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横西北 沙莎(著)长篇报告文学 一场奔赴新中国发展新沃土的伟大长征,一曲无问西东与年华的奋斗壮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斗横西北 沙莎(著)长篇报告文学 一场奔赴新中国发展新沃土的伟大长征,一曲无问西东与年华的奋斗壮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

9787224149111

74.6 全新

库存999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沙莎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9111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货号749398259916

上书时间2023-12-07

甲乙丁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沙莎,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总经理,陕西省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陕西日报专题新闻部副主任,科教新闻部副主任。从事新闻报道十余年,撰写深度报道稿件50余万字,出版图书《史思三叠》《对话》。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本书是一部以“西迁”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了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各行各业,为支援祖国西部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来到大西北扎根文化、经济、工业等领域建设工作的辉煌壮举,及其所承载的“西迁精神”。书稿以大历史脉络搭建骨架,既重现历史细节,又立足当代的精神传递,将各行各业“西迁人”的奋斗故事同时代潮流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喷涌向前的力量,回应了党中央对传承“西迁精神”的要求与寄托。   

   教育、交通、电力、军工、医疗…… 一场奔赴新中国发展新沃土的伟大长征 一曲无问西东与年华的奋斗壮歌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他们如群星汇聚西北 以赤子之心写就“西迁”史话 
  忠于祖国人民,担当责任使命,书写新时代答卷 
  西北望,道且长。 鬓微霜,又何妨。 赤子心,国恒强。 

   第一章 西北望 道且长   第一节 梦想开始的地方是远方   第二节 那趟不曾回头的西去列车   第三节 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第四节 草棚礼堂中的开学典礼    第五节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第六节 两弹升空曾为少年舞忠魂   第七节 时空中那些永远年轻的梦想 
  第二章 鬓微霜 又何妨   第一节 青春——有一种青春刻着国之大者   第二节 道路——有一种道路叫不问前程   第三节 扎根——有一座高山挺立着国家尊严   第四节 初心——他们生产的机床名叫“忠诚”   第五节 岁月——左手咸菜右手机密   第六节 生死——生要向西,死葬长安 
  第三章 赤子心 国恒强   第一节 15位老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节 创新港里的西迁天团   第三节 起飞,从西北的天空   第四节 硬核,西迁路走出大国重器   第五节 向西,向太空   第六节 无问西东与年华 

   第六节 无问西东与年华 
  真正的抵达不是远方而是心灵。 当西迁的人们整理起行装的那一刻,抵达就成为祖国托付给他们的最大使命。为完成这使命,他们用尽一生,他们无怨无悔。 这是路途的抵达。 “列车从我国地势最低的长江三角洲出发,沿江淮平原北上,再穿过中原大地,最后到达西北高原,其间运行30多个小时……我们从车窗往外看,看到广阔的平原、看到一座座城市、看到林立的工厂……祖国啊,你是多么辽阔,我们一定要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年交大西迁的学生,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是回忆起西迁之路,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当年火热的心依旧在纸上跳动。 从祖国首都到秦岭深山,从黄浦江畔到兴庆池畔,从紫金山麓到古都长安,从冰雪之城到周人故里,从大洋彼岸到西北群山……当年“西迁人”日夜兼程踏下的一行行足迹,依然深刻鲜活,当年千里路上数万颗火热的心,依然赤诚如昨。这足迹以坚定的姿态从故乡走向他乡,从过去伸向未来。 这是梦想的抵达。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当年交大师生西迁的火车票上都印有这样的字,他们相信抵达大西北就是梦想,只要抵达,梦想就会实现。 “不后悔,华航西迁,就是为了占领航空航天制高点!”作为新中国“钦定的”二级教授胡沛泉说出西迁师生的心声。 曾任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的王世昕说,1955年他在上海参加高考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报考地质专业,将来为祖国探矿。报考交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知道交大要迁往大西北。1956年,全国高中毕业生都已经知晓交大要从上海迁往西安,但是报考的人却格外踊跃,最终交大1956级学生中来自华东地区的就有1100人,超过半数。 这片土地也从未辜负那些炙热的梦想,秦岭深处导弹飞上了天际,校园之内各界英才辈出,中国工业大旗被毅然扛起。 这是心灵的抵达。 “到西北去,我一定要到西北去,寒冷冻不了我的心肠,北风吹不散我建设祖国的热情,让我们在西北的风雨伴奏声中,高唱起建设祖国之歌。” 留美博士苗永淼,在1955年踏上故土的时候,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问:愿不愿意去交通大学?那里正面临西迁。“非常愿意,只想早点去。”当年31岁的博士肯定地说。 对于许多西迁的人们来说,到西部去,就是心灵的抵达。这里天高地阔,可以安放报国的理想;这里山河壮丽,可以容纳科学的追求;这里百废待兴,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60年前,有许多普通的人,拿着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因为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这一别就是一个甲子。60年,改变的是曾经年轻的容颜;60年,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那时,祖国很高,理想很大。 1955年5月,当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向全体师生发起迁校的动员令时,学校的师生写下这样朴实的话语: 我们向往于西安,不仅因为她有悠久光荣的历史,主要还在于她有更加远大的将来。在国家建设计划里,她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将是建设大西北的工业基地。我们极愿迁到那里去,因为我们是学工程的人,不到工业城市还到什么地方去呢? 那是用理想与忠诚写就的时代。 那时,道路很长,天地很广。 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工作人员从北京出发,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才到达凤州站。他们穿过零星分布的山民的茅屋,向大山深处走去,在一个叫“红光沟”的地方驻扎,他们要在这里研制中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在小小的红光沟,他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起了家,他们让家属带着咸菜缸挤在大卡车里来到山沟,他们吃着黏牙的黑面接下国家研制远程洲际导弹的任务。 他们相信这茫茫秦岭注定会见证祖国和自己的奇迹。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