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张居正评传
  • 【现货速发】张居正评传
  • 【现货速发】张居正评传
  • 【现货速发】张居正评传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张居正评传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6.7 5.4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5.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雅瑟 萌萌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6990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8983674

上书时间2025-01-09

评价1484好评率 99.94%

  • 物流很快 53
  • 发货速度快 47
  • 包装仔细 46
  • 价格实惠 45
  • 品相不错 44
  • 非常满意 42
  • 值得信赖 38
  • 物超所值 35
  • 服务态度好 34
  • 品相超预期 31
  • 书质量太差 1
  • 包装损坏 1
  • 发货太慢 1
  • 影响阅读 1
  • 描述严重不符 1
  • 服务态度差 1
  • 没收到货 1
  • 没有物流信息 1
  • 物流太差 1
  • 联系不到卖家 1
查看全部评价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追溯到张居正的幼年,详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出生平凡,后身居高位改变历史的政治家。

张居正对明朝后期颓废的历史局势的扭转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受命于朝廷败落之际,但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半个世纪。对于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刽子手,但是他通过整捯超纲、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让明朝重现生机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商品简介

本书追溯到张居正的幼年,详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出生平凡,后身居高位改变历史的政治家。

 

张居正对明朝后期颓废的历史局势的扭转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受命于朝廷败落之际,但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半个世纪。对于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刽子手,但是他通过整捯超纲、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让明朝重现生机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目录

上 篇 救世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章 荆州的神童少年 / 002


平民之家出神童 / 002


声名鹊起成为王府座上宾 / 010


初试不第缘自善意的关怀 / 016


第二章 初涉官场隐忍不发 / 023


二甲进士入翰林 / 023


《论时政疏》初显远见卓识 / 028


避于山林韬光养晦 / 032


重返政坛再次碰壁 / 038


严嵩倒台,七品升至六品 / 042


第三章 在对外防御中初显身手 / 049


高拱还朝,执掌边防大权 / 049


军事改革,为武将争来独立权 / 056


筑城固边以防为主 / 061


策反鞑靼实现封贡通市 / 063


第四章 风云变幻中走上首辅之位 / 070


徐、高互斗,静观其变 / 070


飞扬跋扈,高拱赶走赵贞吉 / 075


三十年生死之交相恶 / 082


高拱仓皇出京,占据首辅之位 / 087


王大臣之案发,救下高拱一家 / 093


第五章 内外铁三角推行新政 / 100


铁三角联手,推行新政 / 100


尊祖制,重典治国 / 104


以信为先修法度 / 108


强化监督整吏治 / 121


抑制兼并,施惠于民 / 135


一条鞭法促进商业兴起 / 145


合流法治理黄河 / 154


第六章 便民为本,铁腕治国 / 160


“变”字当头,近民为要 / 160


实用为本整学风 / 165


父亲去世,“夺情”之礼惹争议 / 170


甘受诟骂,铁腕治国 / 175


第七章 人亡政息的人治悲剧 / 180


因病去世,神宗变卦 / 180


冯保遭弹劾,铁三角三去其二 / 190


反攻倒算,家破政息 / 196


下 篇 首辅处世技巧


第八章 位闲人不闲,为成功时刻做准备 / 202


第九章 藏智存身,必要时远离是非 / 208


第十章 别让激情睡着,找机会露一小手 / 214


第十一章 夹缝中生存,太极手是妙招 / 219


第十二章 善于借力,让盟友除掉眼前的障碍 / 224


第十三章 不同时做不同事儿,价值才是升迁的砝码 / 230


第十四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 236


第十五章 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 242


第十六章 适可而止,别把失势的对手逼到死角 / 246


第十七章 内外相通才能稳把朝纲 / 251


第十八章 一个篱笆三个桩,自己的团队很重要 / 256


第十九章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262


第二十章 改革创新,新酒还须老瓶装 / 268


第二十一章 千条万条,实用才是条 / 274


第二十二章 见成效时,要探探上司的口风 / 279


第二十三章 尊敬有加,学会和小上司相处 / 286


第二十四章 做一个细心的明智者 / 292


第二十五章 成大事需要一颗坚强的心 / 298


第二十六章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 304


第二十七章 隐忍不发,韬光养晦 / 310


第二十八章 伟大的管理是管理自己 / 315


第二十九章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拘泥 / 320


后 记 / 326



内容摘要

本书追溯到张居正的幼年,详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出生平凡,后身居高位改变历史的政治家。


张居正对明朝后期颓废的历史局势的扭转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受命于朝廷败落之际,但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半个世纪。对于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刽子手,但是他通过整捯超纲、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让明朝重现生机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阅读提示: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解析做人做事谋略智慧的书籍!


*明朝若无张居正,将提前60年终结,一本书读懂张居正开挂的人生!


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42岁进入内阁大学士行列,48岁任内阁首辅……


*明朝功臣,万历首辅,救济宰相,现代人一定要了解的张居正!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知人善任,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深度解读政敌眼中的弄权小人,百姓崇拜的救国英雄!


★梁启超于《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


★一本书读懂张居正的正面与背面,全方位解读这位古代改革家!


他是政治家,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阴险”:为了成为首辅,勾结太监冯保;大收边将贿赂;为了将改革推行到底,他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大权;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拒绝为父守孝。


他也有为国为民的初心,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为富庶的时代,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两百年。同时,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彩内容
二甲进士入翰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赴京参加会试。他寒窗苦读多年,经过发奋努力终于金榜题名,不仅成功通过殿试,而且中了二甲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虽说庶吉士在当时顶多算是个九品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经过三年的培训,就可能被点为翰林。按明代的官制,翰林院官员品级从七品到五品不等,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非其他同级部门所能比。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而这些工作经历对翰林官员积累政治经验、增广知识、扩大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为入阁辅弼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是入阁之前的必经之路。所以说,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光明的仕途与前景。明代中期以来,内阁基本上都来自于翰林官员,以至当时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明史选举志》就曾这样写道:“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年轻的张居正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一方面,他觉得总算有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机会了,一片光明的前途使他感到十分兴奋。另一方面,因为深知官场的种种险恶,张居正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做事总是小心谨慎,待人也都个个尊敬有加,对谁都和和气气。虽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为了明哲保身,面对官场的风起云涌,他还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和其他的利益场一样,明代末期官场的政治斗争极其残酷。张居正刚刚步入翰林院,就遇到夏言和严嵩的斗争。当时,夏言是内阁首辅,严嵩是次辅。
明代的内阁自成祖朱棣以后,就逐渐演变为政治枢纽。整个内阁表面上只是皇帝的秘书厅,内阁的大学士不过就是皇帝的秘书,内阁的首辅顶多算是个秘书厅主任,但由于皇帝的一切诏谕都经内阁,内阁权日重,首辅位极人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次辅觊觎首辅的地位是很自然的。
说到内阁,说到政治,说到竞争,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嘉靖皇帝。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将来谁继承王位成了一个问题。所有大臣在各地王府考察了一番,认定湖北钟祥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是最佳的皇位继承者。于是,这兴献王世子就捡了个大便宜,离开了他的兴王府,来到了北京,半路接班成了皇帝。当了皇帝后,嘉靖为了光耀门楣,想要给予自己早已去世的父亲一个比较合适的称号,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称为皇考。可大臣们都觉得这不符合朝廷的礼法,拒绝了这个要求。这就是明代的“大礼议之争”。嘉靖自排廷议定“大礼”,开始重视礼文事,夏言在祭祀典礼一事上得到了嘉靖的青睐,顺利地得到了重用。之后,他在仕途上一直平步青云,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
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工作也算是尽职尽责。可是,他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傲气十足。夏言在官场中的傲气不仅得罪了本来就很强势的嘉靖,也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严嵩恰恰相反,他是个毫无傲气,也无骨气的人,整个就是一副奴才相。而他的“好脾气”还真的为他带来了“好运气”。嘉靖喜欢道教,喜欢青词,严嵩就投其所好,博得皇帝的赏识。严嵩一天到晚就是研究青词的写作,写得一手漂亮的青词,并因此爬了上来,成为内阁次辅。
像夏言如此傲气的人当然看不起严嵩,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可在严嵩看来,夏言可是一个不得不除去的眼中钉,不仅因为夏言曾经在政坛上三起三落,每一次官复原职后都在严嵩之上,而且平时在工作中也总是“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顾嵩”,非常鄙视严嵩,根本不考虑他的想法。但是,严嵩是个明白人,虽然很想扳倒夏言,但还是表现得很低调。
严嵩利用同乡关系,想方设法讨好夏言。他对夏言毕恭毕敬,察言观色,处处迎合他的意思。有一次,严嵩准备了酒宴,亲自去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找了个借口推掉了。严嵩却极为谦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自己带去的请柬。
表面上,严嵩对夏言还是言听计从,但背地里早已开始了“反攻之计”。他知道,想要整垮夏言,必须先从皇帝下手,所以,他就开始离间夏言和嘉靖之间的关系。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命人制作了五顶香叶冠,赐给几位宠臣。第二天,严嵩就把香叶冠戴在头上来上朝了,外面还郑重地罩上轻纱,以示尊重。
嘉靖看了很高兴,就问夏言:“爱卿,你的呢?”夏言一向反对迷信,不肯接受,就直接回答:“堂堂的内阁大臣怎么能在朝廷之上戴那种东西,成何体统!也就只有像严大人那种人才会喜欢戴吧!”嘉靖心里虽然很不满意,但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也就没有说什么。可是,“细心”的严嵩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在下朝后,他就单独找皇帝“哭诉”,说夏言平时总是盛气凌人,根本就不把他们这些下属放在眼里,今天在朝上嘲笑他戴这个“荷叶绿帽子”已经算是给自己面子了。嘉靖听后,心里更不是滋味,对夏言也愈加不满。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按规定,大臣值班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不守规定,很不给嘉靖面子。严嵩一看时机成熟,一改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宠幸的一个道士,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很多坏话。嘉靖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后来,内阁中只剩下严嵩一人,皇帝也觉察到严嵩专权。于是,再度起用夏言,而且位在严嵩之上。夏言复职后,把严嵩撇在一边,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严嵩表面上不动声色,从不提意见,暗地里却收买皇帝身边的太监,让他不时地在皇帝面前揭夏言的短处,同时也不露痕迹地说严嵩的好话。
终于,严嵩抓住一个机会。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北方鞑靼部落侵入河套地区,不断扰乱北方边关。次年,被夏言一手提拔上来的陕西总督曾铣上疏力主收复河套,得到皇帝赞赏。但明朝自英宗以来已经被蒙古人打怕了,嘉靖觉得没有把握,始终犹豫不定。夏言对皇帝的反复无常不知如何是好,干脆上表请皇帝自己裁决,把难题甩给皇帝,使嘉靖很生气。而严嵩则通过太监里的内应了解到嘉靖不敢下收复河套的决心,极力宣扬河套不可收复,并乘机攻击夏言专权,使皇帝大为愤怒。严嵩可不愿放过这个机会,他必须“斩草除根”。他到处散布流言,说夏言离朝时心怀不满,又造谣说夏言收了曾铣的贿赂,要借收复河套谋取私利,从而陷国家于危机之中。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皇帝不信。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曾铣因误国、通敌、贪污等罪名被抓,当夏言得到这个消息时,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自己中了严嵩的奸计,可一切都太晚了。夏言先是被嘉靖免除了所有职务,后来又以误国罪给处死了。
从此,严嵩稳坐首辅之座达15年之久,再也没有人能和他分庭抗礼。这场政治斗争对刚刚进入官场的张居正是个不小的震撼。可是,他一个小小的庶吉士,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他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在首辅的位置上,拥有说话的权利,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但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
按照明朝的常规,只要是考中了二甲进士,就可以担任编修的职务。因此,经过三年的庶吉士的“实习”生活,张居正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他的仕途开始了第一个转折,虽然这个职位距离自己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距离。
编修是个清闲的职位,但张居正并没有像其他的同僚为仕途奔竞趋谒,更没有沉醉在歌台舞榭和吟风弄月中,他从进入翰林院的第一天,就开始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思考。在官场的纷争中,张居正依然是冷眼观察,他闭门谢客,除了编著史书,便整日攻读历朝典章制度,默默潜求救国兴邦之道。他深为大盗为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的局势感到忧愁,更为当朝的世宗皇帝不务政事,听凭误国害民的首辅严嵩胡作非为感到无奈。
虽然对严嵩没什么好感,但碍于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为了仕途的发展,张居正对严嵩还是相当尊重。这也不能责怪张居正,作为新进官场的年轻官员,和上司搞好关系是自然而且是必须的。张居正靠着一支笔、一手漂亮的文章,赢得了严嵩的欣赏,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严嵩对他还是很友好的。在张居正的《张太岳集》中就有不少为严嵩父子写的赞美诗,有的是为了严嵩的生日庆贺,有的是过节的时候写的庆贺诗文,还有一些是代严嵩写的上奏朝廷的贺表。这些文章拉近了张居正和严嵩的关系,使得他在残酷的官场中可以明哲保身,这不能不说是张居正正确的为官之道。
虽然张居正向严嵩伸出了友好的政治触角,可这并不代表就此加入了严嵩的政治阵营。他虽然不了解严嵩,但从骨子里感觉自己不能跟严嵩靠得太近。可是,身在官场,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不能孤立无援,没有立场。所以,此时的张居正真正开始意识到官场的复杂,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面对严嵩与徐阶两大政治集团,他的选择显得异常艰难,也异常重要。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在当时担任礼部尚书,因为擅长替嘉靖写青很受嘉靖的重视和喜欢,成为朝政中的一匹“黑马”。而且徐阶是张居正名副其实的老师,对他也非常欣赏,最重要的是徐阶为人正直,一心为国。虽然当时徐阶的权势远不及严嵩,但张居正仍然觉得老师那里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选择了徐阶作为自己的靠山。
张居正不凡的气度和行动能力以及过人的才华,深深打动了徐阶,并得到徐阶的着力培养。在与严嵩的斗争中,徐阶一直全力保护张居正,不让他正面与严嵩集团直接冲突,以免成为马前卒而很快牺牲。除此之外,徐阶还把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尽心地传授给张居正,尤其在扳倒严嵩的过程中,教会了张居正很多东西。
张居正在加入徐阶的政治阵营后,细心学习徐阶的政治智慧,又以一种接触的艺术保持着跟严嵩的关系。他在徐阶和严嵩之间走钢丝,走得是一帆风顺,一方面徐阶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严嵩也很器重他,这使得张居正在政坛中迅速凸显出来,成为谁都喜爱的“大红人”。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