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补图1)1本·现当代眼科学的里程碑巨作《〈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石增荣等眼科大师罕见医文【石增荣序】其中有些页是复印件

6600 六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年代不详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561页

上书时间2018-06-0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品
有烂损,粘修新订,品相自定。全书最后见标的为561页。有补图。
商品描述
1、是不是民国医书方面的内容?上角所标的各页次是不是出版者或其他什么人加盖的?再有从“序言”的最后一自然段和“目次”看该书名是不是1本叫《〈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均请自鉴。
2、各文和“启明眼科学杂志第二个五年本合总目次”是对应、统一的,即“目次”中的每一个篇名和书里的各篇文章都能够一一对应上。
3、页数:561,其中序言、目次第1页和正文第5、6、7、8、9、10、11、12、555、556、557、558、559、560、561页为复印件。另外第13、14页有复印补修(如非补图中的图片11、图片12)。
===============================================================
★研究石增荣等医学大家和现当代医科学史的重要史料!

★高文翰(1882—1968)  辽宁人,沈阳盛京医科大学毕业,曾到奥国、英国、日本等国进修眼科,回国后继续在盛京医大从事眼科医疗和教学工作,曾任该校眼科主任、教授、院长等职,在日伪占领东北期间,曾竭尽全力维护学校的存在。1949年后,该校并人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任副主任,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他积极组织眼科学会、撰写论文、编著《实用眼科学》、《实用眼科手术学》等书问世。
======================================================================
★1949年,哈尔滨眼科医生石增荣博士成功地做了我国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盲人1个月后复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石增荣教授说:“陈滋先生不但是国之名医,更是国之良医。世多名医,但良医难得“。(转帖)

★1932年6月,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的石增荣博士,在道里区中国头道街创办明明眼科医院,是全国最早的眼科之一。张柏岩等医界先驱前往祝贺并赠送银盾。

★1948年4月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李富春、王首道、陈郁、邵式平等领导同志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80余人,在哈发起成立“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张柏岩、李亚非、贾连元、石增荣、王维焕等人参加。

★会议是在一间向中法大学租借的普通教室内召开的。到会眼科医师约60~70人。因是解放后第1次代表大会,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几乎全部到会,他们热情洋溢的讲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增荣教授主张应尽快创办《中华眼科杂志》,不必有顾虑。他说:“我曾从头翻阅过《日本眼科学会杂志》,起初他们每期仅薄薄几页,后来越出越多,现在发展到一个月一大厚本,同时还带动全国刊出了多种眼科杂志。区区日本能办到的事,我们一个大国又有什么办不到的呢!”(《怀念毕华德教授》)

★眼科学
二、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建立

20世纪后,各类医学院校相继成立,这些学校在成立之初,年制不同,教材不统一,虽都设有眼科课程,但内容极不一致,且多与耳鼻喉科在一起,内容简陋。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校才开始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眼科专科。当时任眼科教授的是李清茂(1884~1946),他是我国早期眼科专任教授之一。他1924年开办眼科进修班,一改过去完全用英语授课的方法,开始用中文授课,并翻译了《梅氏眼科学》作教材。当时参加者20余人,这些人多数成为我国西医眼科的主要力量,对促进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许多我国有志之士到欧美或日本专攻眼科归来,为我国眼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如李清茂、陈耀真、罗宗贤、毕华德、刘宝华、石增荣等。
20世纪初,在我国各地,不仅大城市,在较边远的中小城镇也建立有眼科,出现了一些以眼科为重点或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成立较早的是北京同仁医院,1886年美国美以美传教会在教堂旁设立了一个小的眼科诊所,1903年扩建为一小的医院,由于当时美籍院长贺庆是一眼科医生,于是眼科得到特殊发展。1929年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及口腔医学院的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医院之一,并于1931年开办两年制的眼耳鼻喉科训练班(研究生班),为培养专科人才作出了贡献。1932年创建的顺德府公教医院(亦名仁慈医院),是以治疗眼病为主兼治其它科疾病的专科医院,医院还实行巡回医疗为附近农村治疗病症,颇受群众欢迎。该院几经扩建至1939年已发展至病床60张,成为当时较大的农村专科医院之一,即今河北省邢台眼科医院前身。
为促进眼科学的发展,1932年毕华德等于北京,周城浒、刘以样等在上海,其后陈耀真等于济南,先后成立了地方眼科学会。1937年,中华医学会开第四次全国大会时,成立了全国眼科学会,选举周诚浒为第一任眼科学会会长。1929年毕华德等在北京组织创刊眼科专号于《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翌年又发刊《中华医学杂志》眼科专号,前后共只出刊10余期。在东北高文翰、石增荣等曾创刊《中国眼科杂志》,但不久即因“九一八”事变而停刊。眼科专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直至1950年才创刊。(《中国医学通史》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石增荣教授1879年9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76年2月逝世。 石增荣教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的眼科学家。生前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主任教授,黑龙江省眼科防治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黑龙江省第二届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黑龙江省及哈尔滨眼科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哈尔滨红十字会理事。 石增荣教授1923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在小口忠太教授指导下从事眼科临床工作。1923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眼科学教室在市川清教授指导下、从事眼科生物化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与白内障水晶体理化学的研究”、“眼房水和玻璃体内肪脂含量的研究”、“老年人眼病血液中类脂质含量的研究”等论文12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回国后在南满医学堂医院眼科工作,其后任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哈尔滨医……(纪念石增荣教授逝世十周年,魏志学 ,实用眼科杂志,1986年03期)

★黑龙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前身,是1959 年正式成立的黑龙江省沙眼防治所,石增荣教授任所长,是建国后我国最早建立的眼病防治机构。从此,我省的防沙治沙、防盲治盲工作全面展开。在石增荣教授的带领下,一批有识之士的眼科专家和医生、护士投入到眼病防治工作,“文 革”动/乱十年,黑龙江省的眼病防治工作没有间断,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乘马车、骑自行车走遍了全省农场、林区、厂矿、学校、村村屯屯,开展眼病流调、普查,编写《防盲手册》,发表科研论文,培训县、乡、村眼病防治医生……
                                     《东北沃土的“启 明星”》
    石增荣(1987—1976),字欣叔,辽宁省辽阳县人,我国著名眼科学家,中国角膜移植手术创始人,历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主任、黑龙江省沙眼防治所所长。1914 年他就读于南满医学堂,1923 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1926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做了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并获成功,自1949 年起石增荣教授积极参与防盲治盲工作,是我国防盲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0 年至1953 年他主编了《眼科学术汇刊》。1954 年他应邀赴波兰参加国际眼科学术会,1958 年出版《沙眼和盲防治手册》。 曾连任第一、二 、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曾多次获得人民功臣、劳 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出席过全国群英会。(黑龙江日报,2010年4月26日)

★新中国人物志——石增荣

    石增荣,字欣叔。1897年9月生,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小学只读几年即辍学,不得不为日本铁路职员当仆人,带孩子。但他聪慧过人,有过目成诵之才。晚间暇时便借月光读书。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日本国人,把他送到日本就读。1914年回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公费生,1920年毕业留校。1923年留学日本,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在市川清教授指导下,从事白内障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留学4年,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的理化研究》、《老年眼病患者血液中类脂质含量的研究》、《眼房水和玻璃体内脂肪含量的研究》等14篇论文。
    1926年由日本文部省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被接纳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1927年回国,任南满医学堂附属医院眼科医师、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等职。1928年携眷来哈,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眼科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日本人的歧视与排挤,多次拒绝公立医院日籍主事人的高薪聘请,于1931年创建了明明眼科诊所;同时倡导成立哈尔滨眼科研究会。
    石增荣的寡母中年失明。因此,他对贫困的眼病患者极为同情。在开业行医中,以实施普及医疗为办院宗旨,竭尽全力为平民医治眼病。对一些无力就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或减免医疗费用,或施以救济,有的收养。有一无家的叶某,治愈眼疾后被留在诊所工作,帮助他建立起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镇和农村施诊,尤其注意为中小学生防治眼病。石增荣高超的医术、仁德的医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他和他的明明眼科医院,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逝世后多年,还不时有人慕名来哈尔滨求医。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石增荣参加革命工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附属医院眼科博士。1949年改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此后,停办了私人明明眼科诊所。为扩大盲人治疗范围,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于1949年成功地开辟了角膜移植手术。为推广这一先进医术,多次到哈尔滨市内几所大医院和兄弟省、市作示范表演。1953年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国放映。其后又成功地开展了腮腺管移植手术。1954年应邀参加波兰眼科国际学术会议,归国途中到苏联进行参观访问。晚年又攻读俄文,介绍苏联有关青光眼的防治以及巴甫洛夫学说在眼科应用的文章。
    从1950年起,倡导眼科医生到农村去防盲治盲、防治沙眼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经常用白求恩“让病人叩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话,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和农闲季节,组织防盲医疗队,到广大农村、林区、矿山去,为群众防治眼病。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为基层培养眼病防治人员。1958年带领学生,到兰西县开展防盲试点工作。
    同年9月,中央卫生部为推广这一经验,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来自全国的眼科专家和各省、市卫生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兰西进行了现场参观访问。会议制定了全国防治沙眼规划,《健康报》为此发了社论。195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省沙眼防治所,聘石增荣博士为所长。由于他多年的倡导和努力,到国庆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级防盲医疗队在各地累计治疗盲人70万,半数复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在防盲工作中,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认为当时在国内外通用的以视力0.02以下为盲的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极力主张以0.06以下做为标准,这与现行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0.05以下)十分接近。此外,在对盲人的分析统计方法、失明原因的判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为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依据。1964年受全国眼科学会的委托,他编写了《中国眼科全书》的预防眼科篇。
    1972年,石增荣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和75岁高龄,带领防盲医疗队到尚志县开展工作,并为重建眼病防治所而奔走。1976年,在病重期间,还叮嘱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一定要把防盲工作搞下去。”1976年2月8日病逝于哈尔滨,终年79岁。
    石增荣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多次被评为院、校和省、市各级优秀教师、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为了中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解除盲人的疾苦,石增荣博士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我国防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11-05-12 08:44:39,中国黑龙江省信息网)

★我国著名眼病防治专家石增荣教授,(1897-1976),字欣叔。辽宁省辽阳县人。1914年就读于南满医学堂,192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23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192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人物简介

1927年归国后,仍回南满医学堂医院眼科。1928年应聘任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1929年到哈尔滨任东省特别区市立医院眼科主任兼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眼科教授。"九一八"事变后,辞去公职而自行开设\"明明眼科医院\",但仍然兼哈尔滨医专眼科教授工作。1931年牵头成立了哈尔滨眼科研究会,同时主编《启明眼科杂志》。解放后,于1948年出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主任、教授。为扩大治疗盲人范围,克服各种困难,于1949年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1953年拍成《角膜移植》科技片,在全国放映。其后,又成功地开展了腮腺管移植手术。1950年至1953年主编了《眼科学术汇刊》。自1950年起积极倡导向农村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组织防盲医疗队到农村、林区、矿山开展治病防病,并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为基层培养大批眼病的防治人员。1958年中央卫生部为推广黑龙江省防盲治盲、防治沙眼的经验,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1959年兼任黑龙江省沙眼防治所所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受全国学会的委托,编写了《预防眼科学》。曾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曾多次获得人民功臣、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出席过全国群英会。1976年2月8日病逝于哈尔滨。[1] 
2.人物生平

石增荣,1897年9月生,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小学只读几年即辍学,不得不为日本铁路职员当仆人,带孩子。但他聪慧过人,有过目成诵之才。晚间暇时便借月光读书。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日本国人,把他送到日本就读。1914年回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公费生,1920年毕业留校。1923年留学日本,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在市川清教授指导下,从事白内障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留学4年,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的理化研究》、《老年眼病患者血液中类脂质含量的研究》、《眼房水和玻璃体内脂肪含量的研究》等14篇论文。[2]  1926年由日本文部省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被接纳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1927年回国,任南满医学堂附属医院眼科医师、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等职。1928年携眷来哈,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眼科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日本人的歧视与排挤,多次拒绝公立医院日籍主事人的高薪聘请,于1931年创建了明明眼科诊所;同时倡导成立哈尔滨眼科研究会。
  石增荣的寡母中年失明。因此,他对贫困的眼病患者极为同情。在开业行医中,以实施普及医疗为办院宗旨,竭尽全力为平民医治眼病。对一些无力就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或减免医疗费用,或施以救济,有的收养。有一无家的叶某,治愈眼疾后被留在诊所工作,帮助他建立起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镇和农村施诊,尤其注意为中小学生防治眼病。石增荣高超的医术、仁德的医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他和他的明明眼科医院,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逝世后多年,还不时有人慕名来哈尔滨求医。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石增荣参加革命工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附属医院眼科博士。1949年改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此后,停办了私人明明眼科诊所。为扩大盲人治疗范围,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于1949年成功地开辟了角膜移植手术。为推广这一先进医术,多次到哈尔滨市内几所大医院和兄弟省、市作示范表演。1953年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国放映。其后又成功地开展了腮腺管移植手术。1954年应邀参加波兰眼科国际学术会议,归国途中到苏联进行参观访问。晚年又攻读俄文,介绍苏联有关青光眼的防治以及巴甫洛夫学说在眼科应用的文章。
  从1950年起,倡导眼科医生到农村去防盲治盲、防治沙眼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经常用白求恩“让病人叩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话,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和农闲季节,组织防盲医疗队,到广大农村、林区、矿山去,为群众防治眼病。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为基层培养眼病防治人员。1958年带领学生,到兰西县开展防盲试点工作。
  同年9月,中央卫生部为推广这一经验,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来自全国的眼科专家和各省、市卫生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兰西进行了现场参观访问。会议制定了全国防治沙眼规划,《健康报》为此发了社论。195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省沙眼防治所,聘石增荣博士为所长。由于他多年的倡导和努力,到国庆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级防盲医疗队在各地累计治疗盲人70万,半数复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在防盲工作中,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认为当时在国内外通用的以视力0.02以下为盲的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极力主张以0.06以下做为标准,这与现行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0.05以下)十分接近。此外,在对盲人的分析统计方法、失明原因的判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为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依据。1964年受全国眼科学会的委托,他编写了《中国眼科全书》的预防眼科篇。
  1972年,石增荣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和75岁高龄,带领防盲医疗队到尚志县开展工作,并为重建眼病防治所而奔走。1976年,在病重期间,还叮嘱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一定要把防盲工作搞下去。”1976年2月8日病逝于哈尔滨,终年79岁。
  石增荣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多次被评为院、校和省、市各级优秀教师、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为了中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解除盲人的疾苦,石增荣博士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我国防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以上诸描述内容不包太准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有烂损,粘修新订,品相自定。全书最后见标的为561页。有补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