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个世界会好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这个世界会好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57 6.0折 36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青年》杂志社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1416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8530428

上书时间2024-01-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等人在1923年10月20日于上海创刊的机关刊物。现在杂志主要由五大板块构成,内容以“关注青年中国,服务中国青年”为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她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励志**刊”,提出“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口号,逐渐成为新世纪无数奋斗中的青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目录
关于信念
第一章   把最好的都给世界
郎永淳:  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欢歌  /003 
钟永圣:  为中国传统经济学代言  /010 
朱赢椿:  慢是一种富有的禅    /018
龙永图:  希望年轻人都能圆自己的中国梦  /023 
吴静钰:  传递“中国风”的“快乐”路拳道  /030 
马  云:  敲响万众创业的钟声  /035
冯永锋:  个人没有公共性,是对社会最大的背叛  /038
苏  菂:  咖啡馆孵化中国梦  /045
薛君宁:  把最好的都给世界  /052
钢  子:  慈善能否成为你的习惯?   /059
蒋  丰:  在日本传播中国声音    /066
关于梦想
第二章   向着梦想奔跑
劳丽诗:  任性冠军的“诗人定制”  /077 
王川阳:  士兵的光荣与梦想    /082 
蒋方舟:  我很难历经沧桑    /085
鲍鲸鲸:  安静,等风来    /092
阎连科:  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  /096
廖  凡:  每次演出,都把自己当成男一号  /099
李  娜:  “娜时候” 激励一代人  /102
施一公:  时代无法选择,却可以改变  /105 
项  颉: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    /108
梁  艺:  做生命舞台的主持人   /113 
陈盆滨:  向着梦想,奔跑吧!  /116 
田  亮:  失败是我最大的财富  /121
关于奋斗
第三章   拼一把才不负人生
董 明:  奉献的人生没有遗憾    /133 
马 可:  设计是一种责任    /139 
韩定国:  一辈子都在上山    /142 
李国武:  诚信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149 
霍计武:  村官是我由衷的选择    /154
张丽娜:  教育是值得一辈子做的事    /161
孙有松:  我永远是“第一梯队”    /171
黄  迪:  我在美国当学联主席    /180
邹志刚:  一场马拉松,途经贝利尼舞台    /185
林国雅:  我要改变你的命运    /194
阿  乙:  写作是一种酷刑    /203
关于成功
第四章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陈  坤:  微博王子,破屋重筑    /213
严歌苓:  自由如莲徐徐开    /216 
蒋佳冀:  空中战神 4.0  /219
陈  巍:  创造一个移动互联新世界    /227
陈冶秋:  我只对真相负责    /234
刘广东:  为财富梦想雪中送炭    /241
刘思宇:  我的精彩在跨界    /246
刘正琛:  当柔软的爱与坚韧的使命相逢    /253
赵天喜:  姿态低到尘埃里的 Leader  /261 
左  衡:  电影艺术绝无捷径  /270 
郝惊雷:  设计师不可以不惊世骇俗   /277
赵作伟: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忠诚    /287
郑长红:  为了那奋力一跳   /295
张丙军: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302

内容摘要
郎永淳: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欢歌       “美味来自舌尖吗?一起做个实验。把糖果放在舌尖,但捏住鼻子,你就注意不到糖果是甜的。这一实验已经证明,没有嗅觉就没有味觉。今天回复‘嗅觉’,看一篇科普文章。”     这是微信公众号“朗读”的一段音频,来自《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听着你会有种穿越感,常年播报国家要闻的主播,在跟网友们聊生活、玩科普、荐好书?     郎永淳,“70后”,江苏人,18岁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学过5年针灸,业余在江苏某电台实习。毕业后攻读北京广播学院的双学位,同时毛遂自荐,相继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做兼职,“几份工一打,俨然成了班里的大户”。     1995年刚上完一学期,郎永淳就应聘到了央视《新闻30分》做主持人。24岁囊中羞涩,第一套西装还是找康辉借的,紧张完成首秀。16年后,他通过竞争上岗当上《新闻联播》主持,是第一位戴眼镜的“国脸”主播。     2013年9月,郎永淳推出自媒体“朗读”,粉丝已超21万,还在迅速增长。最近他推出新书《爱永纯》,一边赠书,一边邀请网友“莅临”他和妻子作为嘉宾录制的《光荣绽放》节目现场,一起“出席”央视《读书》栏目。     这个美丽的书名,起源于一个家庭噩耗。     他的夫人吴萍在2010年不幸被确诊为乳腺癌,2012年又发生肝转移。郎永淳思虑再三,把妻子送到美国疗养,刚考上人大附中的儿子也赴美留学,陪伴母亲。2013年秋,母子离京赴美,郎永淳独守北京。     从郎永淳首次亮相《新闻联播》,他正常工作至今,不曾因妻子的事向领导请假,因为他要告诉吴萍,天没有塌,一切正常。倒下了,就是自己认输了。     同事李瑞英感叹,这个年轻小伙子,有什么事都是波澜不惊。     采访时是郎主播的新书宣传期。当天他要接受六个采访,我是第一个。他不紧不慢,不骄不躁,诚恳地你问我答,保持中低音,八点钟微笑。途中,有电台记者来电采访,问的都是书里交代过的事情,他依旧好脾气地回复:书的第一页就写了,我是看到妻子的iPad搜索记录才知道她得了乳腺癌的。     2010年,得知妻子被确诊的那一刻,他紧紧抱着她安慰,“既来之则安之”; 2013年他送妻儿出国疗养,年底又接她回国复检,告诉她“不要怕,我会一直陪着”。     2014年情人节,《爱永纯》新书发布会,复检后”一切正常”的吴萍哽咽说,是永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而他摇头:是你自己的努力换来新生。     不由想起一幅画:梵高的《星空》。炫目、激情,每一个凸起的漩涡都扭曲着,呈现出一种持续狂热。然而梵高自己说,我的每一笔都很冷静,必须冷静。 生活也是一张画布。这种冷静,把雷电般的激情化作了毛毛细雨,把面对厄运的恐惧,化成不动声色却有力的反抗。     所以他可以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欢歌。  你成了名人,但实际上你并不伟大      《中国青年》:读书时代,从中医院到广院,环境是迥异的,你有什么不同的收获?     郎永淳:我一直是理想主义者,当年为什么读医学?小镇就一个卫生院,你可以看到很多生老病死,有些人走得很可惜,就是和家人吵架,喝下一瓶农药。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去改变别人的命运。     学医五年,对我思维方式的整体观培养非常有用,对问题的判断和思考都比较全面。但后来遭到了就业压力,于是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双学位,慢慢才对新闻和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有了认知。医生医治的可能是一个个体,而新闻人是社会的望者,更像是一个社会的医生,社会在发展中总会出现问题,而我们在为医治、缓和社会的病痛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中国青年》:作为《新闻联播》主持人,你怎么看待媒体平台的力量?     郎永淳:19年前,我刚到《新闻30分》,第一次去河南出差,是做一组《貌丑能否上大学》的系列报道。结果这个报道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当时我就提醒自己:一定慎重地用好手中的报道权,要经过翔实调查,掌握足够信息后,再去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平衡的观点。     《新闻联播》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平台,需要你迅速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出去。对不对,准不准,美不美——这三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你成了名人,但实际上你并不伟大,而是这个平台非常强大。     《中国青年》:现在你的新浪微博粉丝500多万,“朗读”订阅量超过21万。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平台的主播,为何还会创建自媒体“朗读”?     郎永淳:传统媒体已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深入社会,时刻清楚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我要做新媒体”朗读”,只有进入到这个实践操作当中,才能体会社会的传播方式在如何巨变,而未来还会有多少路径可走。 我也听过一个说法,《新闻联播》里总是歌舞升平的幸福生活,而这不是全部。大家看待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也特别概念化、符号化,就是高高在上、关在一个小房子里面说新闻的人。我想有所改变。希望传递更多信息,更多正能量。     《中国青年》:你似乎是《新闻联播》第一位出书的主持人,台里怎么看?     郎永淳:前几天给孙台和我们一个副主编看,他们都挺支持我。其实,我要不是新闻联播主持人,也没有这个关注度。反过来说,我出书,接受采访,也让人感觉到我们也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增加了新闻联播的魅力。  两情若是长久时      《中国青年》:2013年8月,你把妻儿送上了去美国的飞机。她后来说,她在纽约的新生活是以痛哭开始的。当初你做这个决定时,你爱人的反应是什么?     郎永淳:其实最早的决定是我们俩共同商议的。你看看现在外面这个天。去年一月份你可能感受更深一些,一个月有26天是雾霾。当时我的好朋友带着家人从美国回来,给我们看了一系列他拍的照片。蓝天白云,青草绿地,让人心旷神怡。而且我朋友的爱人也是类似情况,选择了出去疗养,刚在国外买了新房子。我就想,能不能也送吴老师过去。在美国治疗比在中国治疗贵得多,但能让她的环境好点,呼吸新鲜空气;和朋友的爱人也可以相依为伴。     《中国青年》:当时她的身体情况怎么样?     郎永淳:她刚刚做完一个阶段的化疗,医生也在询问我们下一步的决定。2010年,她做了一个乳腺癌切除手术,从病理指标来看属于强阳性,意味着转移的概率只有10%。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没想到两年以后发生了转移。当时心情非常沮丧。再做手术,可能也阻挡不了癌细胞,于是选择了针对全身系统性的常规化疗,但是化疗结果如何,也是听天由命。我有工作,孩子要学习,也没空陪她。那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输液,看着灰蒙蒙的窗外也会胡思乱想。也许去国外换个环境会好些。     《中国青年》:那时你爱人病情不稳定,对你感情又很深,可能离开一天就少一天。你怎么说服她的?     郎永淳:的确很不舍。她情绪起伏很大,会悲观,会很幽怨。两个人偶尔也会起争执。我说这样对你不好,我们要活得很长久,不要在乎今天一定在一起。我希望你陪伴我和儿子的时间更长一些。你去美国之后,在一个陌生干净的环境,没人会把你看作是病人,心情利于康复。     《中国青年》:你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让孩子出国留学,跟着吴老师一起过去。那就意味着,你孤身留在北京。     郎永淳:我必须工作挣钱。而且我知道吴老师最大的希望并不是陪我,而是要陪儿子更长的时间。孩子还小。我跟她说,你希望看到孩子上高中,上理想的大学,甚至娶妻生子,可是你现在的情况很不容乐观。2010年到2015年是一个坎。2015年刚好是孩子考高中的阶段,到时你要有什么事儿,家庭会很受冲击,希望你能够安稳地度过。  孩子知道那天是春节      《中国青年》:你跟儿子沟通得顺利吗?那时他刚考上人大附中综合实验班,这在北京也是牛校。     郎永淳:跟妈妈沟通得有反复几次,她需要判断选择,左右摇摆。孩子一听就拒绝了,比他妈妈的反抗更激烈。他很努力才考上人大附中,也很以学校为豪,突然需要转学,当然不接受。我们就给他做工作,包括妈妈需要治疗的各种情况,然后说,你不去妈妈也不去,舍不得你。我们尊重他自己的抉择。     《中国青年》:孩子后来为什么同意了?     郎永淳:孩子考虑了整整两个月。我记得很清楚,3月21号。孩子突然问我,爸爸你上次说送我出国留学,那么我需要做什么准备?当时作为家长,我心里十分愧疚。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做好相应规划,资料准备也很不够。 孩子也是希望做点什么。他妈妈被查出乳腺肿瘤时,孩子刚上五年级,三番五次问妈妈,问我,这是良性的吧?良性的吧?     《中国青年》:妻子儿子都去了美国,妻子要闯身体的关,儿子要在陌生国度学习,而你在北京独自守着家,怎么排遣孤独?     郎永淳:读书,写字,做“朗读”,做公益,去北大学习,刚过的这个春节,孩子待在美国的寄宿家庭,那天他连妈妈的视频请求都不接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和妈妈在视频聊了60多分钟,有很多话要讲。我懂他。孩子知道那天是春节,知道除了他我们一家都在一起。他害怕放下电话那一刻的孤独,干脆拒接。 我在书里也写过,一个大男人,面对2013,也曾泪流满面,我们仨各自面对着自己的2013,应该擦掉眼泪,用笑来奖励自己,因为我们很棒!  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      《中国青年》:你一直很重视家风,孩子刚到美国,你是怎么帮他挑选寄宿家庭的呢?     郎永淳:是一对大学教授夫妇,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大学毕业。缺憾的是,那个家庭没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虽然妈妈陪读,但是晓雨一般都住在寄宿家庭,方便更快融入美国生活,每天都是寄宿家庭在校车的班车站接送他。     《中国青年》:你觉得不同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怎样的变化?     郎永淳:上次见是在三个月前,晓雨的个头已经超过我了(笑)。晓雨在国内读书也很用功,成绩不错,但他自己说大多是背的。去了美国后,学习并不轻松,上课要参加讨论,课后需要自己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晓雨刚入学时比较自闭,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他的历史考试书面成绩98分,但是历史GPA成绩才86分,属于B等级。这对他是一个挑战和刺激。老师说,我知道你聪明,但你在讨论中要更活跃,不要怕出错。     美国学校普遍非常重视这个GPA(平均成绩点数计算)。每一堂课的表现、每次作业的成绩,都会计入GPA,并不是期末考试考两个小时的成绩才重要。     《中国青年》:孩子接受这种评判标准吗?     郎永淳:当然。现在他敢于在讨论中发言了,初二的论文写作就很严谨,所有数据和引文都要有出处。有一次,他在朋友圈发了一个链接,我分享在朋友圈。他立刻给我发来两条信息抗议,第二条信息有六个感叹号!意思就是:你是从我这里转的,必须注明出处(笑)。     《中国青年》:你希望美国读书的儿子,能继承怎样的郎家家风?     郎永淳:家风可能不落纸墨,但是代代相承,成为这个家庭的灵魂和根。 我的父亲是中学教师,不苟言笑,书不离手,我最早认识的对联就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记得小学开始,家里每周给我几毛钱,我就攒起来买书,初中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爱不释手。我后来推荐这本书给儿子,但他说看这个没用,又不考试。到了美国,老师告诉晓雨: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所有的努力都不白费。晓雨对我的话才有更深体会。     我也重视他认真做事,淳朴忠厚的态度,特别是坚忍不拔的性格。去年我跑马拉松,训练时脚就伤了,真正跑的时候,才到一半脚就疼得抬不起来。但我知道儿子在等一个答案。我坚持跑完了10公里,这是我和儿子两个人的马拉松,对他触动很大。     希望儿子今后也会告诉他的儿子,有一种性格,是郎家性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