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衡之法--全国名中医凌湘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集萃 普通图书/医药卫生 编者:肖政华//王和强//杨辉|责编:刘喆 中国医 97875132827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和衡之法--全国名中医凌湘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集萃 普通图书/医药卫生 编者:肖政华//王和强//杨辉|责编:刘喆 中国医 9787513282710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5.8 5.4折 66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肖政华//王和强//杨辉|责编:刘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ISBN9787513282710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31906356

上书时间2023-12-1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博士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杂病,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以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和衡之法”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法”的思想
    二、《黄帝内经》一中医“和法”思想的渊源
    三、张仲景一一奠定“和法”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重视“和法”的研究
    五、明清医家使“和法”概念逐渐趋于泛化
    六、当代对“和法”认识更趋多元化
    七、凌湘力“和衡之法”的师承渊源
      (一)欧阳履钦学术思想
      (二)欧阳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和衡之法”应用
    一、“和衡之法”的内涵
    二、“和衡之法”的临证特点
      (一)“和衡之法”之脏腑调和
      (二)“和衡之法”之气血调和
      (三)“和衡之法”之阴阳调和
      (四)“和衡之法”之寒热调和
      (五)“和衡之法”之气机调和
      (六)“和衡之法”之身心调和
    三、“和衡之法”的运用方法
      (一)四诊合参,全面收集信息
      (二)立足和重视整体观,辨证论治
      (三)审证求因,辨明主次,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四)扶正固本,攻补兼施
      (五)病证结合,衷中参西
    四、“和衡之法”思想的科研成果
第二章  典籍心悟
  第一节  《黄帝内经》心悟
    一、“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心悟
    二、“乙癸同源”临证心悟
    三、“金水同源”临证心悟
    四、“火郁发之”临证心悟
    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证心悟
    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乌议
  第二节  《伤寒论》心悟
    一、小柴胡汤证治浅议
    二、腹痛的辨证论治
      (一)六经条文梳理
      (二)腹痛的病因病机探讨
      (三)腹痛的治则治法
    三、顾护脾胃的证治
      (一)健运脾胃,调和营卫
      (二)寒温并用,健脾祛邪
      (三)祛邪护脾,免伤正气
      (四)肝病实脾,助正达邪
……
第三章  用药解析
第四章  遣方心悟
第五章  临证心悟

内容摘要
凌湘力(1950—),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博士后导师,首届贵州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凌湘力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师承博士后导师。凌老先后担任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等社团职务。
凌湘力教授痴爱中医事业,刻苦钻研经典,学习各家学术思想,传承湖湘名医欧阳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思维方法,据经典之旨,博各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经过40多年的临床积淀,形成了注重“和衡之法”的鲜明学术思想,临证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主线,注重整体调节、重视培补后天,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内科、妇科疑难杂病,尤其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副反应、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老年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凌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传承发展意义。
为更好的传承凌老“和衡之法”学术思想,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本书主要从医事传略、和衡之法学术思想解析、用药经验、方剂心得、临证心悟、医案举偶等六个方面阐述。第一篇章主要介绍凌老成长经历,求学和思想形成过程。第二篇章主要解析和阐述“和衡之法”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师承流派、和衡之法学术思想内涵,临证运用;第三、第四篇章主要阐述凌老临床药用及常用方剂特点。第五篇章主要阐述部分凌老及部分门人弟子运用“和衡之法的临床体会;第六篇章通过收集整理凌老的部分临证医案,领悟凌老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守方与变方等思想的娴熟运用,感悟凌老临床“和衡之法”辨证思维及用方之匠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