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写作:突破你的心理障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效写作:突破你的心理障碍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17 6.0折 42 全新

库存10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乔利·詹森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9505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9807789

上书时间2024-03-01

灵感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乔利·詹森,美国塔尔萨大学教授,亨尼克写作项目主任。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主修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弗吉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媒体研究教授。她常年研究学术写作,组织各类写作互助小组,帮助教师和学生克服写作障碍。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写作应该有的心态

1. 将写作落到实处

2. 去“神秘化”

3. 要有“工匠精神”

第二章 写作的技巧和条件

1. 提高写作能力的三种技巧

2. 确保时间

3. 确保空间

4. 确保精力 

第三章 走出写作心理误区

1. 学会拒绝“加戏”

2. 与自己的心魔对话

3. 误区一:我要写一部巨著

4. 误区二:我是滥竽充数的人

5. 误区三:处理完其他事才好动笔

6. 误区四:对读者怀有敌意

7. 误区五:把自己与他人比较

8. 误区六:追求开篇

9. 误区七:详尽地收集材料而耽搁写作

第四章 保持写作激情

1. 发现写作兴趣

2. 重视动笔与搁笔

3. 寻找写作新思路

4. 重视有效反馈

5. 正确处理修订与退稿

6. 克服拖延

7. 放弃不恰当的项目

8. 分清轻重缓急

9. 利用假期写作

第五章 与人合作,学会互助

1. 克服“孤独”写作

2. 组建写作小组

3. 设立校园写作支持项目

结 论

后 记 面向公众写作

参考书目

致 谢

内容摘要
     1.将写作落到实处 许多人之所以走学术道路,是因为渴望“思想生活”。我们希望有一方净土,研究宏大的思想,做出重大的发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同事们是富有创造力的,能够给予帮助的,我们有很多时间与他们讨论自己的想法。电影里的教授们要么坐在四周镶着木板的办公室里进行深邃的交流;要么走在铺满青藤的小径上,一边赶往课堂,一边沉思宇宙。怪不得大众都以为我们有很多时间去写作!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好了。 哪怕能意识到这幅图景只是臆想,我们可能还是会陷入其中。我们知道,当前的处境是不利于写作的,甚至是有害于写作的。我们以为,只要走上通往终身制工作的路,获得终身教职,或者当上正教授,以后写东西就要容易些了。或者去更“好”的大学,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奖学金。沉迷于对学术乌托邦——在某个地方,我们能写出东西,受到重视和支持——的渴望是容易的。 我当然也渴望于此。虽然无数身边的证据表明,大学并不接近是电影里演的或者我脑子里想的那副样子(我自己是研究传媒学的,我父亲就是教授),但是,在同事的陪伴和支持下,我还是尽力在书斋中攀登,有充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时间。总有一天,我会有许多需要写的东西,并且很容易就能写出质量高的作品。奋斗总有尽头,纯净的象牙塔在等待着我。 终于,我意识到梦想永远不会实现。于是,我开始面对现实——为了实现写作的理想,我需要找到在真实的学术界出成果的办法。在停止怨天尤人的那一刻,我就去寻找确保有可靠的时间、空间、精力去写作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发现那些令我焦虑、痛苦的谜题,然后将它们一一击破。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学术写作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负担,永恒的焦虑、自我怀疑和混乱之源。动笔的风险很好高——要么发表成果,要么空写一场。但是,哪怕获得了终身教职,这些风险依然令人生畏。无论是维持自尊心,还是获得圈内声誉,这都取决于是否有坚持写作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学术产出能力是学术界的通行证,然而许多人无论再怎么努力,还是成效不彰。 我们可能会在文思泉涌和下笔如枯之间摇摆,也可能搜出一个边边角角的话题,凑出一篇越写越没劲的论文——算是尽了职,但自己一点也不开心。我们可能会大肆申请项目,因为我们知道,有项目才有钱;但又有点希望别批下来,免得忙不过来,受到截止日期和修改意见无休止的压迫。 我们想出了种种规避拖延的办法。直到评审意见出来,这些办法都挺有效的。然后,我们就要手忙脚乱地阴着脸凑材料。不管简历里塞了多少东西,我们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格。学院生活的一个悲哀真相是,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出成果,同时他们又为写得“不够多”而焦虑羞愧。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哪里做错了?我为什么没有一边多写、爱写,一边留出时间和精力去搞教学、行政,去陪家人朋友呢?为什么事情没有成为“本来”的那样?我后来惨淡地意识到:我陷入了一种“应然”的学院生活的幻想,却不知道如何在“实然”的学术界有效地写作。 我不想变得愤世嫉俗,也不想变成“朽木”——什么成果也没有,早该从院里面清除出去。一个残酷而普遍的现实是,原本前景广阔的教授,却因获得终身教职后“封笔”的事情受到蔑视。 写作不顺的众生相着实令人警醒。有的同事不发文章,但也不承担院里的任务,说是“需要时间写作”。有的同事虽然坚持写文章、发文章,但是从中感受不到一点乐趣。还有的喜欢吹嘘自己取得了重大进展,哪怕大家都明白他没写几个字,或者根本没动笔。学术圈里的人就是好讥讽指摘,只有极少数人能现实地对待写作,承认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 我越是达不到自己的学术幻想,就越感觉自己受到了背叛。在渴望与现实的差距之间,我被困住了。我的学术生涯其实还算顺利,就读于有名的研究生院,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在本专业一直从事研究工作。我赶上了好时机——当然,自己的能力也不差——在三所品牌大学教过书,没费太多周折就拿到了终身教职,期间一直在写作和发表专著和论文。外人肯定觉得我轻轻松松就过上了理想的学院生活。 但事实并非如此。博士论文写作时,我有好几个月不知如何下笔,很后才找到解决办法。从那以后,我的很多写作计划不知为何就陷入停滞,很终不得不忍痛放弃。什么“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都试过,但是大部分很快就失效了。我也参与过合著项目,这不仅使我精疲力竭,而且还妨碍我写真正想写的作品。 即便是写得顺手的时候,我也会因为写作占用了与亲友相处的宝贵时间而痛苦:生活还有那么多可能性呢。每当我去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个普遍的幻象时,我就会感到局促不安。写,手忙脚乱;不写,任务繁重。我想要的“思想生活”呢?我怀疑做这一切事情的意义——这真的值得吗? 本书源于我自己的渴望。我想要摆脱自己的困境,也想要帮助那些令人尊重的同事们。由于写作不顺,他们的前程都受到了威胁。我父亲学术生涯上的一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教师和身陷写作内部和外部困境的写作者。

 《写作》从心理角度探讨了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困境与障碍,如幻想、拖延、焦虑、负罪、羞愧、自卑、自我怀疑……见解独到、细腻深入,道出了写作者的苦衷,指明了突破瓶颈的路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下笔难吗?一拖再拖,写不下去了吗?自我怀疑了吗?灵感枯竭了吗?要交稿了吗……写作简直成了一种心理创伤!美国名校教授亲授写作心法,帮你征服种种心魔,让高兴、、高产写作成为可能!

 乔利.詹森教授历时30年,在其发起的教工写作支持项目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锤炼而成。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收集和总结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将每个写作者遇到的困难娓娓道来,并给出有效的技巧。

 《写作》可以帮助写作者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其戳破了学术写作过程中大家经常遇到的内部和外部的误区和迷惑,并逐一破解。

 《写作》中提出的技巧可以运用在写作的全过程中,包括起稿、修改、应对审稿建议等过程。

 很多人为写作所困,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发表过文章也很难从中获得一般的规律,帮助自己持续地发表文章,也难以有效指导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学术写作。《写作》提出了一种工匠精神的理念,使写作者顺利完成大部头著作的写作任务,让持续、写作成为可能。

 《写作》不仅适合被各种写作所困的个体,也适用于人生、工作和学习中面对痛苦的人们,这些技巧也能够运用到其他领域。

精彩内容
很多人面对写作感到困难重重、无法下笔,或出于种种原因无限拖延甚至中断,大部分人将这些困难归因于缺乏一般写作方法、技巧、灵感或天赋,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心困扰。
  本书主要从心理角度探讨了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的困境与障碍,如幻想、拖延、焦虑、负罪、羞愧、自卑、自我怀疑……作者深入、细腻地分析了这些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种有效、实用的理念和技巧,如培养工匠精神,确保写作时间、空间和精力,掌握动笔和搁笔的节奏,组建写作互助小组等。作者认为,我们对写作的内心障碍理解得越深刻,便越能够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突破瓶颈,让写作成为一件轻松、高效、快乐的事情。
  本书见解独到、细腻深入,道出了写作者的苦衷,指明了突破瓶颈的路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媒体评论

本书扎根于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言简意赅,可读性强。通过这本书,忙碌的大学教师们能够学会多种具有创造性并清晰易懂的方法,找到更多时间、空间和精力来投入写作。

——玛丽.迪恩·索尔奇内利,马萨诸塞大学副教务长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写作的工具和方法,甚至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快乐。

——彼得.法尔腾,埃隆大学副教务长

我喜欢詹森的一点是,她强调写作是一门技艺,而技艺是要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得的。我们并非生来就会写论文,需要确保适当的时间和环境,这与修椅子是一个道理。 

——史蒂芬.多诺万,《学术出版期刊》

大部分写作者都需要写作,但是,在乔利.;詹森看来,对许多写作者来说,写作已经近乎一种“存在创伤”。她认为,写作者需要将写作视为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折磨;它不是衡量“内在价值的标杆”,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工具和习惯”。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