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小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精) 978720016178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家小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精) 9787200161786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8.15 4.0折 45 全新

库存9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寅恪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61786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577416

上书时间2024-01-2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叙论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系,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其体裁若与旧史附丽,则于事尤便,故分别事类,序次先后,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而稍为增省分合,庶几不致尽易旧籍之规模,亦可表见新知之创获,博识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马见责也。
又此书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见僧祐书《三藏集记》十僧睿《大智度论序》及《大智度论记》。寅恪案:鸠摩罗什译经虽有删烦,然于《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盖天竺著述体例固如是也,后人于此殊多误解,以其事非本书范围,故不详论)。故于前礼仪章已论证者,如三源中诸人之家世地域等,则于后诸章不复详及,实则后章所讨论仍与之有关也。谨附识于叙论之末,以见此书之体制焉。


【书摘与插画】

礼仪(附:都城建筑)

 

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如《新唐书》一一《礼乐志》云: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然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

 

又《欧阳文忠公集》附欧阳发等所述事迹云:

 

其于唐书礼乐志发明礼乐之本,言前世治出于一,而后世礼乐为空名;五行志不书事应,悉坏汉儒灾异附会之说,皆出前人之所未至。

 

寅恪案: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礼制止用于郊庙朝廷,皆有司之事,欧阳永叔谓之为空名,诚是也。沈垚《落帆楼文集》八《与张渊甫书》云:

 

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士大夫重门阀,虽异于古之宗法,然与古不相远,史传中所载多礼家精粹之言。至明士大夫皆出草野,与古绝不相似矣。古人于亲亲中寓贵贵之意,宗法与封建相维。诸侯世国,则有封建;大夫世家,则有宗法。

 

寅恪案: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子敦之说是也。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
《通鉴》一七六《陈纪》“至德三年”条云:

 

隋主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勒成百卷,〔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隋书》一《高祖纪·上》(《北史》一一《隋本纪·上》同)云:

 

开皇五年春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同书二《高祖纪·下》(《北史》一一《隋本纪·上》略同)云:

 

仁寿二年闰〔十〕月己丑诏曰:“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吏部尚书奇章公牛弘、内史侍郎薛道衡、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委以裁缉,实允佥议,可并修定五礼。”

 

同书六《礼志总序》略云:

 

高堂生所传士礼亦谓之仪,洎西京以降,用相裁准。黄初之详定朝仪,则宋书言之备矣。梁武始命群儒裁成大典,陈武克平建业,多准梁旧。〔隋〕高祖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云。

 

《通典》四一《礼典序》(参《南齐书》九《礼志序》及《魏书》一〇八《礼志序》)略云:

 

魏以王粲、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沈、陈寿、孙盛虽缀时礼,不足相变。晋初以荀、郑冲典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加删集,成百六十五篇。后挚虞、傅咸缵续未成,属中原覆没,今虞之决疑注是其遗文也。江左刁协、荀崧补缉旧文,蔡谟又踵修缀。宋初因循,前史并不重述。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五礼。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陈武帝受禅,多准梁旧。后魏道武帝举其大体,事多阙遗:孝文帝率由旧章,择其令典,朝仪国范焕乎复振。隋文帝〔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

 

《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仪注”类《梁宾礼仪注》九卷贺玚撰注云:

 

案梁明山宾撰《吉仪礼注》二百六卷,《录》六卷;严植之撰《凶仪注》四百七十九卷,《录》四十五卷;陆琏撰《军仪注》一百九十卷,《录》二卷;司马撰《嘉仪注》一百一十二卷,《录》三卷;并亡。存者唯士吉及宾合十九卷。
《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
《隋朝仪礼》一百卷,牛弘撰。

 

《魏书》五九《刘昶传》(《北史》二九《刘昶传》同)略云:

 

刘昶,义隆第九子也,义隆时封义阳王,和平六年间行来降。于时(太和初)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昶条上旧式,略不遗亡。

 

同书九一《术艺传·蒋少游传》(《北史》九〇《艺术传·蒋少游传》同)略云:

 

蒋少游,乐安博昌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东阳,见俘入于平城,充平齐户,后配云中为兵。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访于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后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址。后为散骑侍郎,副李彪使江南。高祖修船乘,以其多有思力,除都水使者,迁前将军,兼将作大匠,仍领水池湖泛戏舟楫之具。及华林殿沼修旧增新,改作金墉门楼,皆所措意,号为妍美。又兼太常少卿,都水如故。景明二年卒。少游又为太极立规模,与董尔、王遇参建之,皆未成而卒。

 

同书七《高祖纪·下》(《北史》三《魏本纪》同)云:

 

〔太和〕十年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寅恪案:刘昶、蒋少游俱非深习当日南朝典制近发展之人,故致互相乖诤。其事在太和十年以前,即《北史》四二《王肃传》所谓“其间朴略,未能淳”者。至太和十七年王肃北奔,孝文帝虚襟相待,盖肃之入北实应当日魏朝之需要故也。



 
 
 
 

商品简介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研治唐史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著作。本书分别就礼仪(含都城建筑)、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各种制度,系统考证了这些制度从汉魏至隋唐的渊源和演变,对隋唐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尤其是种族文化观等概念、隋唐制度三大渊源之影响强弱比较,许多中古史重要问题都肇端于此书,奠定了当代学者理解中古史、制度史的基本框架,为治史者所。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和欧美,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一 叙论
二 礼仪(附:都城建筑)
三 职官
四 刑律
五 音乐
六 兵制
七 财政
八 附论

内容摘要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研治唐史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著作。本书分别就礼仪(含都城建筑)、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各种制度,系统考证了这些制度从汉魏至隋唐的渊源和演变,对隋唐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尤其是种族文化观等概念、隋唐制度三大渊源之影响强弱比较,许多中古史重要问题都肇端于此书,奠定了当代学者理解中古史、制度史的基本框架,为治史者所必读。

主编推荐
★中国中古史、隋唐史、制度史经典著作。★“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寅恪先生代表作。★顾颉刚、冯友兰、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推荐。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优选,他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二书对于唐代政治的来源及其演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近年史学上的两本巨著。——顾颉刚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冯友兰先师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学术文章辉耀寰宇,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景仰。陈先生博学多能,泛滥无涯,治学之广是很好惊人的。——季羡林

精彩内容
礼仪(附:都城建筑)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如《新唐书》一一《礼乐志》云: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然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
又《欧阳文忠公集》附欧阳发等所述事迹云:其于唐书礼乐志发明礼乐之本,言前世治出于一,而后世礼乐为空名;五行志不书事应,悉坏汉儒灾异附会之说,皆出前人之所未至。
寅恪案: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礼制止用于郊庙朝廷,皆有司之事,欧阳永叔谓之为空名,诚是也。沈垚《落帆楼文集》八《与张渊甫书》云: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士大夫重门阀,虽异于古之宗法,然与古不相远,史传中所载多礼家精粹之言。至明士大夫皆出草野,与古绝不相似矣。古人于亲亲中寓贵贵之意,宗法与封建相维。诸侯世国,则有封建;大夫世家,则有宗法。
寅恪案: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子敦之说是也。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
《通鉴》一七六《陈纪》“至德三年”条云:隋主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勒成百卷,〔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隋书》一《高祖纪·上》(《北史》一一《隋本纪·上》同)云:开皇五年春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同书二《高祖纪·下》(《北史》一一《隋本纪·上》略同)云:仁寿二年闰〔十〕月己丑诏曰:“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吏部尚书奇章公牛弘、内史侍郎薛道衡、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委以裁缉,实允佥议,可并修定五礼。”同书六《礼志总序》略云:高堂生所传士礼亦谓之仪,洎西京以降,用相裁准。黄初之详定朝仪,则宋书言之备矣。梁武始命群儒裁成大典,陈武克平建业,多准梁旧。〔隋〕高祖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云。
《通典》四一《礼典序》(参《南齐书》九《礼志序》及《魏书》一〇八《礼志序》)略云:魏以王粲、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沈、陈寿、孙盛虽缀时礼,不足相变。晋初以荀、郑冲典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加删集,成百六十五篇。后挚虞、傅咸缵续未成,属中原覆没,今虞之决疑注是其遗文也。江左刁协、荀崧补缉旧文,蔡谟又踵修缀。宋初因循,前史并不重述。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五礼。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陈武帝受禅,多准梁旧。后魏道武帝举其大体,事多阙遗:孝文帝率由旧章,择其令典,朝仪国范焕乎复振。隋文帝〔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
《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仪注”类《梁宾礼仪注》九卷贺玚撰注云:案梁明山宾撰《吉仪礼注》二百六卷,《录》六卷;严植之撰《凶仪注》四百七十九卷,《录》四十五卷;陆琏撰《军仪注》一百九十卷,《录》二卷;司马撰《嘉仪注》一百一十二卷,《录》三卷;并亡。存者唯士吉及宾合十九卷。
《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
《隋朝仪礼》一百卷,牛弘撰。
《魏书》五九《刘昶传》(《北史》二九《刘昶传》同)略云:刘昶,义隆第九子也,义隆时封义阳王,和平六年间行来降。于时(太和初)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昶条上旧式,略不遗亡。
同书九一《术艺传·蒋少游传》(《北史》九〇《艺术传·蒋少游传》同)略云:蒋少游,乐安博昌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东阳,见俘入于平城,充平齐户,后配云中为兵。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访于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后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址。后为散骑侍郎,副李彪使江南。高祖修船乘,以其多有思力,除都水使者,迁前将军,兼将作大匠,仍领水池湖泛戏舟楫之具。及华林殿沼修旧增新,改作金墉门楼,皆所措意,号为妍美。又兼太常少卿,都水如故。景明二年卒。少游又为太极立规模,与董尔、王遇参建之,皆未成而卒。
同书七《高祖纪·下》(《北史》三《魏本纪》同)云:〔太和〕十年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寅恪案:刘昶、蒋少游俱非深习当日南朝典制最近发展之人,故致互相乖诤。其事在太和十年以前,即《北史》四二《王肃传》所谓“其间朴略,未能淳”者。至太和十七年王肃北奔,孝文帝虚襟相待,盖肃之入北实应当日魏朝之需要故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