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15 4.7折 59.8 全新

库存3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春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78357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2653903

上书时间2024-03-1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童年记忆里的文学故乡
刘燕成
我读了于春的散文集《藏在岁月里的温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叙写的是童年记忆里的文学故乡。这本说厚不厚说薄不薄的作品集,虽一共五个小辑,但每一辑都直接或者间接说到故乡,甚至在第一辑,几乎每一篇标题都带有“故乡”二字。童年是一个文学创作者最为关键的人生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一生的文学取向和文学基调。而故乡又是作家最初练笔的描述对象,甚至不少作家耗尽毕生写故乡,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故乡无处不在。因而,我认为于春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于春和我都是天柱二中的毕业生,都是陈平老师的学生。早些年,我们的母校天柱二中是一个“捡漏”学校,学生十有八九是别的学校选剩后而进入二中的,但母校有一大批心系教育、干劲十足的老师,比如我们的陈平老师,那时正40 多岁,一心扑在教育上,为了搞好教学,舍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爱好,从高一一直陪我们到高三,任语文课老师,后兼任高三班主任,是我此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据陈平老师说,于春晚于我在天柱二中求学。二中有一排特别美丽的梧桐树,在旧教学楼大门通往教师宿舍楼的路上,将操场分割为两半,夏天是绿绿的,秋天是金黄金黄的,树下的石墩上,每天都坐满了人,捧着书本细声阅读,呈现出一道很美很美的风景。我想,于春或许也在那石墩上读过书,像当年的我,对知识如饥似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应该是好些年前了,于春在网上书店购买了我的书,后发来手机短信予我,大意是期待快点收到书。那时我以为他是外省人,好多年过去了才知道他和我同是陈平老师的学生。于春与同样毕业于天柱二中的师妹张兰银往来甚密,他们常常在网络上探讨文学之路,无话不说,或许是他们的文学起点差不多,想法也差不多,交流起来更加顺心和舒畅。不像与我,总隔着什么似的,即便偶尔说到文学,也总是赞扬比批评多,恭维和奉承多,有时候让我很是尴尬。兰银更是夸张,读到我文章里的错别字,也不帮忙指正,还说是通假字,世上很难找到这样忽悠师兄的小师妹,我自知自己的浅薄,羞愧不已。返乡时,我在故乡的小县城里见过兰银几面,她总是笑盈盈的,热情好客,端庄大气,典型的侗家妹子。可惜她性格太直,特别坚持自我,在人情世故上更是不愿意去迎合,因而遇到过吃亏的事。于春也常常说,他喜欢读我的作品,甚至潜移默化,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见我的文章的影子。我当然知道这是奉承的话。其实,于春、兰银,以及我自己,都深受陈平老师的影响,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业余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带有陈老师的印痕。陈老师被母校的其他老师誉为“活字典”,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学能手,还是一个谦卑、厚道、仁慈之师,许多年里,我一直因自己是陈老师的学生而感到特别自豪和庆幸。我相信,于春也一定有这样的自豪感。
相同的生活交集,让我们有了相似的人生感受和体悟。尤其是在我们都远离故乡之后,在时光的不断堆积下,对故乡的怀恋和爱慕,便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急于表达内心对故乡的那份复杂的情感。我曾在闲暇之时翻阅过故乡的史志,我发现我们的故乡是一个历史渊源特别深厚的地方,在数百年的变迁史中,它不断演变和进化,又加之历经40 多年改革开放之春风吹拂,故乡的壮丽山河和优秀传统,已将故乡打扮出一派和谐的江南美景,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的人居气息。然而,在文学的故乡里,我们个体的成长之痛、之美,当然都应融合在故乡的万物之中。文学的故乡,它应高于现实的故乡,它的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它的烟火气息,它彻骨的疼痛和暖心的喜悦,一定是文学化了的,是艺术的。文学的故乡,它一定不拘泥于出生地,它是宽广的、博大的。因此,我常常因自己缺乏将整个人类之地视为故乡的胸襟而感到苦恼,我因打不开故乡的范畴而感到特别的困惑。在于春的这部散文作品里,我同样察觉到了相同的弊病。他大量地写到童年的记忆和记忆里的故乡,仿佛是要构筑一个自己的理想的文学故乡。然而散文作为看似人人皆可为之的文体,却实质极难写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散文而言也是这样。好在于春还特别年轻,他的作品前景还有无限的可能,我相信他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作品越来越完美。


【书摘与插画】

第一辑 背着故乡去远行
故乡的印记
故乡的炊烟、小溪、山路是我最不能忘记,最温馨的记忆,是连接我与故乡的纽带。它们像一个个印记,深刻在我内心深处。
一、那一缕炊烟
在每一座村子里最引人注目,又最温暖人心的,当数那冉冉升起的一缕缕炊烟。
小时候,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在山野里疯玩,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此时,我只要看到家里的炊烟升起,就特别安心,炊烟给了我信号,告诉我母亲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当母亲的呼唤声响起,我飞快地跑回家,像倦鸟归巢。
炊烟是一个家人气兴衰的标志,没有炊烟的房屋不像一个家。一座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房屋,因为没有炊烟升起,显得特别冷清。一缕缕炊烟演活了一个个家庭。一般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当男人们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一天,趁着暮色归家,看到自家屋顶上空飘着袅袅的炊烟,就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有时候,人们对生活要求不高,辛苦了一天,能够吃到一碗热饭,就心满意足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二十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周一到周五住校,周六、周日回家。从我家到镇上,全是山路,没有汽车,只能步行。初三的时候,我周日要补课,早上天还未亮就得出发。我刚睁开眼,透过窗户,看见自家的烟囱炊烟飘扬,就知道母亲在忙着,为我准备早饭,我感到特别温馨。
吃完母亲做的饭后,天还没有大亮。此时,晨雾弥漫,白茫茫一片,由于放心不下,母亲非要父亲送我一程。父亲在前面带路,我紧跟在后面。那时候,我觉得父亲的背影特别伟岸,让我难以企及。由于家里农事太多,父亲只能送我到半山腰。当父亲回去之后,我在浓厚的晨雾中有些害怕。但是我认为浓厚的晨雾是炊烟的化身,它们是来送我一程的,我就再也感觉不到一点害怕,反而特别安心。
我长大后,每次远行,母亲一边为我准备行囊,一边偷偷地抹眼泪。我问母亲为什么哭了,她总是说浓烈的烟雾熏到了眼睛。我越行越远,母亲站在门前的身影与炊烟渐渐地合为一体。无论身在何处,我只要看到雾气,就会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母亲。
二、那一条小溪
故乡老屋边的小溪,仿佛自古以来就在那里,涓涓的水流从不停歇,一直静静地流淌着。
小溪不宽,一个成年人轻轻一跃就能过去;小溪很长,从村头一直延伸至村尾,像一条绳索一样,把零散的房屋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村子;溪水清澈透明,从上往下看,能够看到溪底的乱石和小鱼。
我家老屋就在溪流不远处,哗哗的水流声,像一支动听的歌谣,伴随我成长。当我浑身疲惫从外归来,只要听到亲切的水流声,整个心都安静了下来。水流声像疗伤圣药一样,给我心灵最好的治疗。
年少的时候,我最喜欢跟随水流声歌唱,在水流声的掩盖下,我可以放肆地歌唱,而不担心有人说不好听。对于心中的不快乐,我也可以向小溪诉说,在水流声的隐藏下,不会有人知道,这是我与小溪的秘密。每夜,水流声都伴随我入眠。水流声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听不到这声音,想必会难以入眠。
村庄有了这股清溪,变得活跃了起来。无论春夏秋冬,村里的女人们都会提着衣物到溪里洗涤。她们聚集在一起,让溪流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她们相互攀比着身上的衣物,夸耀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里成了话题的中心,村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从这里传播、发酵。
溪流是村里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溪流像心脏一样,被无数水渠引出,为田地供应着血液,让水稻能够长大长熟。溪流的水量有限,却很少干涸,因为溪流之中存在许多泉眼。这一条小溪,是幸运之神赐予我们的礼物。它的存在,让我们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旱的年头,幸运地存活下来。
溪流也是我们童年主要的玩乐场所。整个夏天,我们都光屁股泡在溪水里,冰凉的溪水为我们驱除炎热。我们在溪水里划着狗刨,打着水仗,玩到夕阳西下,直到听到母亲的叫喊声,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再次聚集在一起。溪流也是我们抓鱼的场所,透过清澈的溪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鱼群,只要拿上撮箕,朝鱼群一撮,蹦蹦跳跳的小鱼就插翅难逃了。小溪记录了我的童年,带给了我无数欢乐,让我难以忘记。
故乡的小溪是村庄的脉搏,演活了整个村庄。它奔流了千年,依然在流淌着,只要它一直存在,村庄就会一直存在,故乡也会一直存在。
三、那一条山路
我家开门见山,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连绵不绝。人们与山为伍,靠山为生。从村里到镇上是一条山路,仅够一个人通行,像一条扔在地上的皮筋,围着大山任性地扭来扭去。它所经过的山坡是一座座让人看到就叹气的坡,故我们村的人给它们起了个有意思的外号——叹气坡。
叹气坡四季风景秀丽,不同的季节韵味不同。春天,绿色浓烈,路两侧的树木尽情伸展身躯,把本来逼仄的路挤得越来越窄,也不影响百花争艳。无数野花仿佛约好了时间一起开放。那一段时间,人们天天在花海中荡漾,享受着迷人的花香,心情变得愉悦,干活都变得有力气了。夏日,这里绝对是凉爽一片,人们走在其中,一点感受不到炎热,是真正的天然避暑胜地,让人们久久不愿离开。秋天,树木换上了黄色的秋装,一片片树叶在秋风的召唤下纷纷落在地上,铺满了小路,踩上一脚,
特别能感受秋的韵味。冬日,山林变得空明,走在其中,感觉不到任何束缚,多么自由自在啊!
但是下雨的时候,人们变得很苦恼。山路全是黄泥,雨水的加入,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泥的好客。它们使劲拉住你的脚,粘住你的衣服。人们走上一次,就变成了一只只花猫。如果肩上再挑一些东西,真是累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叹气坡是我们外出必经之路,留下了先人们无数的泪水和血汗,也留下了我们许多的欢乐与悲伤。家乡的雨水总不停歇,仿佛贫瘠的土地,惹得上苍流泪。许多时候,叹气坡都是泥泞一片,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我不得不经过这里。上初中之后,我每个星期都要爬一次叹气坡,在上面留下了无数个深深的脚印。
我从与黄泥的一次次战斗中,学习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如此难走的路,心里先害怕了,还如何战胜它呢?一次又一次,弯弯的山路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能从容地面对任何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村终于通了水泥公路,叹气坡成为历史。但它留在我心中的那些美好记忆,却挥之不去。

 

故乡的三口井
一个地方适不适合人类生存,有一个标准是有没有供人饮用的水。而故乡的标志,也正是一口口水井,有水井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故乡。
一、自生井
“桂花树下自生井,枫木树下无字碑。”这句话一直在我们村里流传。无字碑我是见过的,一块光滑如镜的青石倒在枫木树下,也许它在久远的过去有字,记载着我们村子的故事,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字迹渐渐模糊,最后消失不见了。自生井却只是传说,就算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没有见过,但是它肯定存在,因为它的传说是那么活灵活现。
我们村中央有五棵古树,沿着一条蜿蜒向东流淌的小溪两岸生长,均为参天大树。一棵桂花树、一棵枫木树、两棵香樟树、一棵楠木树,宽大的树冠像一把把巨伞,遮挡着天空,给人们提供挡雨和纳凉的去处。桂花树下就是自生井原来的位置。溪流之上是一架木桥,以桥为支架,搭建了一座凉亭。这里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热闹非凡,人声、鸟声、打水声,演活了整个村庄。
传说,自生井自古就在这里,井口呈圆形,直径三尺,深不见底,直通地下暗河,水质清亮,水源似无穷尽。在最干旱的年份里,它都没有干涸,不但供人们饮用,而且供农田灌溉。每天,天还未亮,水井边就开始热闹起来,叮叮当当的木桶撞击声此起彼伏,井辘轳咯噔咯噔响不停,人们你来我往,争相把家中水缸挑满。一家家人一天的开始,均以水井为起点,水缸挑满了,才能忙其他事情。
自生井养活了一家家人,大家都小心地保护着它,隔一段时间,就对井口进行维修,井辘轳进行更换,但是自生井最后还是消失了。它的消失,还有一段伤心的故事。
在过去,人们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但是人们并不是麻木不仁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一次次反抗着。



 
 
 
 

商品简介

本书分为五辑,主要以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为线索,把童年的记忆、故乡的记忆、读书的记忆,用生动的文字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让人读之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情。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以独特的角度描绘着故乡的一切,把故乡当成力量源泉,支撑着他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

于春,男,1985年出生,苗族,贵州天柱人,现居温州,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万字,文章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人民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温州晚报》《黔东南日报》等,主编散文集《踏遍雁山瓯水》。



目录

第一辑 背着故乡去远行

故乡的印记 002

故乡的三口井 007

故乡的石板桥 012

故乡的鸟鸣声 016

背着故乡去远行 020

悠悠清水江 022

半坡人家 026

故乡旧俗 029

故乡三景 033

故乡的山川 038

皎皎故乡月 042

一条沿河而生的老街 045

第二辑 少年不知愁滋味

记忆深处的乐园 050

钓蜂往事 054

骑竹马 058

杨梅红了 061

露天电影院 065

放牛岁月 069

童年的味道 072

难忘捉蟹的快乐时光 075

我的稻草人伙伴 078

摸泥鳅 081

第三辑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父亲的草鞋 086

给妈妈染发 090

村医母亲 093

怀念奶奶 096

烧炭翁外公 100

我的姐姐 104

秀秀的盼望 108

拾穗记忆 111

难忘师恩 114

最后的水车 118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122

父亲的夏天 126

第四辑 幸福一直在身边

惜春 132

乡村春耕图 136

通往幸福的小路 139

乡村夏夜 142

乡村的瓦 145

乡集暖如画 148

家乡的茶油林 152

那一片竹海 156

大山的恩赐 159

第五辑 书中自有黄金屋

春日晒书 166

蹭书岁月 169

抄写助我成长 171

记忆里的小人书 174

我与金庸小说的故事 176

苍茫戈壁滩上的独舞者

——读新疆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 179

闲笔写人生

——读陈平文集《流年闲笔》 182

故园情深

——读刘燕成散文集《遍地草香》 186

故乡是游子的根

——读杨志福散文集《故乡芬芳》 189

心安处即是故乡

——读傅建国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 192





内容摘要

第一辑 背着故乡去远行

故乡的印记

故乡的炊烟、小溪、山路是我最不能忘记,最温馨的记忆,是连接我与故乡的纽带。它们像一个个印记,深刻在我内心深处。

一、那一缕炊烟

在每一座村子里最引人注目,又最温暖人心的,当数那冉冉升起的一缕缕炊烟。

小时候,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在山野里疯玩,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此时,我只要看到家里的炊烟升起,就特别安心,炊烟给了我信号,告诉我母亲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当母亲的呼唤声响起,我飞快地跑回家,像倦鸟归巢。

炊烟是一个家人气兴衰的标志,没有炊烟的房屋不像一个家。一座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房屋,因为没有炊烟升起,显得特别冷清。一缕缕炊烟演活了一个个家庭。一般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当男人们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一天,趁着暮色归家,看到自家屋顶上空飘着袅袅的炊烟,就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有时候,人们对生活要求不高,辛苦了一天,能够吃到一碗热饭,就心满意足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二十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周一到周五住校,周六、周日回家。从我家到镇上,全是山路,没有汽车,只能步行。初三的时候,我周日要补课,早上天还未亮就得出发。我刚睁开眼,透过窗户,看见自家的烟囱炊烟飘扬,就知道母亲在忙着,为我准备早饭,我感到特别温馨。

吃完母亲做的饭后,天还没有大亮。此时,晨雾弥漫,白茫茫一片,由于放心不下,母亲非要父亲送我一程。父亲在前面带路,我紧跟在后面。那时候,我觉得父亲的背影特别伟岸,让我难以企及。由于家里农事太多,父亲只能送我到半山腰。当父亲回去之后,我在浓厚的晨雾中有些害怕。但是我认为浓厚的晨雾是炊烟的化身,它们是来送我一程的,我就再也感觉不到一点害怕,反而特别安心。

我长大后,每次远行,母亲一边为我准备行囊,一边偷偷地抹眼泪。我问母亲为什么哭了,她总是说浓烈的烟雾熏到了眼睛。我越行越远,母亲站在门前的身影与炊烟渐渐地合为一体。无论身在何处,我只要看到雾气,就会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母亲。

二、那一条小溪

故乡老屋边的小溪,仿佛自古以来就在那里,涓涓的水流从不停歇,一直静静地流淌着。

小溪不宽,一个成年人轻轻一跃就能过去;小溪很长,从村头一直延伸至村尾,像一条绳索一样,把零散的房屋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村子;溪水清澈透明,从上往下看,能够看到溪底的乱石和小鱼。

我家老屋就在溪流不远处,哗哗的水流声,像一支动听的歌谣,伴随我成长。当我浑身疲惫从外归来,只要听到亲切的水流声,整个心都安静了下来。水流声像疗伤圣药一样,给我心灵最好的治疗。

年少的时候,我最喜欢跟随水流声歌唱,在水流声的掩盖下,我可以放肆地歌唱,而不担心有人说不好听。对于心中的不快乐,我也可以向小溪诉说,在水流声的隐藏下,不会有人知道,这是我与小溪的秘密。每夜,水流声都伴随我入眠。水流声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听不到这声音,想必会难以入眠。

村庄有了这股清溪,变得活跃了起来。无论春夏秋冬,村里的女人们都会提着衣物到溪里洗涤。她们聚集在一起,让溪流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她们相互攀比着身上的衣物,夸耀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里成了话题的中心,村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从这里传播、发酵。

溪流是村里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溪流像心脏一样,被无数水渠引出,为田地供应着血液,让水稻能够长大长熟。溪流的水量有限,却很少干涸,因为溪流之中存在许多泉眼。这一条小溪,是幸运之神赐予我们的礼物。它的存在,让我们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旱的年头,幸运地存活下来。

溪流也是我们童年主要的玩乐场所。整个夏天,我们都光屁股泡在溪水里,冰凉的溪水为我们驱除炎热。我们在溪水里划着狗刨,打着水仗,玩到夕阳西下,直到听到母亲的叫喊声,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再次聚集在一起。溪流也是我们抓鱼的场所,透过清澈的溪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鱼群,只要拿上撮箕,朝鱼群一撮,蹦蹦跳跳的小鱼就插翅难逃了。小溪记录了我的童年,带给了我无数欢乐,让我难以忘记。

故乡的小溪是村庄的脉搏,演活了整个村庄。它奔流了千年,依然在流淌着,只要它一直存在,村庄就会一直存在,故乡也会一直存在。

三、那一条山路

我家开门见山,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连绵不绝。人们与山为伍,靠山为生。从村里到镇上是一条山路,仅够一个人通行,像一条扔在地上的皮筋,围着大山任性地扭来扭去。它所经过的山坡是一座座让人看到就叹气的坡,故我们村的人给它们起了个有意思的外号——叹气坡。

叹气坡四季风景秀丽,不同的季节韵味不同。春天,绿色浓烈,路两侧的树木尽情伸展身躯,把本来逼仄的路挤得越来越窄,也不影响百花争艳。无数野花仿佛约好了时间一起开放。那一段时间,人们天天在花海中荡漾,享受着迷人的花香,心情变得愉悦,干活都变得有力气了。夏日,这里绝对是凉爽一片,人们走在其中,一点感受不到炎热,是真正的天然避暑胜地,让人们久久不愿离开。秋天,树木换上了黄色的秋装,一片片树叶在秋风的召唤下纷纷落在地上,铺满了小路,踩上一脚,

特别能感受秋的韵味。冬日,山林变得空明,走在其中,感觉不到任何束缚,多么自由自在啊!

但是下雨的时候,人们变得很苦恼。山路全是黄泥,雨水的加入,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泥的好客。它们使劲拉住你的脚,粘住你的衣服。人们走上一次,就变成了一只只花猫。如果肩上再挑一些东西,真是累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叹气坡是我们外出必经之路,留下了先人们无数的泪水和血汗,也留下了我们许多的欢乐与悲伤。家乡的雨水总不停歇,仿佛贫瘠的土地,惹得上苍流泪。许多时候,叹气坡都是泥泞一片,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我不得不经过这里。上初中之后,我每个星期都要爬一次叹气坡,在上面留下了无数个深深的脚印。

我从与黄泥的一次次战斗中,学习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如此难走的路,心里先害怕了,还如何战胜它呢?一次又一次,弯弯的山路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能从容地面对任何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村终于通了水泥公路,叹气坡成为历史。但它留在我心中的那些美好记忆,却挥之不去。


故乡的三口井

一个地方适不适合人类生存,有一个标准是有没有供人饮用的水。而故乡的标志,也正是一口口水井,有水井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故乡。

一、自生井

“桂花树下自生井,枫木树下无字碑。”这句话一直在我们村里流传。无字碑我是见过的,一块光滑如镜的青石倒在枫木树下,也许它在久远的过去有字,记载着我们村子的故事,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字迹渐渐模糊,最后消失不见了。自生井却只是传说,就算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没有见过,但是它肯定存在,因为它的传说是那么活灵活现。

我们村中央有五棵古树,沿着一条蜿蜒向东流淌的小溪两岸生长,均为参天大树。一棵桂花树、一棵枫木树、两棵香樟树、一棵楠木树,宽大的树冠像一把把巨伞,遮挡着天空,给人们提供挡雨和纳凉的去处。桂花树下就是自生井原来的位置。溪流之上是一架木桥,以桥为支架,搭建了一座凉亭。这里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热闹非凡,人声、鸟声、打水声,演活了整个村庄。

传说,自生井自古就在这里,井口呈圆形,直径三尺,深不见底,直通地下暗河,水质清亮,水源似无穷尽。在最干旱的年份里,它都没有干涸,不但供人们饮用,而且供农田灌溉。每天,天还未亮,水井边就开始热闹起来,叮叮当当的木桶撞击声此起彼伏,井辘轳咯噔咯噔响不停,人们你来我往,争相把家中水缸挑满。一家家人一天的开始,均以水井为起点,水缸挑满了,才能忙其他事情。

自生井养活了一家家人,大家都小心地保护着它,隔一段时间,就对井口进行维修,井辘轳进行更换,但是自生井最后还是消失了。它的消失,还有一段伤心的故事。

在过去,人们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但是人们并不是麻木不仁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一次次反抗着。

……



主编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