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86 5.0折 48 全新

库存77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石屏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3867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1513884

上书时间2023-07-04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石屏,江苏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报》首席家庭教育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理论组组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名师。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家庭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任,重庆市人民政府督学(兼),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基本理论、家庭德育理论、家庭教育心理学,主持重量、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家庭德育论》《赵石屏谈家教》等著作多部,主持编写重庆市多套家长学校系列教材3套。获奖:获教育部、全国妇联“全国家庭教育很好园丁”“重庆市靠前女教授”,著作获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二等奖;社会服务:担任教育部家长学校建设师资培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委会讲座专家等,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80多场;担任《家庭教育》(杭州)等杂志专栏作家,发表家庭教育科普文章上百篇。

目录
写在卷首
上集家长的教育之识
卷素质教育从操场开始
一、健康始终是位的
二、素质教育从操场开始
第二卷教孩子做一个好人
一、欲不可纵,神存富贵
二、“诚意正心,儒释道俱同”
三、君子能劳,后世有继
四、劳谦谨敕,做靠谱的人
五、匹夫之责,幼学壮行
第三卷启迪孩子智力之光
一、如何了解孩子的智力
二、懂得常态,允许起伏
三、负重难以远行
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五、孩子为什么会粗心
第四卷教孩子学会生存
一、教孩子明白生存从来不易
二、“约礼博文”,给孩子立规矩
三、教孩子“学会共处”
四、“士不可以不弘毅”
五、轻松学习,可能吗
第五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一、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
二、性格决定幸福
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四、家庭教育气氛宜淡宜缓
五、家长必须等待
六、“教育的尽头是文化”
第六卷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奏
一、克服儿童教育成人化
二、早期教育的偏差
三、三十而“不立”的孩子
第七卷因材施教
一、学校因材施教的条件限制
二、家庭教育的独具优势
三、“读书高”的预期及风险
四、家庭教育须“扬长避短”
中集家长的教育过失
第八卷过失之一:不学习
一、家长资格无需文凭
二、爱子而不好学,其蔽也盲
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九卷过失之二:自私
一、家长的“责任冲突型”自私
二、家长的“自我中心型”自私
三、家长的虚荣也算有点自私
第十卷过失之三:家长角色失范
一、家长缺乏角色自信
二、父亲、母亲角色的内涵
第十一卷教养模式不当
一、教养模式四维度
二、家长侵权
三、要求不合理
四、虐待、冷漠、忽视、溺爱、过度保护
第十二卷过失之五:简单化、情绪化
一、教育观念方法简单化
二、教育情绪化
三、复杂的教育
四、家长的教育过失分析
下集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十三卷把握分寸的能力
一、凡事“叩其两端”
二、“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三、权衡电子品的利弊
四、零花钱的法则
五、投入多少时间精力
六、奖惩的关键也在分寸
第十四卷了解孩子的能力
一、了解孩子的需要
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三、如何了解孩子
第十五卷家长的评价能力
一、评价孩子
二、再评价
三、评价教师
第十六卷家长的协调能力
一、亲子关系协调
二、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协调
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心理协调
第十七卷家长的自制能力
一、孩子只是孩子
二、成人之所以叫做“成人”
三、人贵能胜己
第十八卷指点学习的能力
一、点石可以成金
二、指点孩子独立学习
三、注重过程,不纠缠结果
四、容易忽视的学习指点
五、信息过多的恶果
第十九卷保护孩子的能力
一、保护孩子的安全
二、疏导焦虑保护心理健康
三、保护孩子的特长和创造潜力
后记

内容摘要
赵石屏著的《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有名教育专家赵石屏教授对家教多年的思考》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集,家长的教育之识别。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家长应该具备哪些正确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帮助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第二集,家长的教育过失。这一部分论述了家长经常犯的一些错误,提醒家长注意。第三集,家长的教育能力。这部分论述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家长提供了方法论。

精彩内容
写在卷首这是我之前出版的《石屏谈家教》的修订版,屈指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父母都毕业于西南联大,博学慈爱,对我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上山下乡时在农村教过夜校,回城以后教过中小学,1978年考上大学,之后在大学任教、研究家庭教育,直到现在:钟爱儿童、钟爱教育,心甘情愿为它付出艰辛、不倦努力,以此报效我无比钟爱的家国。中华民族以家庭教育文化著称于世界,流传着几千年延绵不绝的“课子”典范。孟母三迁而有“亚圣”孟子,岳母刺字而有《满江红》的慷慨悲歌,关于家庭教育的著述抄本如《家训》《家范》《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经》《童蒙须知》……无不彰显着中华“家文化”独一无二的厚重。在现代中国,“家文化”经“”劫后余生,这三十多年重新崛起,家庭教育充分展示出了其理论与实践的成熟进步,同时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多元化教育理论的倡导,社会生存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升学压力,心怀无数梦想的家长,媒介热情渲染的完美榜样……不断唤起人世间最美好的期待与热望:天下为人父母的期待与热望。这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动机系统,它的驱动力如此强烈,使得当今家庭教育不曾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教育盛世。社会在发展、在变革,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长大,陆续进入职场、婚恋、为人父母,生命周期开始了一轮新的起点。这些“80后”家长开始更加热切地关注家庭教育,他们的家长素质也具备了值得称道的深度与厚度。教育作为人类独特的文化传承活动,是人类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必须,家庭教育则是儿童在家庭的学习、效仿,是人类生存方式在家庭的传递和延续。家庭教育研究要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绝大部分与“人”相关的学科领域,而为此思虑不辍,几经易稿,也真正是引人入胜的,现概述如下。其一,家庭的教育机制是怎样的?“机制”是由结构、关系决定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家庭教育之所以无可替代,就在于它的教育机制基于生物性、基于生活世界。达尔文曾提醒过人们,弱小动物从不单独生活,“而人同样不能够单独生活,人的个体抗御自然的能力很差,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延续,人必须依靠最发达的神经系统来弥补身体其他部分的先天不足……无论是速度还是体力,人都不如其他动物,所以人类必须依靠群体①[]。家庭因此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最佳选择,人类最早的教育也就在家庭中进行。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说:“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时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②[②  [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文王之化,自家而国”,家庭对人的文化塑造无时不刻、无处不在,如中国伦理文化之春节、祭祀文化之清明、科举文化之文昌,都是由家庭承载而“化成天下”的。基于生物性的与生活世界的属性,我总结出家庭的教育机制有九大机制:生物性机制、初始性机制、秩序性机制、情感性机制、关系性机制、生活性机制、利他性机制、叙事性机制,以及由家庭承载的习俗所具备的机制,这些教育机制是家庭独具的③[③  赵石屏著:《试论家庭的教育机制》,载《教育研究》,2007.11。]。其二,生存教育的价值更为凸显。人类最原始的教育就是生存教育,莫非到现在父母反倒忘了孩子是要独立生存的不成?事实真正如此。中国社会财富在今天快速增长,“衣马轻肥”的“纨绔子弟”版本在不断重演,将富裕状态下家庭教育的新问题突显出来。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新”,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富贵多了去了,哪里只在当下才有呢?眼看他千百年穷通转换、冷暖炎凉的世事更迭,人们才懂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①[①  老子:《道德经》。],明白了后代的生存能力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艰苦磨砺才能获得。一言以蔽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之生存如此,家亦如此,个人生存更是如此。身置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孩子的未来更具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始终伴随着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家庭教育要有应对不确定性的理性,要考虑开放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家庭教育要允许孩子在多元的文化要素中去体验学习、积累经验、学会选择,而不要将孩子规定在某种单一的价值体系之内去学习成长,家长的教育期待也不宜只是静态的、简单化的指向,如只认定读书成才,弄成华山一条路。为此家长需要具备教育的风险意识,具备掌控和接受风险的能力②[],懂得教育动机、教育投资与教育效果之间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懂得每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方法实施,其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并不一定指向家长认定的未来。例如家庭教育在选择某种模式(如民主型)的同时,必须做好接受这一选择的风险——后果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③[③  赵石屏著:《试论家庭的教育关系》,载《教育研究》,2012.11。]。更进一步说到人类生存,从古至今的三大苦难:饥饿、战争、疾病,至今依旧严重威胁着人类,人类依旧困厄其中。个人、家庭、民族的生存都需要在艰难中开拓前行,绝无轻松可言。中华民族在险恶异常的地球环境中生生不息,延绵数千年至今繁茂昌盛,独步古今,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屹立于世界之巅!教孩子们懂得“生存不易”,才能聚集起足够强大的能力来应对这个“不易”。其三,“平等主义”的教育困境。亲子关系所在的生命秩序,是中国传统家教依赖的法定秩序,亲代拥有绝对的教育权威,以保证训导子代符合生存规范。而西学东渐的文化重视个人价值,现今的教育理论也有主张弱化家长的话语权,以保证儿童“自己做决定”、获得“平等”的资格,亲子关系理论因此陷入程度不一的困境。基于生物属性的人类婴儿出生时候的无知状态,以及相当长时间内需要学习才能生存的“非平衡态”,决定了家庭教育关系的生命之序无可更改①[①  赵石屏:《试论家庭的教育关系》,载《教育研究》,2012.11。],人性中携带的原始欲望对人类社会生存也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所以,人类解决儿童无知无能状态的唯一办法是教育、训导,遏制人性中反社会的破坏力,也需要教育和规训,正如古训所以“生不教,父之过”“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②[]这是中国文化对秩序的理解和遵从,也就是对生命秩序表面“平等”的否定。我深信人类行为有着深刻的生物基础,人类凭借大脑从动物圈里走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人的大脑的产物,社会活动(包括教育)从根本上讲无法左右生命秩序,教育关系无法超越生物性而左右教育终端。现代人类盲目的狂妄,意欲消解生命秩序,包括消解为人之子的内心秩序,为了献媚“平等”,甚至提倡“大不敬”来哗众取宠,这真正是该被喝止的。其四,教育的宽严之争。历史上关于宽教与严教孰优之争的这个教育论题由来匪浅,不是今天才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严”著称,追溯其渊源,在《易·家人卦》中就有提出③[③  《易·家人卦》。],并一直成为主流理念奉行至今。“严”就是必须遵从规则,就是必须根据规则去成长、必须凭借规则约束自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才能保证教育完成社会化,保证儿童成人,所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颠扑不破。宽严之争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需要宽松教育?其实富于价值的宽松教育并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要创造一种精神空间,让孩子在其中获得主动、主体发展。曾经无数次地,我们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那么,大师是什么?大师是财富大亨么?不是,大师是精神巨匠!从这个角度讲,孩子能得到多少精神营养,才有多大可能的精神发育;孩子能有足够成为大师的精神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大师!这个问题如此迫切!为此我在全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谈孩子的精神需要,如何优化孩子的精神发育。从家长到社会都需要思考:我们到哪里去找到养育出大师的精神营养呢?怎样才能提供可让儿童成长为精神巨匠的精神空间呢?其五,家庭教育发生的最主要方式:示范与效仿。家庭的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在生活世界中受到的教育是人类最具本质意义的教育①[①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在汉语词源中,“教”最原本的涵义即“示范”与“效仿”②[②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而观察学习原本就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尤其是在生命早期,儿童在家庭生活里的观察学习必然发生,“示范”与“效仿”正是基于人类的这种“类本质”得以实现。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负载并示范着生存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孩子的效仿在其中自动生成,故而优化家庭生活世界、优化示范,就是优化家庭教育。“国家化民成俗,学者修己治人”③[],现今中国家庭教育理论不足,实证亦不足,我们这一代人误了黄金般的韶华芳年,故不敢称己能接近“知天命”、“耳顺”,只是自许教育,心甘情愿为此毫不吝惜自己的任何努力,书中或隐或显有着“不可知论者”的兴叹,实在是对教育这项人类活动纷繁复杂不得其旨的抱憾。关于书名,《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其意在于:“好家长”一定是懂家教的。“懂家教”与文化学历无关、与财富权力无关,懂家教是学习得来的。孔子说:“好学,近乎知。”④[④  《中庸》。]意思是说,一个人好学,就已经差不多是智慧的了。为人父母爱子如命,不缺深爱,缺的是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教育见识、教育能力。所以,家长好学,就能懂家教。家长懂家教,则孩子幸甚、家庭幸甚、国家幸甚!拙著版名《石屏谈家教》,这次我把姓氏放进去《——赵石屏谈家教》,彰明我对“从何处来”这一哲学问题的肃穆。出版在即,我以更加的眷恋追忆我的父母。父母去矣——于今何处,百思不得,劬劳哀思,百身莫赎。父亲去前手书“父字”、母亲去前嘱我“为国家再健康工作二十五年”,音容宛在,慈命镌心,不敢一日懈怠,不敢不“临深履薄”。所以这二十五年,我每天都在开始……“知止而定”“而有所思”,做一个好学者,写出好书。感谢黄希庭教授、郑日昌教授多年的悉心指导,启功先生“天人合一”的点教①[①●1992年我到北师大进修,奉母命拜望地理系周廷儒院士,不期周院士和夫人不久前先后相距一周仙逝,他们的紧邻启功先生得知,邀我至家,详细告诉我他之所知。之后一年时间,我几次请教过启功先生,他对教育的见解在我看来“真乃智者”。]使我如天窗顿开。感谢朱丕智等挚友对拙稿逐一斧正,感谢出版社郑建华先生、李桂福先生诚挚相助,拙著经修订得以再版。自知功力之限,虽已竭尽心力,向往审美与神性,毕竟未能抵达,故而憾甚。诚祈诸位不吝赐教,不胜感激之至。岁次丙申常州赵石屏识于暮春三月后?记我喜欢“十年磨一剑”,喜欢耐心地寻找到一种完美的感觉而不及其余,屈指这本书便是磨了十多个年头。人生一世总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自忖才疏学浅,常有向往圣贤之心,苦乏济世救人之识。直到有了孩子,才想到了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做了母亲,才懂了为人之母之劬劳,诚心希冀为别的为人父母做点什么——于是处心积虑而有所学,而有所思,所谓“愚者千虑之一得”矣。我一直反复审视自己写的这本书,“思无邪乎?”几番掩卷,辗转不安,不胜惶惑:不知负了我的父母否,负了为人家长者否,负了自己之意诚否。世上凡事可以说到无限的大,就可以说到无限的小,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它的作用不可能无限大,尤其是某一教育方法绝对不可能应对复杂的教育。我写出我的思考,提供给每一位翻开此书的家长。我也是家长,深知为人父母之不易,如果书中有一句话能对家长们的孩子有益,则我无所他求。然而这也许亦是奢望。教育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我在其中微不足道,天下数不清的父母和教育者,他们远比我为孩子们做得更多,做得更出色。对于我,一个学者、教师、母亲,要做的是不断地思考下去,不断地唤起教育敏感……即便因此最终来到一片荒漠面前,也是无可怨悔的。人类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差不多不也是一片荒漠么?更何况,“道可道,非常道”。圣人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①[①  出自《论语》,意思是:“天何]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理。丙申暮春常州赵石屏识于重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