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汉学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际汉学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新华正版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0.3 3.7折 2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0693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04页

字数390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xhwx_1200154252

上书时间2023-08-28

念微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这本靠前汉学.第二十一辑由张西主编,书中设置了:周年专栏、汉学一家言、汉学家访谈录、华裔汉学家与各国汉学、传教士汉学文献等栏目,收入了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萧公权与美国汉学明代“剪灯”系列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等文。

目录:

纪念利玛窦逝世400
百年利玛窦研究
周年专栏
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
论《交友论》的格言来源与思想
利玛窦留在南昌的记忆和友谊
汉学一家言
面对共同的挑战?汉学(中国学)在促进中西理解中的角
汉学家访谈录
汉学推手二十载——李亦园院士与蒋经国会
华裔汉学家与各国汉学
汉悼念锲而不舍的汉学家柳存仁教授
萧公权与美国汉学
20世纪中国古代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用类书
先秦文献的立体式研究——以郑良树“商鞅学派”研究为例
明代“剪灯”系列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诗歌之精神
中国诗歌的韵律
传教士汉学文献
消除误解:薄贤士和他的《中国礼仪之争问题的说明》
范礼安、孟三德记中国
书评与书介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简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互动——读张西《传教士汉学研究》
君子的勋业与行藏
终末还是当下
我读《我的老师高本汉》
凝结三十年心血的力作:《俄罗斯汉学史》
大象出版社“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书目
机构与动态
华盛顿大学汉学研究与中国和欧洲的渊源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群体综述——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中心
“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后记

内容简介:

以儒学与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这本由张西主编的靠前汉学(第21辑)以17世纪欧洲思想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的几部代表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耶稣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靠前汉学.第二十一辑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作者简介:

张西(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靠前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靠前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

精彩内容:

    一、20世纪前半叶的利玛窦研究
    
民国初年推动中国研究的很重要人物是马相伯,1912年他和英敛之上书罗马教宗,希望开办大学,认为“在我华提倡学问,而开大学堂者,英德美之耶稣教人都有,独我罗马圣教尚付阙如,岂不痛哉”!③他们认为,应继承利玛窦的学问之道,推动中国大学的发展。马相伯认为:“教育者,国民之基础也。书籍者,教育之所以借以转移者也。是以数年之国髓,传于经史;五洲各国进化之程度,佥视新书出版多寡为衡。……然而,书籍之不注意,何也?”④由此.他重视收集明清间天主教中文书籍。马相伯先后为《辨学遗牍》、《主制群征》、《真主灵理证》、《灵魂道体说》、《灵艳蠡勺》、《王觉斯赠汤若望诗翰》等明清问中国天主教的重要中文文献的出版作序,他在《书<利先生行迹>后》一文中对利玛窦在中国天主教目前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利玛窦“生三十许,而学行大成。矢志继圣人之志,愈迍邅坎坷,而志愈坚,卒为我中国首开天主教之元勋”。马相伯认为,为了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利玛窦30余年刻苦学中文,他通过翻译介绍西方思想和,在这方面取得了靠前的成。“唐之景教邻于梵译,元之镇江十字寺碑,羼以音译;远不如利子近译,戛戛独造,粹然一本于古书,文质彬彬,义理周洽,沾丏后人,于今为烈,盖不独首开天主教为足多也已。”
    
在马相伯的积极推动下,英敛之、陈垣、向达等人以文献整理为其主要使命,对民国初年的利玛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英敛之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整理出版了《天学初函》民国初年,他经十余年努力找到了《天学初函》的全本,并重新刊印其中的部分文献,他在重刊《辨学遗牍》的序言中说:“《天学初函》自明季李之藻汇刊以来,三百余年,书已希绝。鄙人数十年中,苦志搜罗,今幸寻得全帙。内中除器编十种,天文历,学术较今稍旧,而理编则文笔雅洁,道理奥衍,非近人译著所及。鄙人欣快之余,不敢自秘,拟先将《辨学遗牍》一种排印,以供大稚之研究。”⑦《天学初函》包含了利玛窦的10部著作,英敛之重新整理出版这本书,功不可没。
    
民国初年对中国学术研究推进优选的当属陈垣,在利玛窦的研究上他主要收集和整理了《辨学遗牍》、《利先生行迹》等文献。陈垣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极为重视。在谈到这批文献的整理时,他认为应该继承李之藻的事业,把《天学初函》继续出版下去,在给英敛之的信中说:“顷言翻刻旧籍事,与其请人膳抄,毋宁径将要籍借出影印。定接续天学初函理编为天学二函,三函——分期出版,此事想非难办。细想一遍,胜于抄,抄而又校,校而付排印,又再校,未太费,故拟仿涵芬楼新出四部丛刊格式,先将《超学要》(21册)影印,即名为天学二函,并选其他佳作为三函,有余力并复影初函,如此所费不多,事轻而易举,无膳校之劳有流通之效,宜若可为也。乞函商相老从速图之。此事倘行之于数年前,今已蔚为大观矣。”@为此,他曾肆力搜集有关史料,并计划仿《开元释教目录》及《经义》、《小学》体制而为《乾嘉录》,为中国天主教的文献作一次全面的清理,也为《四库全书目》补缺拾遗。他的这一计划很终仅完成了一部分。
    
向达先生不仅是民国期间敦煌学的重要开拓者,也是利玛窦文献整理的重要学者,他在《上智编译馆》上所发表的《台校本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是他把自己在国、罗马等地的几个刻本统一勘校后整理幽来的,在当时是优选的校本。
    
正是在马、英、陈等人的努力下,民国初年在这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出版上取得了显著的。在《天学初函》以外,他们发现并抄录和整理了《名理探》、《直解》、《利先生行迹》、《天学举要》、《真主灵理证》、《灵魂道体说》、《铎书》、《幼童教育》、《超学要》、《王觉斯赠汤若望诗翰》、《教要序论》、《代疑论》、《天释明辩》、《豁疑论》、《辟妄》、《代疑编》、《代疑续编》、《答客问》、《天教蒙引》、《拯世略说》、《轻世金书直解》、《古新经》、《三山论说》、《遵主圣范》等一系列的天主教历史文献,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对于民国初年的玛利窦研究和整个的研究起到奠基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利玛窦研究上开始从文献整理阶段进入到深入研究阶段。这一时期在利玛窦研究上有两个领域十分突出:一是语言领域,一是地图领域。
    
我们首先从语言学界对利玛窭的研究说起。利玛窦的《西字》是很早的拉丁字母汉字注音方案。王征和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西儒耳目资》吸取了利玛窦的成果,更为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在明末清初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方以智的《切韵声原》,杨选杞的《声韵同然集》和刘献廷的《新韵谱》、《广阳杂记》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汉语拼音对于识字的重要,从陈垣先生整理出版了利玛窦的《明季之欧化美术与罗马字注音》后,传教士对汉字的注音历史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开始,一直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盂杨的《中国音标字书》,1916年刘继善的《刘氏罗马字》都是在探讨用罗马字注音问题,在这些著作中都涉及了对利玛窦《西字》的评价,例如,利氏所用的字母数量,所发明的送气符号等问题。
    
其间徐景贤1928年的《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释》和罗常培的《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汉语音韵学的外来影响》是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罗常培认为,对来华耶稣会士在伦理、舆地、理化、生理、农业、水利、制造等各方面的成都有了研究,但他们在音韵学上的关系,不大引人注意。在他看来利玛窦等人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用罗马字母分析汉字的音素,使向来被人看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