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978754730225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沧桑无语/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9787547302255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6.27 3.9折 16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充闾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2255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6元

货号1866882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向往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对他们而言,日常生活应具备一种诗性的象征,成为人的精神自由舒卷、翕张之地。在《沧桑无语》中,我们追随作者的足迹,漫游在青山碧水、云淡风轻的优美画卷中,感受着自然万物之中栖居着一颗弹跳的“诗心”,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梦幻与期待,又似乎,这里那里伫立着一位亲切、平和的讲故事的民间艺术家身影。

作者简介
王充闾,当代散文作家,辽宁盘山人。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现为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散文随笔集《清风自水》、《沧桑无语》、《春宽梦窄》、《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沧浪之永》、《千秋叩问》、《龙墩上的悖论》等二十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闽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一生爱好是天然》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分别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目录
编注者说

第一单元  千秋叩问
  终古凝眉
  梦寻
  春梦留痕
  千载心香域外烧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山水追梦
  青山魂
  寂寞濠梁
  桐江波上一丝风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红尘解悟
  用破一生心
  守护着灵魂上路
  九一八,九一八
单元链接
编后语

内容摘要
 在《沧桑无语》中,作者实实在在地把眼光转向了过珐的岁月,倾注于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来路。以雄浑沉着的绘景笔致,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将零编片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境。

精彩内容
 另有一类隐士,实际是以隐逸作掩护,而从事最前沿的政治。他们绝不与朝廷合作,以至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如殷朝末年的伯夷、叔齐。明末的八大山人、王夫之、黄宗羲等。黄宗羲认为,没有亡国之痛就是无人心,遗民的责任是以不仕新朝、不予合作来表示抗议,但又不能止于抗议。
一味地“呼天抢地,纵酒祈死”,终究无济于事。所以,必须“不废当世之务”,也就是要落到实际行动上。这些遗民中的隐士,往往以道德抉择代替理性判断,有些人始于狂热而终于冷漠,最后由绝望堕入虚无。这种人往往都是政治家、思想家。
至于以退为进、以隐求官者,如唐代的卢藏用之流。则不应纳于隐士之列。若要算上,以备一格,也只能说是假隐士。据《旧唐书》本传和刘肃《大唐新语·隐逸》篇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后未得调选,便先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隐居,学炼气、辟谷之术,但心中却时刻结记着登龙入仕,被人目为“随驾隐士”。后来,果然以隐士的高名被朝廷征聘,授官左拾遗。卢藏用品格十分卑污,以谄媚权贵获讥于时。有道士名司马承祯者,尝应召入京,届临还山之日,卢藏用想要夸耀一番自己曾经隐居的地方,便指着终南山说:“这里面可是大有佳处啊!”司马承祯毫不客气,徐徐答曰:“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的捷径罢了。”从此,“终南捷径”就成了从事政治投机的讽刺语。
隐士的话题,可谈的实在太多,,还是回到严子陵吧。
这里要提到两部书,一部是《古文观止》,里面选了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另一部是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载有朱元璋的《严光论》。前者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历代赞颂严子陵的诗文中,可说是调子最高昂
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真是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后者就十分生僻了,绝大多数人都未必知道朱元璋还能够撰写史论,而且,着眼的居然是隐士严光!文章劈头就讲,严光的行迹,“古今以为奇哉,在朕则不然”。接着阐述理由:严光“之所以获钓者:君恩也”,“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最后得出结论:“朕观当时之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环仕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斩钉截铁,切齿之声可闻。
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这位朱皇帝发明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读严子陵传》一诗中就曾写道:客星何补双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朱元璋易曹操为赤眉等,用事更显贴切。当然,他所师从的不是文弱的诚斋先生,而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专门为帝王提供对付士人权术的战国时的韩非。在韩非看来,许由、务光、伯夷、叔齐之辈,都是些不听命令、不能使令的“不令之民”。他们“赏之誉之不劝(不能受到鼓舞),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恩威并用,软硬兼施,都无动于衷,那还怎么办?干脆杀掉。韩非首创以思想罪、独立罪除杀隐士,后世付诸实践的代不乏人,朱元璋乃其尤者。
看过严子陵祠堂和碑林之后,我曾想,应该把朱元璋这篇《严光论》刻出来,让它与《严先生祠堂记》列在一起,使寻访钓台踪迹、研究隐逸文化的人,对于古代中国如何对待隐士的问题,有个全面的理解。
其实,尊隐也好,反隐也好,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无非是维护统治、巩固政权、治民驭下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手段。不管推行哪一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历史上,一般是把光武帝刘秀划为尊隐一派的。
他有一封《与子陵书》,是古代小品中的名篇,后人评说:“两汉诏令,当以此为第一。”全文只有五句话:“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但是,“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瘠,须杖而行”。我实在离不开你。——情辞恳切,语语动人。
光武帝还下过一个《以范升奏示公卿诏》。起因是这样的:太原隐士周党被征召,面见光武帝时,自陈“愿守所志”,拒绝行臣下拜君之礼。
博士范升启奏,要求以“大不敬”罪惩治周党。光武帝在诏令中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结果,不但没有加罪,还赐帛四十匹,遣归故里。朱元璋的文章,直接针对着严光和周党这两个人,实际上,对于光武此举,也是大不以为然的。P123-1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