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年代 外国历史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的年代 外国历史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新华正版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59.3 4.6折 128 全新

库存1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4629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页数736页

字数768千字

定价128元

货号xhwx_1201517596

上书时间2022-07-11

念微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很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从1789年到1991年,从国大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史诗般的”“殿堂级的历史杰作”。“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很好的叙事技巧”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很好入门读物。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突破500万册,成为优选持续的经典名著。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很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很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目录:

前言与谢语
鸟瞰本世纪
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
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第二部分 时代
第八章 冷战年代
第九章 年代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第十三章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
第十四章 危机二十年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第十八章 魔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
第十九章 迈向新的千年

内容简介:

特别的年代: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特别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年代。而20世纪的很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是又一灾难时期。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保证成立,那是只要有人类,历史会继续下去。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优选互动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特别的年代:1914—1991瘟疫与人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和现代中东的诞生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从黎明到衰落:西方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科学的发明:科学新史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无义之战:太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冲击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优选文明的互动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1917—2012)英国有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prize)得主。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很好水准。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很具代表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优选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精彩内容:

    序言与谢语
    任何一位当代人欲写作20世纪历史,都与他或她处理历目前其他任何时期不同。不为别的,单单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自然不可能像研究过去的时期一般,可以(而且必须)由外向内观察,经由该时期的(甚至三手)资料,或依后代的史家撰述为凭。作为本书作者,本人一生的经历,恰与本书讨论的大部分时期重叠。其中多数时候,从青少年岁月开始,一直迄今,我对公共事务均极敏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一个当代人的身分,而非以学者角,聚积了个人对世事的观感与偏见。也正是因为这种缘故,这一辈子作为学史之人的学术生涯之中,多数时间,我始终避将亲身所处的从1914年以来的时代当作研究题目。不过我倒不回避以其他身份,对这个时代发表见解。“本人的研究专期”——借用史学界的术语来说——乃是19世纪。但在此刻,我却觉得已经可以从某种历史角度,对1914年以来到苏维埃年代结束之间的“短促二十世纪”(short twentieth century),进行一番观察。有关这段时期的学术文献及档案史料,历来已经在人数同样盛大的本世纪历史学者努力之下堆积如山。但是作者对这个时期的认识,除了极少处偶尔引用之外,却不是根据这些纸上来源。
    关于目前这个世纪的史料如此浩瀚,绝非任何一己之力所可窥其全貌,甚至有且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可能。我们对这段史实熟悉的程度,保证不可能如同——比方说——研究古典文物制度或古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的史学家们,对那漫长年月里写下的片纸只字,以及有关那漫长年月的著作论述所认识得那般深厚。然而即使有此作为借,本人对这个时代的认识,若以当代史学界的博学功力判断,也实在有失零星片断。我所能做的很大努力,只有向那些特别尖锐、很有争议的题目之中深入挖掘——比方冷战史实或30年代历史——以满足我自己的要求为止;也是说本书所陈列的观点,都能在专家研究的明察秋毫之下站得住脚。当然,我的企图不可能接近成功。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暴露了我的无知,以及某些具有争议的论点。
    因此,本书的立足基点,看起来自然有几分奇特不衡。它的资料来源,除了多年来广泛芜杂的多方阅读之外,并有本人在“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 research)执教时,在课堂上讲授20世纪史所必须涉猎的各种著作。除此,我也以一个亲身经历“短促二十世纪”者的身份,累积了许多个人对当代的知识、回忆及意见,亦即扮演社会人种学家所谓的“参与观察者”的角,或者索归之于一名周游过许多、并且随时张大眼睛四下观看的旅行者身份,也是我的祖先称之为“好管闲事之人”吧。这一类经验的历史价值,其可贵并不在我身历其境、亲临重大的历史现场;也不在于我知晓、甚或亲眼见过创造历史的大人物或政治家。事实上,根据本人偶尔在这一国或那一国(主要以拉丁美洲为主)扮演新闻工作者四下打听的经验发现,与统或决策人士进行交谈,往往无甚收获。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物多是为公开记录发言。真正能带来启示光亮者,是那些可以、或愿意自在谈话,并很好对大事没有负担责任之人。不过,能够亲自认识人、地、物,虽然难有主观误导之嫌,却也使人获益匪浅。也许单单是30年的光阴过去,亲眼看见同一个城市今昔之比——不论是西班牙的瓦伦西亚(valencia)或西西里的巴勒莫(palermo)——足以使人惊觉本世纪第三个二十五年之中,社会变迁之迅速与巨大。又或许是几句多年前的对话,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却深藏在记忆之中,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所用。如果作为一名史家,能够将这个世纪整理出一点意义,多半归因于本人时时观察聆听的结果。希望以此所得的一点心得,可以经由本书传送给读者一点信息。
    本书写作的来源,当然也少不了我的诸位同事、学生,以及其他在本书写作之际,被我强行打扰的任何一位。在某些方面,欠下的人情自然很多。有关科学的篇章,承蒙我的朋友艾伦·梦凯(alan mackay frs)及约翰·梦达克斯(john maddox)的校正,艾伦不但是一位结晶学的很好不错,而且更如百科全书般博闻强记。经济发展方面的部分文字,有我在“新学院”的同仁,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兰斯·泰勒(lance taylor)亲自校读。更多的地方,则有赖大量阅读、聆听讨论,并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开发经济研究协会”(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earch of the un university,unu/wider)举办的多项体经济问题研讨会上,仔细竖耳倾听获得的心得。这个位于赫尔辛基(helsinki)的研究机构,在贾亚瓦德纳博士(dr.laljayawardena)的之下,已成为靠前一大主要研讨重地。整体而言,本人以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ell douglas)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这家令人仰慕的学术机构停留的那几年夏天中,所获裨益实在匪浅。这个协会以其接近苏联的地理之便,兼以其对苏联很后几年事务的学术关心,让我得到直接感受的良机。对于我所请教的人士的建议,虽然在此并未一一采纳;如在我笔下呈现谬误,也是作者一人之过。从同仁之间的研讨会上,我也受惠良多,学术中人在这类场合会面,主要是为了彼此挖掘知识。但是本人正式或非正式请教过的同仁如此之多,不可能一一在此致谢。甚至从我有幸执教的新学院各国弟子之中,也随带获得了许多真实资料,在此也无分别列出。不过其中我要特别感谢厄古特(ferdan ergut)及朱尔卡(alex julca)交呈的学期报告,大大扩展了我对土耳其及第三世界移民与社会流动的视野。我也要感谢学生吉塞克(margarita giesecke)所作《论美洲联盟党(apra)及1932年秘鲁真理城(trujillo)叛乱》的博士。
    随着时间愈接近现在,20世纪史家的工作愈得求助于两项资料来源:一是报刊,一是统计调查报告。前者包括每天的报或定期刊物,后者包括由各国和靠前机构搜集举办的各项经济及多方调查统计。伦敦的《卫报》(guardian)、《财经时报》(finan times)、以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自然是我要感谢的三家大报。至于联合国及其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出版的各种刊物,也为我提供了无数宝贵资料,谨在书目中一一敬列。而联合国的前身“靠前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重要也不能忽视。虽然在实际活动中它全然失败,但是国联在经济事物调查分析上所做的无价贡献,尤以其的堪称为优选峰的《化与世界贸易》(industrialization and world trade,1945),却值得我深致感谢。上述都是着手进行任何有关本世纪经济、社会、等变迁的讨论时,不可或缺的参来源。
    本书所叙各项内容,除了明显属于作者个人的判断观点之处,其余便只有恳请读者包涵,接近以信任作为原则了。作者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在这样一本书中引经据典,或显露任何弄学问之嫌。下笔之际,我尽量将参照引用的地方,局限于实际原文以及各项统计量化数据的原始出处——有时候来源不同,数字亦有差异——偶尔也引用一些出典,以佐证某些可能会令读者觉得不比寻常、意想不到、或不甚熟悉的陈述文字;或作者本人某些具有争议的看,也需要一点其他的意见参。这一类的参出处,在文中都用括号注明;其篇章全名,则在书末列出。但是这份书目不过是一张书单,仅用以详列本书中直接引述或提及的文字来源,其目的并不在提供一份进一步系统化研读的指南。有关进一步阅读的指南,本书后面另外有一份书单。而言之,以上所言的参来源和书中页下附列的注脚,其用意并不相同,后者纯粹是为正文提供解说定义而作。
    不过,在此作者依然应该点出某几部特别值得致意,或仰赖尤重的大作,以原作者误会本人不知感谢。的来说,我欠两位友人的研究成果尤深:一位是勤于搜集量化数据,孜孜不倦的经济史家贝罗赫(paul bairoch);另一位是曾担任“匈牙利科学院”(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长的贝伦德(lvan berend)。作者之所以有“短促二十世纪”的概念,原始构想即来自这两位友人。至于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政治通史方面,卡佛柯瑞西(p.galvocoressi)所著的《1945年以来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为我提供了很翔实可靠,有时却辛辣锋利——此情自可体会——的指南向导。有关二次大战的题目,米瓦德(alan milward)的精彩杰作《战争、经济、社会:1939-1945》(war,economy and society 1939-1945),令我获益尤多。而1945年的经济事务,作者发现魏氏(herman vander wee)所著的《繁荣与变乱:1945-1980》(prosperity and upheaval the world economy 1945-1980),以及阿姆斯特朗、格兰、哈里逊(philip armstrong,andrew glyn,john harrison)三位合著的《1945年以来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since1945)所提供的内容很为有用。此外,毕克(martin walker)的《冷战》(cold war)一书,其分量实际上远比一般书评的评价高得多,值得我们看重。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左派的消长,本人要特别感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暨威斯特费德学院(queen mary and westfield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的萨松博士(dr.donald sassoon),他慨然将其这方面的未完巨著,借与我先行阅读。苏联方面的历史,我要特别感谢列文(moshe lewin)、诺夫(alec nove)、戴维斯(r.w.davies)、费兹派区克(sheila fitzpatrick)几位的研究成果;中国方面,要感谢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舒朗(stuart sehram);世界,要感谢拉比达斯(lra lapidus)、凯迪(nikki keddie)。书中有关艺术的论点,则得益于威列特(john willet)论魏玛方面的著作(加上他本人的谈话),并要感谢赫斯凯(francis haskell)。至于本书第六章得助于格拉佛拉(lynn garafola)所著的《佳吉列夫》(diaghilev),自是明显不过。
    我还要特别向以下实际参与本书制作过程的多位人士,表示深深谢忱。首先,是我的两位研究助理:伦敦的贝德福(joanna bedford)以及纽约的葛兰德(lise grande)两位女士。在此,我要特别强调对葛兰德小姐深致谢意。若无她的杰出表现与无尽付出,本人在学识认知上出现的巨大疏漏,势将永远无填补;许多半记半忘的事迹及出处,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查证。我也要特地感谢为我打字誊稿的西尔斯(ruth syers)以及马伦尼·霍布斯邦(marlene hobsbawm)。后者系以一名对现代世界持极大兴趣,却非学术身份的读者的观点,预读书中篇章。本书的写作,是以马伦尼这样的读者为对象的。
    前面,作者已经表明对新学院诸弟子的无尽谢意,有他们耐心聆听我在台上讲授,种种观念与阐释方能在其中逐渐成形,在此,我将本书敬献给他们。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993-1994年写于伦敦-纽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