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文派史
  • 桐城文派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桐城文派史

正版全新

183.82 7.1折 258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小角,方宁胜,朱杨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92582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58元

货号3422907

上书时间2024-03-10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桐城文派史
【书    号】 9787533692582
【出 版 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    者】 江小角,方宁胜,朱杨
【出版日期】 2021-12-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2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成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共分上下两卷,以桐城文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为中心,对桐城文派的生成方式、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社会因素、流派特征、群体风貌等进行了完备的学术研究和全面的文化考察,揭示桐城文派发展的阶段性、曲折性和内在规律,阐明桐城文派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本书视野宏阔、持论公允、结构合理、逻辑谨严,集文学流派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文学、文献、文化研究等于一体,可视为一部关于桐城文派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目录】 
图书目录

绪 论  桐城文派概述 001

章  桐城文派渊源 041

    节  明末清初的文学生态 043

    第二节  桐城文派作家笔下的乡情与桐城理学 054

    第三节  方以智、钱澄之:桐城文派的先声 070

第二章  滥觞时期的桐城文派 099

    节  戴名世的家世与生平 102

    第二节  戴名世的古文理论 117

    第三节  戴名世的古文创作成就 13 4

    第四节  张英其人及古文创作 146 

第三章  初创时期的桐城文派 159

    节  方苞的生平概述 162

    第二节  方苞的文论思想 179

    第三节  方苞的古文创作特色 187

    第四节  方苞与程朱理学 192

    第五节  王又朴其人及文论主张 195

    第六节  雷其人及古文理论 205

第四章  发展时期的桐城文派 217

    节  刘大櫆的生平概述 220

    第二节  刘大櫆的“神气”说 23 3

    第三节  刘大櫆的诗文创作特点 241

    第四节  刘大櫆与阳湖诸子 247

    第五节  刘大櫆对徽州文化教育发展的贡献 257

    第六节  刘大櫆的桐城弟子 268

    第七节  王灼其人及文论主张 280

    第八节  张廷玉其人及文论主张 309

第五章  树帜时期的桐城文派 327

    节  姚鼐的生平概述 330

    第二节  姚鼐的文论思想 347

    第三节  姚鼐的诗文创作 360

    第四节  姚鼐与清代书院教育 372

    第五节  《古文辞类纂》的编纂及影响 384

第六章  鼎盛时期的桐城文派 393

    节  姚门弟子精英群体的形成 396

    第二节  姚门弟子拓展桐城文派的路径 401

    第三节  管同与刘开在文论上的贡献 417

    第四节  方东树与汉宋之争 425

    第五节  姚莹的经世致用思想 433

    第六节  梅曾亮对桐城文派发展的贡献 442

    第七节  岭西五大家 451

    第八节  与姚莹齐名的李宗传 462

第七章  中兴时期的桐城文派 477

    节  曾国藩的人生道路与学术交游 480

    第二节  曾国藩对桐城文派的继承与改造 491

    第三节  湖湘学风与湘乡派 509

    第四节  黎庶昌与薛福成:文学事功两相宜 529

    第五节  同道而异调的吴敏树 556

第八章  转型时期的桐城文派 577

    节  方宗诚:桐城正脉,培养后学 580

    第二节  张裕钊:书院讲学,执着文事 601

    第三节  吴汝纶:兼通新旧,融合中西 620

    第四节  各具风采的莲池俊秀 652

    第五节  颇具影响的莲池传人 757

    第六节  莲池旁支:严修、廉泉与方玮德 782

第九章  式微时期的桐城文派 797

    节  严复与林纾:译界先行者,文坛落伍人 800

    第二节  桐城文派嫡传的后守望 829

    第三节  桐城派与北京大学 910

余  论  反拨与回响 935

    节  派外人士的批评 937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家的评价 947

    第三节  二十世纪桐城派研究概述 959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桐城派研究概述 970

    第五节  香港、台湾地区及外国学者的桐城派研究概述 1026

主要参考文献 1035

后  记 1085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试读章节

桐城派源流(节选)

作为一种恢宏壮观的文化现象,桐城派从其产生到终结,可分为滥觞、初创、发展、树帜、鼎盛、中兴、转型、式微几个互相衔接而各有特点的时期,从历史长时段的视角看,又可分为初创、兴盛、末流三个时期。

1.桐城派的初创时期

从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明代,桐城士子以科第起家者渐多,彪炳史册者亦不鲜见。其时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文章未尽雅驯。“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

观澜索源,振叶寻根。桐城派之端绪,可以上溯至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志洁行芳、才雄学博的文化巨人,正是他们的奋力开拓,启导了桐城派的先河。在理论上,方以智将哲学用于指导文学,提出关于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的崭新见解,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他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马(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堪称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滥觞之作,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在创作上,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有《易经》的精洁、《诗经》的典雅、屈子的恺恻、庄子的高荡,“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之者目明而心开”,为古文创作做了示范。

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驱者。在桐城派孕育过程中,戴名世起到了继往开来的特殊作用,成为这一时期的文章领袖。他为人崇尚气节,对文学、史学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具有振兴古文的自觉性和才气。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评点古文,授人古文之法;作序题跋,阐述古文理论;勤奋写作,扩大古文影响;交游结盟,壮大作家阵容。方苞就是在戴名世的直接指点下成长起来的。戴名世在《方灵皋稿序》中说:“盖灵皋(即方苞)自与余往复讨论,面相质正者且十年。每一篇成,辄举以示余,余为之点定评论,其稍有不惬于余心,灵皋即自毁其稿。而灵皋尤爱慕余文,时时循环讽诵,尝举余之所谓妙远不测者,仿佛想象其意境。”不过,由于他较方苞年长十五岁,民族意识较为强烈,作品中不乏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文字,个性鲜明而锋芒外露,文学性、思想性俱佳。只是他屈死于《南山集》案,文集被焚毁,使得他的文章流传不广,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戴、方二人文学观念相近且交往十分密切,因此人们多将其相提并论。

桐城派的奠基者是方苞。他少年家贫,爱好读书,胸襟开阔,气象非凡,受钱澄之、杜濬、杜岕等明末遗老影响较深,重文藻,喜事功,不看重程朱理学。所以他直到二十来岁,除了“四书”“五经”外,对程朱理学的著作很少涉猎。二十二岁考取秀才,次年至京,入国子监,大学士、理学名臣李光地看到他的文章,赞叹“韩欧复出”,北宋以后从没见过这样好的文章。由此他声名大振,并结交了万斯同、刘言洁、刘拙修等众多新朋友。在他们的极力劝导下,他尽弃时文转治古文,用心讲求宋儒之学。大约二十五岁时,他在京师与友人论“行身祈向”,说:“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其后在文章中提出了“义法”的问题,有将程朱理学和韩欧文章有机统一、熔于一炉的宏愿。三十岁后,目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现状,对清朝的态度由从前的“不臣不友而抱奇志于古”,转向歌颂并“挂仕版而受职于时”。特别是雍正十一年(1733)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时,他替和硕果亲王编了《古文约选》,为天下士人提供了一部“义法”的示范书,并在“序例”中阐明了道统与文统统一的问题,揭示了“助流政教之本志”。该书在当时即“刊授成均诸生”,乾隆初年,又“诏颁各学官”,成了官方的古文教材,而方苞所写的倡导“义法”的“序例”,因此也就具有了“钦颁”的权威性。“义法”说不仅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重视,更成为桐城派的旗帜与理论根基。

方苞弟子广众。他们或重道学,或重经学,或重义理,但都长于古文,后多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其中主要有桐城叶酉、张尹、方杓,宁化雷,吴江**,安溪官献瑶,祁阳陈大受,高密单作哲,博野尹会一,天津王又朴,仁和沈廷芳,大兴王兆符,歙县程崟等,而杰出者莫过于其同乡后辈刘大櫆。刘大櫆初师吴直,受其影响,思想活泼,工于古文,文笔可观。二十九岁入京初见方苞,即得到方苞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国士”。这说明,刘大櫆早期的学问门径、思想倾向与方苞本不同源。但他自投师方苞后,不但接受了方苞提倡的“义法”,而且于“义法”之外再注意到神气和音节,已较方苞所守的标准扩大了范围。

刘大櫆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由于他一生落魄科场,“非士亦非农”,故而等穷达、齐贫富之说时见笔端,更有不少愤世嫉俗、敢想敢说之文,不仅思想上离方苞要求的“醇”有一段距离,连文风亦徘徊于雅洁与放纵之间。他十三岁所作《观化》一文,被《国史·文苑传》称为“奇诡似《庄子》”。正因为他受庄子思想与文风影响颇深,为人为文不像方苞那样拘束,显得较有思想和艺术眼光,所以他嘉惠后学之处更多。加之他诗赋古文,兼行不废,因袭变化,二者并重,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不愧为桐城派的中坚和拓大者。

刘大櫆一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他的衣钵传人中以桐城姚鼐、王灼、左坚吾、朱雅、李仙枝、刘琢、许国,歙县吴定、程晋芳、金榜、程瑶田、鲍桂星、汪梧凤、方根矩,常州钱伯坰等为著名。在刘大櫆诸多弟子中,姚鼐学宗方、刘,由欧、王入《左》《史》,其文纡徐卓荦,风格雅洁醇正,为桐城古文正传。钱伯坰、王灼又以师说转述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遂摒弃考据骈俪之学,转而从事古文写作与研究,其门徒有阳湖陆继辂、董佑诚、董祜诚,武进董士锡、张琦、董思诚、谢士元、汤洽名,山阴杨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世称“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时期的别支。所传均为方、刘文法,但又有所变化,所写古文,重文采,喜恣肆,多纵横气,笔调恢宏而略显芜杂,明显受到刘大櫆的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