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史记(近代中国异闻录)(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野史记(近代中国异闻录)(精)

9787559668257

61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杨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8257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21页

货号735202141782

上书时间2024-04-03

晚亭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名称
野史记(近代中国异闻录)(精)

作者
杨早

责编
牛炜征

定价
80.00

ISBN号
978755966825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版印次
1版 1次

开本
32开

装帧
精装

页数
321

出版时间
2023-06

印刷时间
2023-06

晚清民国诸多名人逸事流传至今,或化身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源于娱乐小报的边角,或来自后人的恍惚忆述,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本书将目光投向晚清民国历史中的隐秘角落,于近代掌故中撷取有趣的故事细节、人物碎片,加以连缀拼接,钩沉拾遗。作者特别选用新闻特写的方式,力图营造历史现场感,让读者更直观地体味到历史事件、人物生平的断面与瞬间,更有逸闻流播中的详略与变形。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小引:掌故该怎么写

清末民初的大臣们

 穿着女装考科举,樊增祥图什么

 给姨太太拜寿,有问题吗

 送张之洞的寿序,涉嫌抄袭龚自珍?

 不是说好了不录取康有为吗

 翁同龢为何请家乡知县看自己洗脚

 沈佩贞大闹神州日报社

 大总统副总统结亲家,谁出儿子

 民国催债第一高手

 袁世凯死因是梅毒?《渣男的报应》上映

 马君武被笔友骗稿,怒变革命党

 杨皙子暗助孙大炮 宋教仁终鸽梁启超

 誓不买田,梁启超宁愿吃鸡

 岳麓山上黄蔡墓

 康有为坐气球,想象未来大空战

 晚清状元那么多,张謇凭什么活成了常青树

 末代小皇帝怎么跟蒙古人聊天

五四!五四!

 众声喧哗说“五四”

 1919年什么人能上北大

 先生们

 学生们

 《新潮》与《国故》:学问是平等的吗

 《新潮》与《国民》:为了“五四”手拉手

 《公言报》:新文化的老对手

 《顺天时报》怎样报道五四运动

 北京的小报怎样报道五四运动

 救国十人团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五四运动一百年了,青年崇拜变了吗

大学,有大师之谓也

 科举,不选学士选人才

 北京大学有多自由

 丰子恺,你为什么敬爱李叔同

 像粉丝一样苦恋毛彦文

 顾先生的字写得真快

 大师不会讲课,又怎样

 沈从文为什么跑警报

 联大领导巡视组来到李庄

 若园巷,翠湖边

 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有穷也有富

 率性莫过闻一多,交友当如朱自清

 林徽因为什么只能嫁给梁思成

中国新闻血泪史

 近代,报纸替代了告示

 那个叫梁发的乡下仔

 蔡尔康,偷新闻

 《新闻报》是怎么营销的

 办一份纯方言的报纸是什么感觉

 用白话写文章,民众就能看懂?

 求凭空借二百两,救报也救命

 主人发配新疆,只为客人长得像孙中山

 你们报人真不识趣,不知道哪壶不开?

 谁知道《可报》是怎么停刊的?

 林妹妹为啥不能管贾府?她是南方人

 言论自由,打人的有,被打的没有

 被爱国者误杀的黄远生

 骗杀邵飘萍的张夜壶,也死于乱枪下

 薛大可跪了,也没保住林白水

 论日本人听花对女性进剧场的贡献

 编辑张恨水开始北漂

 一百万读者,能保史量才的命吗

 扬州兼职记者许蔼如之死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

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说史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编有“话题”年度系列(2005-2014)、《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小引:掌故该怎么写

“掌故”是古已有之的文类,近世尤盛。大抵乐见韵事,喜闻隽语,人情之常。不过,考察掌故勃兴的年代,似乎还都是所谓“王纲解纽”的转型时期。按照布洛赫的说法,人对历史的兴趣,出自回溯过往的本能。是否在动荡不宁的大时代中,大家更热衷于抚今追昔,又听厌了正史的喧嚣,反倒在稗官野史、故老流传中,能寻得别有盎然兴味的一片天地?

掌故有什么用?答案是没什么用。掌故讲的都是些“冷知识”,对于现代人而言,没有皮肤感觉的知识,只能沦为小众的秘藏。不过,冷饭翻炒,转成佳肴,这样的做法也未必行不通吧?我曾有篇小文,为自己“炒冷饭”辩护:

现在有了电脑,有了网络,还有了搜索引擎,冷知识还能让我们快乐吗?我写过一些掌故文字,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我以前不知道这个,很好。也有人说:这跟现实有什么关系?我听了前一种评论,就很得意;听了后一种说法,感到惭愧。这说明我也是一个冷知识崇拜者,而且对社会毫无贡献。

关于冷知识的用处,我是这样想的:冷知识不应该是为了解而了解的,它应该参与一种精神活动,把自己变得不再是冷知识。昨夜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讨论中国电影到底是不是1905年诞生的。这个论题单摆浮搁着,就是一条冷知识。我看中国电影,只问它好不好看,谁管它多少岁了?呦,整一百呀,来,多给个红包。像话吗?拍电影的人也不会想:中国电影还没到一百年呢,咱们省点劲儿。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1905年前后的北京有所研究,你就会想象:一个穿竹布大褂、梳着油光大辫的北京人,走在前门大栅栏的街上。他掏出十文钱,走进大观楼,看见小叫天谭老板,在一块白布上演《定军山》,他的精神生活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人会说:哼,洋鬼子玩意儿,等老团(义和团)回来,一准把你们抵制了!也有人会想:这个东西真不错,人的影儿会留在布上,还能动换!对于1905年的北京人,中国电影有没有出现,有着切肤的感觉。对于一百年后,像我这样喜欢想入非非的人,它也不是冷知识,而是一种温热的感触。

掌故的写法,一直变化不大。比较《今世说》与《世说新语》,形式相似,却有“天然”与“做作”之别。“五四”诸家攻讦古文,首重叙事,即在于以上古之言语,叙今世之人事,就失了朱文正公“活泼坡地”的真味。至于议论、辞赋,古文别有洞天,自成世界。当然不该一笔抹杀。

有网友说,《野史记》的最大好处,就是把枯燥的历史化成了东北二人转。俺不是东北那嘎达的,但是这些小文的叙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