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24.06 3.0折 80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悦笛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6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悦笛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9034344
  • 定价 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97页
  • 字数 421千字
【内容简介】
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亟需返本而开新,那就要复兴生活美学的“中国文明”,同时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的存在之学,也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中国人的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生活美学,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
刘悦笛,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任靠前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ComparativePhilosophy编委。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边风月》《世界又平又美》《美学靠前》,
【目录】
  
引言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


辑生活美学:中国与全球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


生活美学:是什么?不是什么?


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


广义与狭义的西方生活美学


西方生活美学专著五种


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


以“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


审美生活:文明素养?文化人权?


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


第二辑中国艺术观:当代性转换


走向“新的中国性”艺术观


建构“新的中国性”美术观


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


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


过去需“西体中用”,现在要“中体西用”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


以“生活美学”革新当代艺术观


第三辑美学与艺术:中国化历程


何谓美学“中国化”


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


融人“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


“美学译文丛书”的复出


“分析美学”在中国


“哲学”与“美学”的汉语创生.


“美术”与“艺术”的汉语源流考


从中国“美学”到“中国”美学


比较美学、跨文化和文化间美学


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


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


艺术学: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第四辑知人论世:对话美学家


当今艺术理论的“哲学化”——与丹托的对话之一


丹托的姗姗来迟号晗逢其时


素描李泽厚


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


新版《朱光潜全集》的真正分量


细读朱光潜中英文手稿印象


宗白华所践行的“生命风度”


蔡仪的自然美论与“自然全美”


王朝闻先生的“家”和“背影”


王朝闻艺术批评的“土方法”


追忆城市美学家佩措尔德


神林恒道的日本生活美学


第五辑艺术终结:终结在何处


如何释读“艺术终结”?——与丹托的对话之二


终结之后的艺术当代状态——与丹托的对话之三


艺术终结由谁先提出?——与卡特的对话之一


艺术终结向哪方发展?——与卡特的对话之二


艺术终结于何处?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


当代艺术理论的“死胡同”


亲历艺术终结的全球化语境


第六辑世界艺术史:全球新视野


走向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四种单线叙事模式


全球艺术格局:单向流动?多元互动?


谁来撰写全球艺术史有合法性?


“亚洲现代性”:中日韩的比较与交锋


东亚学术性何处寻:以韩国当代艺术为例


艺术的全球化:向左走?向右转?


国际前卫艺术的“关系主义美学”


第七辑当代艺术:当代中国性


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出版


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


谁在“妖魔”化?妖魔“化”了谁?


建构“国家艺术体制”的新途


市场双刃剑穿透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嬗变”


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


解构抽象表现模式,建构“自然呈现主义”


“上水”“上墨”“上茶”之哲学


走向影像化的“上善若水”


不“雕”不“塑”,有“影”有“相”


数码艺术的“新科技美学”之思


高科技能否“延展生命”?新媒体如何“恢复美感”?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


第八辑门类艺术:影视、舞蹈与设计


电影媒介:从“现实”还是“世界”出发?


电影拍摄:不在场却在存留世界


电影银幕:遮蔽在场与框架结构


观众与演员:电影内外的“人之要素”


电影也是“假装的视觉游戏”


“非人工性”:再看电影与绘画之分


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新旧与对错


反思巴赞的“照相写实主义”


本体问题转换: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作为“移动影像”的电影存在


作为“大众艺术品”的电影播放


旧电视本体论:从技术到文化的规定


以技术本体为基:作为“移动影像”的电视


媒介融合的挑战:电视“模板”的数位化拓展


回归到生活本体:趋向“生活美学”的电视


看电视的生活:在“电视世界”中来存留世界


设计:在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之间


当代“舞蹈理论”如何生长


大舞蹈与大美学的本土融合


“科学之美”与“美的真理”


结语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


一、“生活美学”的缘起与起源


二、“生活美学”的本土化建构


三、“生活美学”的全球化贡献


四、“生活美学”的艺术与文化


五、“分析美学”的中国开拓者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