升任禁军的东西班行首,并受到柴荣的赏识。953年,柴荣任开封府尹,赵匡胤到开封府为柴荣效力,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在禁军任职,并在高平之战中建立战功,开始受到柴荣的重用。此后,赵匡胤参与柴荣对禁军的整顿,为他在禁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提供了方便。956年,赵匡胤随柴荣征战南唐,再立战功,很快升任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当时禁军中有两人被认为可能对后周政权构成威胁,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另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去世时,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高平之战后,李重进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地位高于张永德,引起张永德的不满。为安抚其情绪,柴荣特设殿前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一职由赵匡胤接任。李重进与张永德既是皇亲,又是禁军的将领,却处处钩心斗角,引起柴荣的不满与防范。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地位较低,又循规蹈矩,在禁军中受柴荣信任。959年,柴荣在征辽途中意外获得一块木牌,上书“点检作”三字。当时京师已经盛传“点检作天子”,柴荣意识到禁军将领的威胁。不久,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按照柴荣临终前的安排,由宰相范质、王溥知枢密院事,宰相魏仁浦兼枢密使,三相并掌军政大权,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军务。李重进被调往河东,不久又被调往扬州,张永德则被罢去殿前都点检之职,先后被调往澶州、许州驻守;赵匡胤则升任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一直在禁军中发展势力。他与杨光义(美)、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安)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人结拜,组成“义社十兄弟”时,大家还都只是郭威部下的低级军官。十余年间,赵匡胤升迁快、官职,自然成为义社兄弟的首领。其他兄弟也已成为禁军的中高级将领,如石守信和王审琦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韩重赟则是殿前司骑兵主力控鹤军都指挥使,李继勋在高平之战后曾调入侍卫亲军司,刘廷让是殿前司铁骑右厢都指挥使。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禁军侍卫亲军马军司中从低级军官升到高级军官,任职长达30年之久,也有众多部属、好友。此外,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检校太傅赵晁等禁军将领,都和赵匡胤关系不错。可以说,除了韩通,朝中禁军将领都在赵匡胤势力范围之内。同时,赵匡胤也积极组织自己的智囊班底,以幕僚赵普和胞弟赵光义为首,其他还有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李处耘、王仁赡、楚昭辅等人。

 

后周显德六年(959)十一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报告称,契丹与北汉联合进犯后周边境。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抵御。史书记载,初三晚,赵匡胤抵达开封东北40里黄河南岸的陈桥驿(位于今河南封丘),当时有将士煽动军心,说新皇帝年幼,未能亲政,不会理解将士们为国征战的勋劳,不如拥戴都点检赵匡胤做皇帝。兵变很快酿成。有的史书记载,当时都押衙李处耘将兵变消息报告赵光义和赵普,他们一面派人火速到京城,通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审琦,让他们为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做好准备,一面部署兵变将士,准备拥立赵匡胤为帝。第二天清晨,将士们全副武装,包围赵匡胤营帐,赵光义与赵普入内劝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并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向兵变将士提出三项条件,即不得侵犯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凌辱后周的大臣,不得掠夺百姓与国家的财产,然后指挥兵变军队迅速返回京城开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不过也有史料记载,赵光义当时在开封城中陪伴家人。

 

开封城在义社兄弟石守信等人的控制之下,兵变军队顺利入城。试图平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没来得及集结军队,就被殿前司将士王彦昇率兵追杀,全家遇害。兵变军队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夺取了后周政权。宰相范质要求赵匡胤按儒家的礼仪来完成政权的更替,以显示新朝的合法性,并善待后周皇室的成员。赵匡胤欣然接受,当日就在崇元殿举行禅让礼。翰林承旨陶榖从袖中拿出禅位诏,交由兵部侍郎窦仪宣读。

 

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此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宋太祖。

 

建立宋朝后,对参与或支持兵变的“开国功臣”,如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以及策划兵变的幕僚和自己的智囊团,如刘熙古、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等,赵匡胤均予以重用。对原来后周的文武大臣一概留任,并对领有重兵的将领加官晋爵,如防御辽军至关重要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以及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李筠和驻守扬州的李重进等。同时,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令其迁房州(今河北房县)居住。柴宗训973年卒于房州,年20。

 

宋朝刚建立时,各地节度使多观望局势变化。后周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的李筠是后周建国功臣、抗击北汉的主将,资历远高于赵匡胤,对赵匡胤代周建宋十分不满。但李筠不敢立即起兵,直到四月才与北汉结盟,率军向开封讨伐赵匡胤。赵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怀德等分道迎击,到六月亲征泽州(今山西泽州),李筠被围自焚。宋军继而进攻潞州,李筠之子李守节降宋。

 

李筠举兵时,驻守扬州的李重进派亲信翟守珣前往联络,试图联合李筠共同举兵。不料,翟守珣到开封向赵匡胤通报,赵匡胤让翟守珣说服李重进暂缓发兵,并遣使赐李重进铁券誓书,拖延李重进。到九月李重进在扬州起兵时,李筠之乱早已被平定。赵匡胤派石守信领兵讨伐,十月赵匡胤再次亲征,十一月即攻破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亡。平定李筠和李重进之乱后,宋朝政权基本稳固,赵匡胤开始继承郭威、柴荣未竟的政治事业,统一全国与加强皇权成为宋初政治的核心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